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文禅師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真贊。
稽首大無文半身露半德行解相應佛魔難測鬻道價于大唐認得古梅春色鳴家風于搏桑流傳雪岩消息深入奧山豁開方廣祖域蓦蔔歸休量略高仰法式偉哉手裡黑蛇呑盡須彌百億。
文明太歲庚子暮春日。
四世法孫友勝燒香拜贊。
遠州深奧山方廣寺無文元選禅師。
聖鑒國師語錄序。
大機顯大用。
活人具活見。
一言半句天旋地轉。
尺動寸靜霧卷雲收。
逆順縱橫殺活自在。
有時孤峰頂上視雲眠月。
有時古渡頭邊合水和泥。
無一非撥轉劫外靈樞提掇向上巴鼻者。
是以遇鬼神則為鬼神恩師。
逢衲子則結衲子冤家。
在國土乎作瑞作祥。
在叢林乎為殃為害。
恰是發氣冬雷有腳陽春。
此是何人行履處。
深奧山開祖無文元選禅師。
帝王之種子而不堕帝王之尊貴。
釋氏之徒不屑釋氏之戒律。
遠蹴溟渤曆叩大元諸老門戶終吃古梅真精歸揖之後。
芬芳遙散。
下自為蹊。
其施設提唱。
直截根抵吐納鬼神擘拆電雷。
得其端倪者蓋鮮矣。
今玆值其五百年忌辰。
今上天皇賜谥聖鑒國師。
其裔某等胥議訂考其語錄。
傳之不朽。
使師德炳然于世。
于是乎。
無文之文。
再觸眼睫。
古梅之香複襲鼻齃。
善視無文之文。
辄觀師之機用。
是為序。
明治二十七年九月。
現住相國退耕庵主獨園識。
聖鑒國師語錄題辭。
籲今澆末寂寥央驚動扶桑第一昌深奧誰窮全提眼聖中高鑒敕稱詳将何指揚隻見錐頭利不知鑿頭方咦。
敕住妙心十有餘年現瑞泉無學七十七叟。
深奧山無文國師語錄改刻序。
嗟我大覺世尊。
慈悲顧視衆生不度外之。
降王位出世救濟生死迷途。
遞代而香至國王之子達磨。
鄰末法去佛愈遠始溺于文字。
得得西來。
依之禅法興盛唐宋之世。
夫奧山開祖無文和尚。
幼少明敏早悟生滅。
遠越海問道有元之諸老門庭。
獲達摩的傳而歸。
然秘在山中長年端坐。
雖不欲波及其派派也。
末方增廣矣。
是此德澤之盛大者。
夭潢餘流乎。
明治維新追贈于南朝忠臣。
是師不可遁。
從朝特旨以谥聖鑒國師。
淵彩覆難掩。
猶将有補于世教也。
老太臣二品大勳位熾仁親王。
奉押天皇玉玺宣下。
嗟國師初雖不關系世念。
那伽定中豈可欠點頭哉。
先是以語錄漫漓将改刻。
已被托其序。
今幸并賜号敕書記為序。
時明治二十七年六月。
現東福敬沖拜撰(并)書。
敕谥聖鑒國師無文選大和尚語錄序。
古德曰。
我宗無語句。
無一法與人。
嗚呼此語足以證吾宗之難入。
何則先賢古哲拟欲求覓吾宗不能。
盡十八神變。
總是摸索不着。
竟盡畢生力。
無端撞着露柱。
眉間放大光明。
而後始得透入。
其之謂無文字正印。
不見方廣開祖敕谥聖鑒國師無文選大禅師者後醍醐帝第十一皇子也。
以帝王種不堕尊貴。
歲弱冠奮志。
欲得無文字正印。
勤修頭陀。
東倒西擂。
遠淩風波大難地。
曆叩大元諸老險關。
遂于古梅老處。
掌握個秘印。
自号曰無文歸朝後。
創開奧山。
無文字之印燦然于扶桑。
