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安國語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與麼。
和尚作麼生。
(○用則作虎。
不用則鼠。
掀翻海嶽覓知音。
個個看來日中鬥)。
丈雲。
我又不是大善知識。
争知有說不說。
(○可惜許。
家醜向外揚。
此去三百年。
切忌舉着)。
泉雲。
某甲不會。
(○言之甘者其心苦。
拔猛虎須截蒼龍角)。
丈雲。
我太殺為你說了也。
(○行拳人須有吃拳時)。
(評曰。
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師。
嗣法于馬大師。
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曰。
為複窗就日。
日就窗。
師曰。
長老房内有客。
歸去好。
師問南泉。
諸方善知識還有不為人說底法也無。
此話起盡如二龍弄夜光。
全無賓主。
全無勝敗。
切忌向語路上胡蔔亂蔔。
老僧着語曰。
家醜向外揚。
作麼生是百丈舉揚底家醜。
你若得見徹分明。
許你具透關正眼。
不然莫謂大應東海日多兒孫。
透關底上士一見便知落處。
不信。
請看取下文)。
從上為人事。
(○飯裡巴豆杯中酒毒。
賤如泥沙貴如金璧)。
不容老胡知。
(○事至極處則難說。
理至極處則難明)。
寒雲抱幽石。
(○白雲堆裡不見白雲。
流水聲裡不聞流水)。
霜月照清池。
(○一自赤心來報國。
邊頭刁鬥不曾聞)。
(評曰。
從上為人事此一句二老言論往來全篇舉揚了也。
二大老相見底雖縱令默照邪禅瞎徒庸常下劣部類究百端而窺探不能見徹。
恰如田夫立階下聞中晝台上事。
所以言縱老胡不容親了知。
其高蹈古雅更無一事堪比況。
若強求等匹。
南泉者如寒雲抱幽石。
百丈者似霜月照清池。
老僧三十年看此話胡亂去。
評到此兩句。
不覺吐舌。
起着衣備香燈望西合掌。
打多少谵語雲。
興禅大燈高照正燈國師。
不知幾生參禅功果法眼圓明超拔古今如此精微哉。
庚午仲春初八日出卯)。
(垂示曰。
濕之至也。
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
莫見其象木已動矣。
參學功自不知其充自溢四體矣。
所以學者患道德不充身。
莫愁勢位不有己焉)。
舉。
大随問僧。
什麼處去。
(○橫按镆鎁全正令。
大平寰宇斬癞頑)。
僧雲。
禮普賢去。
(○食他一粒米受萬劫餘殃)。
随舉拂子雲。
文殊普賢總在這裡。
(○謹謝和尚指示。
将謂文殊在五台普賢在蛾蝞)。
僧作圓相抛向背後。
(○放下着。
粘骨着皮)。
乃展兩手。
(○要璧間挂在底七八頓麼)。
随雲。
侍者取一貼茶與這僧。
(○大随棒折那。
罪疑惟輕。
功疑是重)。
(評曰。
大随法常禅師。
嗣法于長慶大安禅師。
問僧。
什麼處去。
鐵輪天子寰中敕。
僧雲。
禮普賢去。
帝釋宮中放赦書。
随舉拂子雲。
文殊普賢總在這裡。
擔起一塊泥團子來蓦面擲着看者僧如何。
何計這僧大有膽氣。
即作圓相抛向背後乃展兩手。
快哉活哉。
三世古今萬象森羅。
文殊普賢天下老和尚。
及和大随一拈拈起來抛向無佛世界。
卻展開兩手看大随如何。
寔痛快也。
大小大大随老漢。
着忙即曰。
侍者取一貼茶來與這僧。
若是大随無轉身自在手腳。
大呑氣呑聲去。
有頌曰)。
遠聞近見一賓主。
(○這裡無能見所見。
何足論近遠)。
半暗半明孰與揚。
(○兩鏡相照。
通身無影像)。
若是個中全用去。
(○劍輪飛處日月沈輝。
賓杖敲時乾坤失色)。
普賢特地逐亡羊。
(○撥開向上一竅。
千聖齊立下風)。
(評曰。
大随既立明頭差别遍位遠聞。
僧亦立明頭差别遍位遠答。
大随俄入暗頭無差正位近示。
僧亦入暗頭無差正位近呈。
賓主唱和間誰辨蹤由。
所以言孰與揚。
雖然國師心竊謂。
未善義。
大随若于者僧展兩手處行本分草料痛與一頓。
縱令六牙象王迷方失度。
可謂頭正尾正。
