藥師經析疑
關燈
小
中
大
弘一大師遺著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問】:若依台宗,說玄義五重,今應如何分判耶?
【答】:玄義五重:(一)人法為名;(二)正法寶藏為體;(三)如來因果為宗;(四)與拔功德為用;(五)大乘方等為教相。
(一)、人法為名者。
魏塘雲: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人名,本願功德是法名,此說是也。
青丘、秋篠及長谷,同以藥師為喻者,此等不知從德立名。
(二)、正法寶藏為體者。
正謂中正,法謂妙法,貴重為寶,句容為藏。
與華嚴之諸法實性相,方等之實相如來藏,般若之佛母,法華之秘要之藏,涅槃之三德秘藏,金剛寶藏,同出異名。
下文雲: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若正法寶藏非經體者,二菩薩雲何奉持耶?雖魏塘雲:諸佛甚深行處為體者,今所不取。
何者?諸佛言通,甚深歎行,行字是宗,處字非體。
如下文雲:流行之處。
故行處字不正指體。
(三)、如來因果為宗者。
本願二字,是如來因;其餘九字,是如來果。
魏塘以願行方便為宗,引下文證者。
今謂此昧宗緻。
既是因果,豈非因而不該始末耶! (四)、與拔功德為用者。
此與魏塘同。
彼雲:此經始終,隻明拔苦與樂。
大科為三:初序,二正宗,三流通。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今初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問】:廣嚴,梵語舊雲毗舍離等。
秋篠雲:此是城名,而隋譯本稱為國者,誤欤? 【答】:非也。
國總,城别耳。
《西域記》雲:吠舍厘國(即是隋雲毗舍離國)。
周五千餘裡。
吠舍厘城,已甚傾毀,其故基址周六七十裡,宮城周四五裡。
【問】:諸經列聲聞衆數,每雲千二百五十人,今何甚多? 【答】:聚散随緣,何必一概。
而經列千二百五十人者,如《南山》雲:重其初故。
又八千何多,如《金光明》雲九萬八千。
【問】:凡諸列衆,何故數全耶? 【答】:《大論》釋雲: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乙二别序三:初文殊請,二如來許,三文殊領。
今丙初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
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号,及本大願,殊勝功德。
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 【問】:像法轉時,是何義耶? 【答】:長谷雲:轉者,變也,恐指末法。
今謂不爾。
《七佛經》中,雖于此雲末法之時,其後救脫章則雲,于後末世像法起時。
對佛滅後,雖蒙末名,實是像法。
秋篠雲:轉者,起也。
其說則是。
丙二如來許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
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本願功德。
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汝今谛聽,極善思惟。
當為汝說。
” 丙三文殊領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 甲二正宗分二:初舉依正名号,二明本誓利益。
今乙初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
佛号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問】:藥師在東方者,魏塘雲:震方為群動之首,甲木又發生之相,以藥治病,貴乎起死回生,不當同金方肅殺之号。
其說然欤? 【答】:八卦釋經,起自李長者,此是一期之說,何必拘泥。
有物于此,自東觀之為西,自西觀之在東。
西觀豈但生長,東觀不定肅殺。
故東方過十殑伽沙佛土,應雲西方有世界名淨琉璃;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應雲東方有世界名曰極樂。
須知諸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莫認一名而固執矣。
又諸佛各有别緣,且示方位。
皆悉無不豎窮橫遍,故密教五大雲:大悲胎藏包合萬行,且在東方生長萬物之首。
金剛智界顯現萬德,且在西方成就萬物之終。
此是随方布教标幟,非謂真如法界定有方面。
四方四佛,亦複如是,隻是标幟,非謂定位。
(文)斯言得之。
【問】:前文殊請雲,唯願演說諸佛名号;世尊許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
何至于此,但約一佛? 【答】:若約《七佛經》,七豈非諸。
若約今經,乃是《華嚴》: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之義。
故下文雲:如我稱揚藥師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
又雲:若聞藥師如來名号,此是諸佛甚深所行。
須知請諸答一,理不乖背。
乙二明本誓利益二:初明依正莊嚴,二明種種功德。
丙初明依正莊嚴二:初正明本願,二明佛土及侍。
丁初正明本願三:初标,二列,三結。
今戊初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
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問】:何謂願耶? 【答】:願是要求之名。
又《摩诃止觀》雲:發願者,誓也。
若無誓願,如牛無禦,不知所趣。
願來持行,将至所在。
願有四種:(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谛立。
(二)煩惱無邊誓願斷,依集谛立。
(三)法門無盡誓願知,依道谛立。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谛立。
初二願拔衆生苦集二谛苦,後二願與衆生道滅二谛樂,此四為總願。
而今佛十二,彌陀四十八等,皆是别願。
《止觀輔行記》雲:一切菩薩凡見諸佛,無不發于總願、别願。
應知總,總于别;别,别于總。
故彼别願,不出四弘而緣四谛。