邈乎五百載于今。
先是。
享保中有志好兒孫锓其語句行于世。
世移物換。
近世無見其錄。
往歲壬午秋。
餘序奧山吟詠集。
幸得窺國師洪德。
尋癸未秋。
餘有西京行。
便路欲拜國師高迹。
轉藜上深奧山。
數峰環峙。
夏樹蓊蔚。
溪澗流清。
靈泉灏爽。
始知國師嘉遁之高韻矣。
貫主東明和尚示國師語錄。
話欲重刊之志。
餘捧閱之。
法語數十條偈頌幾一百韻。
别有行錄一卷。
上堂小參等語不見。
蓋中古罹兵燹。
歸烏有雲。
爾曰。
無文字印何要多數。
一句半言而足矣。
而有語偈一百數十章之多乎。
是誠兒孫之大幸也。
請速上木流通焉。
貫主征題一語于卷端。
餘不敏。
固辭。
不可。
不顧不文。
雲雲如是。
是亦莫為有文之看幸甚。
明治甲申初冬日。
敕住相之圓覺興聖禅寺。
沙門洪川(宗溫)拜撰并書 國師語錄句裡藏機無文字印萬世光輝。
明治乙未春日。
瑞龍山主舜應謹書。
深奧山重刻。
聖鑒國師無文錄嚼破古梅生鐵印酸辛徹骨與人嘗醍醐銷化甚于毒吐出岫雲雪上霜。
明治乙未首夏日。
實叢焚香欽書。
無文禅師語錄序。
疇昔大梅法常禅師。
參得馬祖即心即佛話。
遂之四明梅子真舊隐。
縛茆燕處。
鹽官遣僧招之。
常老答以偈曰。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逾遁不出。
祖亦令僧一問。
僧歸來舉似之。
祖曰。
梅子熟也。
龐居士亦欲驗之。
相訪緻問。
至謂其還我核子來。
士無措矣。
自此學者漸臻。
師道彌着。
如我無文禅師。
幼而脫屣天宮。
十八歲把刀落發。
親炙可翁雪村二老。
日長智證。
一旦奮起超溟入元。
見訴笑隐。
續而參古梅友老于仰山。
針芥相投親受記莂。
辭而請益了庵千岩楚石子有等諸名宿。
各以其天韻卓絕履操不群見器重矣。
至若跋涉天台補陀廬山名區。
足迹殆遍。
居之亡何。
與南菩薩璨首座發船東歸。
實我崇光帝觀應改元庚寅年也。
翌歲入京。
蔔居于西岩倉。
一把茅茨扁以歸休。
而涵養者尚矣。
後遊東濃又構歸休庵。
誓處林壑不欲高飛遠舉也。
适被是榮居士窺一斑。
延之以奧山深邃。
山之為境。
層巒爽垲溪聯水環。
有憶天台曾遊。
因寓止焉。
居士創建殿宇。
師亦有感。
寺曰方廣。
終而趨風之士雲集輪下。
永為一方之大禅席。
自爾閣集雲四藤條于最巅。
熏古梅一枝髓于大地者。
迨今既垂于三百數十載矣。
玆有遠仍淵龍寺主陽舜秀公者。
得祖錄及行由于多載窮搜中。
與方廣諸老胥議。
欲锓諸梓流于不朽。
一日赍至。
問予于海漚之室。
令翻閱之。
同本山衆。
征為之序(予)以梼昧辭之。
秀公謂(予)曰。
如天龍者。
後醍醐天皇追福之名場。
而吾祖亦為聖子。
然況法系之同出自師夫無意序之也耶(予)。
謹而容之。
如夫無文禅師。
器識少飾。
實德道業真火中芙蕖。
而詳之僧史及行由。
豈假置不慧一語乎簡端也乎。
然而加歎秀公為法忘身孜孜靡忒。
數撮于常老道迹相仿佛者。
書而充之征而已爾。
是為序。
時享保十三歲在戊申六月谷旦。
現住天龍(性琴)敬書。
享保丁未初夏。