惜哉不全用去)。
(垂示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遺言不知學聞之大也。
禅門亦然。
不透萬重關不能脫自見泥也。
不痛下惡毒之手腳不能辨他淺深。
從上何人有此手腳)。
舉。
三角總印雲。
若論此事。
貶上眉毛早已蹉過也。
(○一盲你引衆盲來令參印公禅。
何故。
彼不用貶上眉毛)。
麻谷便問。
貶上眉毛即不問。
如何是此事。
(○不顧危亡露一斑。
入虎穴捋虎須)。
角雲。
蹉過也。
(○石火光中分缁素。
閃電機裡辨端倪)。
谷乃掀禅床。
(○巨靈呆手無多子。
分破華山千萬重)。
角打之。
(○禮非玉帛而不露。
樂非鐘鼓而不傳)。
谷無語。
(○白雲鎖斷岩前石。
挂角羚羊不見蹤)。
(評曰。
長汀子曰。
寬卻肚腸任順他。
又逢知己須随分。
二大士相見可謂牙期相逢互通懷抱。
以機奪機以毒攻毒。
龍象蹴蹈非驢所堪。
官馬相蹈跛羊豈得近。
全無淺深全無向背。
實參實證實到恁麼田地應始有恁麼作用。
今時有一般不知因果底破凡夫。
不究話頭參禅不為念。
妄稱問答商量盲呵瞎棒瞋拳熱喝颠言倒語胡運亂打互相罵互相獲。
譬如鬥兵之人似發癞狂漢。
林際股震德山牙戰。
點檢看來。
見性不及論一丁亦不知底暗鈍昏愚破瞎秃。
徒欺诳在家無智男女者也。
殊不知有掉頭不肯底優婆寒優婆夷。
嗟是幾重厚面皮麼。
是道滅胡種族泥梨人。
寔可恐矣)。
地獄天堂阿剌剌。
(○一文一武偶相逢。
說盡英雄各不同)。
機關直下沒應把。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奸生多變卻難得。
(○一雙孤雁撲地高飛。
一對鴛鴦池邊獨立)。
雙放雙收過新羅。
(○一曲兩曲無人會。
雨過野塘秋水深)。
(評曰。
潭州三角山總印禅師。
嗣法于馬大師。
師因與麻谷相見。
法戰一場一往一來。
活達脫灑抑揚褒貶。
殺活自在。
人間天上佛界魔宮全無比倫全無等匹。
機關聳峻豪放不羁。
從佛祖不能把着。
猊摸千态萬狀隐顯卷舒。
明眼衲僧未見落處。
舉心拟向。
兔角龜毛過别山。
所言雙放無收過新羅)。
(垂示曰。
荀卿有言。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
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
四時不言而人随其期焉。
予曰。
不然。
天地寔有言。
洋洋焉湛寂于五根之間。
天地寔有言。
浩浩乎充塞六合之外。
夫子謂此上天載。
孟轲謂此浩然氣。
得之者刹那上妙覺。
失之者永劫受輪回。
所以言若以耳聞終難會。
眼處聞聲應須會。
作麼生是眼處聲)。
舉。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乍報梅福相訪來笑着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
争入蘆花深處藏)。
文殊師利雲。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行人尋路遙招手。
恐畏魚驚不告津)。
代維摩打出。
(○隻坐白雲紅樹裡共君同唱太平歌)。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從前汗馬無人識。
隻要重論蓋代功)。
維摩默然。
(○百千毒鼓同時響。
吼破虛空無點痕)。
代文殊乃喝。
(○文殊匣裡青蛇吼。
驚得毗盧入草窠)。
(評曰。
維摩诘。
秦謂淨名。
五百童子一也。
從妙喜國來遊此境。
所應既周将還本土。
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
特示疾于毗耶。
佛命諸菩薩往問疾。
盡辭不往。
推德于文殊。
佛遂命文殊問疾。
于是文殊與諸菩薩大弟子諸天人共入毗耶離大城問疾。