(文)下文十二大願中,魏塘約四谛分、不失旨矣。
案:今據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滅谛二願┬第一願┌佛道無上┐ │└第二願└誓願成┴─┐ │├──生善與樂 ├依道谛三願┬第三願┌法門無盡┬─┘ │├第四願│誓願知│ │└第五願└┘ └依苦集二谛共七願┬初先出三苦┬第六願┌衆生無邊┐ │├第七願│誓願度│ │└第八願└┴─┐滅 │┌煩惱無邊┐│惡 ├二間明集谛─第九願└誓願斷┘│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願┌衆生無邊┬─┘苦 ├第十一願│誓願度│ └第十二願└┘ 戊二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莊嚴其身。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内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
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随意所趣,作諸事業。
【問】:儒胤雲:初願約應,次願約報。
其說然欤? 【答】:初願約三身。
光明照耀,即報身;相好嚴身,即應身;其所莊嚴,乃是法身。
次願亦爾。
身下三句,應也;光下五句,報也。
所淨、所住,無非法身。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問】:青丘、秋篠,以第三第四願為出世間門,而第三願約人天乘者。
其說然欤? 【答】:此說局矣。
晉雲:無量衆生饑渴,何隔出世耶。
【問】:此願與最後二願何異? 【答】:長谷雲:後别,此總。
今謂不爾,皆是别願。
此重權實二智,後在衣食,故不同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
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堕惡趣。
【問】:何謂還得清淨? 【答】:因忏戒複,故雲還得。
《止觀》雲:大乘許悔斯罪。
罪從重緣生,還從重心忏悔,可得相治。
無殷重心,徒忏無益。
(文)故欲至心發露,宜修藥師妙忏。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問】:第六大願中,先列諸苦,聞我名已下,次第翻上。
應如何分配耶? 【答】::青丘雲雲。
案:今據青丘古迹記文,列表如下。
(意) ┌其身下劣┬醜陋釋身 ││下劣────────────端正 ││ │└頑愚釋意 │下劣────────────黠慧 │ └諸根不具┬盲聾乃至白癞釋眼耳舌 │身根不具─────┐ │├諸根完具 ├癫狂釋意根不具────────┘ │ └種種病苦攝鼻等病────────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
我之名号,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問】:第七大願中,先列諸苦,我之名号下,次第翻上。
應如何分配耶? 【答】:秋篠有釋。
今不取。
今謂雲雲。
案:今據《義疏》文,列表如下。
┌─衆病逼切——多苦───────────衆病悉除,身心安樂。
└┬無救────────┐ ├無歸────────┼───┬───
(一)、人法為名者。
魏塘雲:藥師琉璃光如來是人名,本願功德是法名,此說是也。
青丘、秋篠及長谷,同以藥師為喻者,此等不知從德立名。
(二)、正法寶藏為體者。
正謂中正,法謂妙法,貴重為寶,句容為藏。
與華嚴之諸法實性相,方等之實相如來藏,般若之佛母,法華之秘要之藏,涅槃之三德秘藏,金剛寶藏,同出異名。
下文雲: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若正法寶藏非經體者,二菩薩雲何奉持耶?雖魏塘雲:諸佛甚深行處為體者,今所不取。
何者?諸佛言通,甚深歎行,行字是宗,處字非體。
如下文雲:流行之處。
故行處字不正指體。
(三)、如來因果為宗者。
本願二字,是如來因;其餘九字,是如來果。
魏塘以願行方便為宗,引下文證者。
今謂此昧宗緻。
既是因果,豈非因而不該始末耶! (四)、與拔功德為用者。
此與魏塘同。
彼雲:此經始終,隻明拔苦與樂。
大科為三:初序,二正宗,三流通。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今初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
與大苾刍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問】:廣嚴,梵語舊雲毗舍離等。
秋篠雲:此是城名,而隋譯本稱為國者,誤欤? 【答】:非也。
國總,城别耳。
《西域記》雲:吠舍厘國(即是隋雲毗舍離國)。
周五千餘裡。
吠舍厘城,已甚傾毀,其故基址周六七十裡,宮城周四五裡。
【問】:諸經列聲聞衆數,每雲千二百五十人,今何甚多? 【答】:聚散随緣,何必一概。
而經列千二百五十人者,如《南山》雲:重其初故。
又八千何多,如《金光明》雲九萬八千。
【問】:凡諸列衆,何故數全耶? 【答】:《大論》釋雲:若過若減,皆存大數。
乙二别序三:初文殊請,二如來許,三文殊領。
今丙初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
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号,及本大願,殊勝功德。
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 【問】:像法轉時,是何義耶? 【答】:長谷雲:轉者,變也,恐指末法。
今謂不爾。
《七佛經》中,雖于此雲末法之時,其後救脫章則雲,于後末世像法起時。
對佛滅後,雖蒙末名,實是像法。
秋篠雲:轉者,起也。
其說則是。
丙二如來許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
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本願功德。
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汝今谛聽,極善思惟。
當為汝說。