有言論往來。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冬随所樂說之。
于此法自在菩薩德守菩薩不眴菩薩德頂菩薩及文殊。
各随身所得說不二法門。
于此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既說了。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國師雲。
代維摩打出。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國師雲。
代文殊乃喝。
今時有一等杜撰禅和乃言。
唯然。
國師甚痛快。
活哉。
我亦代維摩打出。
我亦代文殊一喝。
錯錯。
大可笑。
昔迦葉欲白槌以擯文殊。
當舉槌子觸目皆文殊。
迦葉失氣呑聲。
你如何挾手腳。
淨名是過去金粟如來。
既是十力調禦垂迹。
豈其待你下二喝。
殊不知國師大有綿密之處。
似你暴卒所見。
生身堕阿鼻永劫沈苦輪。
寔可恐矣)。
不二法門何再說。
(○八八六十四。
九九八十一。
六六三十六。
五二十五)。
二千三萬一齊來。
(○謀巨猛将今何在。
萬裡清風隻自知)。
當年妙吉親用去。
(○一自赤心來報國。
邊頭刁鬥不曾聞)。
扶得病翁使口開。
(○石安舞成長壽曲。
木人唱起大平歌)。
(評曰。
盡大地山河總是不二法門。
此外更說個什麼。
一毫未發以前既是說了。
若強下注腳。
佛在庵羅樹園命諸菩薩問疾。
是不二。
淨名示疾于丈方室。
是不二。
諸菩薩辭推德于文殊。
是不二。
妙吉随命與三萬二千大衆共赴丈方室。
是不二。
所以言三萬二千一齊來。
到者裡無片言可演無隻字可說。
隻收目癡坐。
文殊大士用此極妙窮玄處來分付維摩诘。
果然維摩诘十成說了也。
試言淨名作麼生說破去。
國師雲。
扶得病翁使口開。
怪哉。
将謂維摩诘鎖口結舌。
國師卻言使口開。
試言維摩诘開口道個什麼。
必定決定不開口分曉。
誰知不開底。
大臭口爛咬三千大千食嚼十方刹土含吐陰陽呼吸造化更無間斷。
初聞默處雷轟)。
(垂示曰。
若挈裘領。
才讷五指而頓之。
順不可勝數。
如扣祖關。
才執一則究之忽然而撞着。
則貫通者可勝道哉。
隻惡世智辨利漢。
往往拈祖師難透秘決加情量穿鑿添鄙俗凡解以為透過為參究。
錯過一生了荒廢禅苑者其弊風也。
寔可悲矣)。
舉。
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句裡呈機劈面來)。
州雲。
急水上打毬子。
(○三月嬰兒生而徙國則不能知其故俗)。
僧複問投子。
急水上打毬子。
意旨如何。
(○棋逢敵手難藏行。
詩至重吟始見功)。
子雲。
念念不停流。
(○吾有六兄弟。
就中一子惡)。
(評曰。
大凡問有多種。
呈解探拔察辨驗主也。
如初生孩子話。
十八問中謂之驗主問。
者僧提此一問來見趙州老如何。
大有毒氣。
大凡人各具八識。
所謂前五識六識七識八識是也。
前五識者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者也。
各有領受色聲香等五塵之所能。
無分辨他好醜美惡之所知。
第六意識或雲受生命終識。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
故攀緣三細具六粗。
出入五根潛遁八識。
隐顯出沒縱橫卷舒。
佛手亦不能制者。
第六意識也。
所以言披毛從此得作佛亦從他。
第七摩那傳送識。
陰陰六八之間無間斷者是也。
八識賴耶含藏識。
或道無分别識。
暗鈍昏愚茫茫蕩蕩如死水湛寂。
收入過去憂悲愛惡一切塵勞等事無漏。
執持喜怒樂種種染淨等法無失。
行者單單修乍打破此暗窟。
則大圓鏡光乍煥發成就四智圓證三身。
是故或道如來藏識。
在冥府化見稱淨玻璃鏡者也。
又是者僧假以為一問。
甚有工夫。
言。
既是初生孩子。
婆婆啝啝。
全無所知全無了解。
似隻有八識六識未具者。
欲言無既言。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
豈為不具有。
者僧扣此兩端有亦不得無亦不得。
欲使趙州總開口不得。
如何趙州老人自有轉身自在手
和尚作麼生。
(○用則作虎。
不用則鼠。
掀翻海嶽覓知音。
個個看來日中鬥)。
丈雲。
我又不是大善知識。
争知有說不說。
(○可惜許。
家醜向外揚。
此去三百年。
切忌舉着)。
泉雲。
某甲不會。
(○言之甘者其心苦。
拔猛虎須截蒼龍角)。
丈雲。
我太殺為你說了也。
(○行拳人須有吃拳時)。
(評曰。
洪州百丈山惟政禅師。
嗣法于馬大師。
有老宿見日影透窗問師曰。
為複窗就日。
日就窗。
師曰。
長老房内有客。
歸去好。
師問南泉。
諸方善知識還有不為人說底法也無。
此話起盡如二龍弄夜光。
全無賓主。
全無勝敗。
切忌向語路上胡蔔亂蔔。
老僧着語曰。
家醜向外揚。
作麼生是百丈舉揚底家醜。
你若得見徹分明。
許你具透關正眼。
不然莫謂大應東海日多兒孫。
透關底上士一見便知落處。
不信。
請看取下文)。
從上為人事。
(○飯裡巴豆杯中酒毒。
賤如泥沙貴如金璧)。
不容老胡知。
(○事至極處則難說。
理至極處則難明)。
寒雲抱幽石。
(○白雲堆裡不見白雲。
流水聲裡不聞流水)。
霜月照清池。
(○一自赤心來報國。
邊頭刁鬥不曾聞)。
(評曰。
從上為人事此一句二老言論往來全篇舉揚了也。
二大老相見底雖縱令默照邪禅瞎徒庸常下劣部類究百端而窺探不能見徹。
恰如田夫立階下聞中晝台上事。
所以言縱老胡不容親了知。
其高蹈古雅更無一事堪比況。
若強求等匹。
南泉者如寒雲抱幽石。
百丈者似霜月照清池。
老僧三十年看此話胡亂去。
評到此兩句。
不覺吐舌。
起着衣備香燈望西合掌。
打多少谵語雲。
興禅大燈高照正燈國師。
不知幾生參禅功果法眼圓明超拔古今如此精微哉。
庚午仲春初八日出卯)。
(垂示曰。
濕之至也。
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
莫見其象木已動矣。
參學功自不知其充自溢四體矣。
所以學者患道德不充身。
莫愁勢位不有己焉)。
舉。
大随問僧。
什麼處去。
(○橫按镆鎁全正令。
大平寰宇斬癞頑)。
僧雲。
禮普賢去。
(○食他一粒米受萬劫餘殃)。
随舉拂子雲。
文殊普賢總在這裡。
(○謹謝和尚指示。
将謂文殊在五台普賢在蛾蝞)。
僧作圓相抛向背後。
(○放下着。
粘骨着皮)。
乃展兩手。
(○要璧間挂在底七八頓麼)。
随雲。
侍者取一貼茶與這僧。
(○大随棒折那。
罪疑惟輕。
功疑是重)。
(評曰。
大随法常禅師。
嗣法于長慶大安禅師。
問僧。
什麼處去。
鐵輪天子寰中敕。
僧雲。
禮普賢去。
帝釋宮中放赦書。
随舉拂子雲。
文殊普賢總在這裡。
擔起一塊泥團子來蓦面擲着看者僧如何。
何計這僧大有膽氣。
即作圓相抛向背後乃展兩手。
快哉活哉。
三世古今萬象森羅。
文殊普賢天下老和尚。
及和大随一拈拈起來抛向無佛世界。
卻展開兩手看大随如何。
寔痛快也。
大小大大随老漢。
着忙即曰。
侍者取一貼茶來與這僧。
若是大随無轉身自在手腳。
大呑氣呑聲去。
有頌曰)。
遠聞近見一賓主。
(○這裡無能見所見。
何足論近遠)。
半暗半明孰與揚。
(○兩鏡相照。
通身無影像)。
若是個中全用去。
(○劍輪飛處日月沈輝。
賓杖敲時乾坤失色)。
普賢特地逐亡羊。
(○撥開向上一竅。
千聖齊立下風)。
(評曰。
大随既立明頭差别遍位遠聞。
僧亦立明頭差别遍位遠答。
大随俄入暗頭無差正位近示。
僧亦入暗頭無差正位近呈。
賓主唱和間誰辨蹤由。
所以言孰與揚。
雖然國師心竊謂。
未善義。
大随若于者僧展兩手處行本分草料痛與一頓。
縱令六牙象王迷方失度。
可謂頭正尾正。
惜哉不全用去)。
(垂示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聞先王遺言不知學聞之大也。
禅門亦然。
不透萬重關不能脫自見泥也。
不痛下惡毒之手腳不能辨他淺深。