” 丙三文殊領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 甲二正宗分二:初舉依正名号,二明本誓利益。
今乙初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
佛号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問】:藥師在東方者,魏塘雲:震方為群動之首,甲木又發生之相,以藥治病,貴乎起死回生,不當同金方肅殺之号。
其說然欤? 【答】:八卦釋經,起自李長者,此是一期之說,何必拘泥。
有物于此,自東觀之為西,自西觀之在東。
西觀豈但生長,東觀不定肅殺。
故東方過十殑伽沙佛土,應雲西方有世界名淨琉璃;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應雲東方有世界名曰極樂。
須知諸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莫認一名而固執矣。
又諸佛各有别緣,且示方位。
皆悉無不豎窮橫遍,故密教五大雲:大悲胎藏包合萬行,且在東方生長萬物之首。
金剛智界顯現萬德,且在西方成就萬物之終。
此是随方布教标幟,非謂真如法界定有方面。
四方四佛,亦複如是,隻是标幟,非謂定位。
(文)斯言得之。
【問】:前文殊請雲,唯願演說諸佛名号;世尊許雲,勸請我說諸佛名号。
何至于此,但約一佛? 【答】:若約《七佛經》,七豈非諸。
若約今經,乃是《華嚴》: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之義。
故下文雲:如我稱揚藥師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
又雲:若聞藥師如來名号,此是諸佛甚深所行。
須知請諸答一,理不乖背。
乙二明本誓利益二:初明依正莊嚴,二明種種功德。
丙初明依正莊嚴二:初正明本願,二明佛土及侍。
丁初正明本願三:初标,二列,三結。
今戊初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
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問】:何謂願耶? 【答】:願是要求之名。
又《摩诃止觀》雲:發願者,誓也。
若無誓願,如牛無禦,不知所趣。
願來持行,将至所在。
願有四種:(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依苦谛立。
(二)煩惱無邊誓願斷,依集谛立。
(三)法門無盡誓願知,依道谛立。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滅谛立。
初二願拔衆生苦集二谛苦,後二願與衆生道滅二谛樂,此四為總願。
而今佛十二,彌陀四十八等,皆是别願。
《止觀輔行記》雲:一切菩薩凡見諸佛,無不發于總願、别願。
應知總,總于别;别,别于總。
故彼别願,不出四弘而緣四谛。
(文)下文十二大願中,魏塘約四谛分、不失旨矣。
案:今據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滅谛二願┬第一願┌佛道無上┐ │└第二願└誓願成┴─┐ │├──生善與樂 ├依道谛三願┬第三願┌法門無盡┬─┘ │├第四願│誓願知│ │└第五願└┘ └依苦集二谛共七願┬初先出三苦┬第六願┌衆生無邊┐ │├第七願│誓願度│ │└第八願└┴─┐滅 │┌煩惱無邊┐│惡 ├二間明集谛─第九願└誓願斷┘│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願┌衆生無邊┬─┘苦 ├第十一願│誓願度│ └第十二願└┘ 戊二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莊嚴其身。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身如琉璃,内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
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随意所趣,作諸事業。
【問】:儒胤雲:初願約應,次願約報。
其說然欤? 【答】:初願約三身。
光明照耀,即報身;相好嚴身,即應身;其所莊嚴,乃是法身。
次願亦爾。
身下三句,應也;光下五句,報也。
所淨、所住,無非法身。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問】:青丘、秋篠,以第三第四願為出世間門,而第三願約人天乘者。
其說然欤? 【答】:此說局矣。
晉雲:無量衆生饑渴,何隔出世耶。
【問】:此願與最後二願何異? 【答】:長谷雲:後别,此總。
今謂不爾,皆是别願。
此重權實二智,後在衣食,故不同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
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堕惡趣。
【問】:何謂還得清淨? 【答】:因忏戒複,故雲還得。
《止觀》雲:大乘許悔斯罪。
罪從重緣生,還從重心忏悔,可得相治。
無殷重心,徒忏無益。
(文)故欲至心發露,宜修藥師妙忏。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問】:第六大願中,先列諸苦,聞我名已下,次第翻上。
應如何分配耶? 【答】::青丘雲雲。
案:今據青丘古迹記文,列表如下。
(意) ┌其身下劣┬醜陋釋身 ││下劣────────────端正 ││ │└頑愚釋意 │下劣────────────黠慧 │ └諸根不具┬盲聾乃至白癞釋眼耳舌 │身根不具─────┐ │├諸根完具 ├癫狂釋意根不具────────┘ │ └種種病苦攝鼻等病────────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
我之名号,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問】:第七大願中,先列諸苦,我之名号下,次第翻上。
應如何分配耶? 【答】:秋篠有釋。
今不取。
今謂雲雲。
案:今據《義疏》文,列表如下。
┌─衆病逼切——多苦───────────衆病悉除,身心安樂。
└┬無救────────┐ ├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