從上何人有此手腳)。
舉。
三角總印雲。
若論此事。
貶上眉毛早已蹉過也。
(○一盲你引衆盲來令參印公禅。
何故。
彼不用貶上眉毛)。
麻谷便問。
貶上眉毛即不問。
如何是此事。
(○不顧危亡露一斑。
入虎穴捋虎須)。
角雲。
蹉過也。
(○石火光中分缁素。
閃電機裡辨端倪)。
谷乃掀禅床。
(○巨靈呆手無多子。
分破華山千萬重)。
角打之。
(○禮非玉帛而不露。
樂非鐘鼓而不傳)。
谷無語。
(○白雲鎖斷岩前石。
挂角羚羊不見蹤)。
(評曰。
長汀子曰。
寬卻肚腸任順他。
又逢知己須随分。
二大士相見可謂牙期相逢互通懷抱。
以機奪機以毒攻毒。
龍象蹴蹈非驢所堪。
官馬相蹈跛羊豈得近。
全無淺深全無向背。
實參實證實到恁麼田地應始有恁麼作用。
今時有一般不知因果底破凡夫。
不究話頭參禅不為念。
妄稱問答商量盲呵瞎棒瞋拳熱喝颠言倒語胡運亂打互相罵互相獲。
譬如鬥兵之人似發癞狂漢。
林際股震德山牙戰。
點檢看來。
見性不及論一丁亦不知底暗鈍昏愚破瞎秃。
徒欺诳在家無智男女者也。
殊不知有掉頭不肯底優婆寒優婆夷。
嗟是幾重厚面皮麼。
是道滅胡種族泥梨人。
寔可恐矣)。
地獄天堂阿剌剌。
(○一文一武偶相逢。
說盡英雄各不同)。
機關直下沒應把。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潭底水無痕)。
奸生多變卻難得。
(○一雙孤雁撲地高飛。
一對鴛鴦池邊獨立)。
雙放雙收過新羅。
(○一曲兩曲無人會。
雨過野塘秋水深)。
(評曰。
潭州三角山總印禅師。
嗣法于馬大師。
師因與麻谷相見。
法戰一場一往一來。
活達脫灑抑揚褒貶。
殺活自在。
人間天上佛界魔宮全無比倫全無等匹。
機關聳峻豪放不羁。
從佛祖不能把着。
猊摸千态萬狀隐顯卷舒。
明眼衲僧未見落處。
舉心拟向。
兔角龜毛過别山。
所言雙放無收過新羅)。
(垂示曰。
荀卿有言。
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
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
四時不言而人随其期焉。
予曰。
不然。
天地寔有言。
洋洋焉湛寂于五根之間。
天地寔有言。
浩浩乎充塞六合之外。
夫子謂此上天載。
孟轲謂此浩然氣。
得之者刹那上妙覺。
失之者永劫受輪回。
所以言若以耳聞終難會。
眼處聞聲應須會。
作麼生是眼處聲)。
舉。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乍報梅福相訪來笑着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
争入蘆花深處藏)。
文殊師利雲。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行人尋路遙招手。
恐畏魚驚不告津)。
代維摩打出。
(○隻坐白雲紅樹裡共君同唱太平歌)。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從前汗馬無人識。
隻要重論蓋代功)。
維摩默然。
(○百千毒鼓同時響。
吼破虛空無點痕)。
代文殊乃喝。
(○文殊匣裡青蛇吼。
驚得毗盧入草窠)。
(評曰。
維摩诘。
秦謂淨名。
五百童子一也。
從妙喜國來遊此境。
所應既周将還本土。
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
特示疾于毗耶。
佛命諸菩薩往問疾。
盡辭不往。
推德于文殊。
佛遂命文殊問疾。
于是文殊與諸菩薩大弟子諸天人共入毗耶離大城問疾。
有言論往來。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冬随所樂說之。
于此法自在菩薩德守菩薩不眴菩薩德頂菩薩及文殊。
各随身所得說不二法門。
于此文殊師利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既說了。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國師雲。
代維摩打出。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國師雲。
代文殊乃喝。
今時有一等杜撰禅和乃言。
唯然。
國師甚痛快。
活哉。
我亦代維摩打出。
我亦代文殊一喝。
錯錯。
大可笑。
昔迦葉欲白槌以擯文殊。
當舉槌子觸目皆文殊。
迦葉失氣呑聲。
你如何挾手腳。
淨名是過去金粟如來。
既是十力調禦垂迹。
豈其待你下二喝。
殊不知國師大有綿密之處。
似你暴卒所見。
生身堕阿鼻永劫沈苦輪。
寔可恐矣)。
不二法門何再說。
(○八八六十四。
九九八十一。
六六三十六。
五二十五)。
二千三萬一齊來。
(○謀巨猛将今何在。
萬裡清風隻自知)。
當年妙吉親用去。
(○一自赤心來報國。
邊頭刁鬥不曾聞)。
扶得病翁使口開。
(○石安舞成長壽曲。
木人唱起大平歌)。
(評曰。
盡大地山河總是不二法門。
此外更說個什麼。
一毫未發以前既是說了。
若強下注腳。
佛在庵羅樹園命諸菩薩問疾。
是不二。
淨名示疾于丈方室。
是不二。
諸菩薩辭推德于文殊。
是不二。
妙吉随命與三萬二千大衆共赴丈方室。
是不二。
所以言三萬二千一齊來。
到者裡無片言可演無隻字可說。
隻收目癡坐。
文殊大士用此極妙窮玄處來分付維摩诘。
果然維摩诘十成說了也。
試言淨名作麼生說破去。
國師雲。
扶得病翁使口開。
怪哉。
将謂維摩诘鎖口結舌。
國師卻言使口開。
試言維摩诘開口道個什麼。
必定決定不開口分曉。
誰知不開底。
大臭口爛咬三千大千食嚼十方刹土含吐陰陽呼吸造化更無間斷。
初聞默處雷轟)。
(垂示曰。
若挈裘領。
才讷五指而頓之。
順不可勝數。
如扣祖關。
才執一則究之忽然而撞着。
則貫通者可勝道哉。
隻惡世智辨利漢。
往往拈祖師難透秘決加情量穿鑿添鄙俗凡解以為透過為參究。
錯過一生了荒廢禅苑者其弊風也。
寔可悲矣)。
舉。
僧問趙州。
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
(○句裡呈機劈面來)。
州雲。
急水上打毬子。
(○三月嬰兒生而徙國則不能知其故俗)。
僧複問投子。
急水上打毬子。
意旨如何。
(○棋逢敵手難藏行。
詩至重吟始見功)。
子雲。
念念不停流。
(○吾有六兄弟。
就中一子惡)。
(評曰。
大凡問有多種。
呈解探拔察辨驗主也。
如初生孩子話。
十八問中謂之驗主問。
者僧提此一問來見趙州老如何。
大有毒氣。
大凡人各具八識。
所謂前五識六識七識八識是也。
前五識者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者也。
各有領受色聲香等五塵之所能。
無分辨他好醜美惡之所知。
第六意識或雲受生命終識。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
故攀緣三細具六粗。
出入五根潛遁八識。
隐顯出沒縱橫卷舒。
佛手亦不能制者。
第六意識也。
所以言披毛從此得作佛亦從他。
第七摩那傳送識。
陰陰六八之間無間斷者是也。
八識賴耶含藏識。
或道無分别識。
暗鈍昏愚茫茫蕩蕩如死水湛寂。
收入過去憂悲愛惡一切塵勞等事無漏。
執持喜怒樂種種染淨等法無失。
行者單單修乍打破此暗窟。
則大圓鏡光乍煥發成就四智圓證三身。
是故或道如來藏識。
在冥府化見稱淨玻璃鏡者也。
又是者僧假以為一問。
甚有工夫。
言。
既是初生孩子。
婆婆啝啝。
全無所知全無了解。
似隻有八識六識未具者。
欲言無既言。
來為先鋒去為殿後。
豈為不具有。
者僧扣此兩端有亦不得無亦不得。
欲使趙州總開口不得。
如何趙州老人自有轉身自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