餘自關東步。
而回舊居。
路經由方廣禅寺。
拜無文選和尚高蹤。
及投宿于龍潭。
和尚話及方廣事迹。
出示選和尚語錄一卷。
餘力請雕闆流通。
方廣末流陽舜座元。
喜餘旁贊。
需書一語。
不顧闇短。
漫題雲。
提無文字正印。
坐斷深奧山。
偈頌及法語。
一文文。
一句句。
不論心性。
發揮正印。
惜哉。
全錄罹兵燹。
具眼禅流。
嘗一脔知全鼎者乎。
古月(禅材)焚香拜書。
奧山發刊。
無文和尚語錄銷化醍醐投熱沙挨開方廣自成家玄珠久秘龍潭底半片光猶照十車。
戊申孟秋 前妙心(道忠)敬題。
深奧山無文和尚語 小佛事。
報雲寺釋迦點眼(并)安座。
靈山一會二千年。
金容迄今新現前。
奇哉如來常住相。
绀目澄清照人天。
正恁麼時說付麼幽都冥府一瞻一禮出蓋纏(以筆點左邊雲)。
這邊是肉眼(又點右邊雲)。
那邊是天眼。
那個是本具足底面目(召大衆雲)。
好生觀須彌座上能坐得。
餘光照臨盡三千。
地藏點眼。
夫吾大聖薩埵。
相好端嚴福智滿足。
新開清淨之寶目。
救困苦者離嗜欲。
無佛世界度群生。
不忘忉利天付囑。
腦後圓光照昏衢。
手裡金錫摧地獄。
稽首大悲闡提士。
虛空有盡。
誓願無極。
又。
忉利天宮受佛敕。
閻浮衆生同歸伏。
手裡寶珠腦後圓光。
一瞻一禮皆得其福。
奇哉地藏大薩埵。
清淨眼目新點開。
謂之正法眼藏。
亦名本來面目。
隻個本有大光明。
無佛界中利益無谷。
觀音點眼。
夫吾大聖薩埵。
過去正法明王如來也。
初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圓常智體現刹土。
湛寂真身遍塵區。
譬如千江月影萬芔春容。
所以唯人天增瞻仰。
以至盡十方遍法界。
幽都冥府情與無情。
靡有不禀渠慈光。
今日新開清淨寶目。
與諸人本來面目同耶别耶。
大衆作麼生辨别。
如其未委。
某忝開顯去也。
稽首大悲觀世音。
何時休得度生心。
人言隻是闡提士。
曆劫茫茫直至今。
升座(奇峰和尚三十三年忌)。
一溪流水灑甘露。
萬壑松風鼓法雷。
大地山河般若體。
誰能直下點頭來(問答不錄)。
乃雲。
群靈一源假名為佛。
隻是個佛輝騰古今。
曆在目前。
諸人還知麼(豎起拂子雲)。
看看在凡同凡。
豈異于四生六道。
在聖同聖。
不别于十地三賢。
嗟呼世人動欲為物所蔽。
而多是當面蹉過。
實可憐。
所以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且喚甚麼作時節因緣。
今日四衆臨筵說法聽法。
諸山會合同此證明。
豈不是時節因緣耶。
若向這裡薦得。
則許汝諸人。
十二時中行住坐卧語默動靜。
與三世諸佛六代祖師古往今來諸善知識。
把手同行。
更無纖毫差别。
何故如是。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更有個頌子舉似大衆。
元來佛法一條鐵。
才涉思惟。
眼裡塵能所泯時。
重轉首鳥啼花笑一般春。
恭惟開山奇峰玄和尚。
佛光遠裔佛地的孫。
龍峰和尚入室之真子也。
曾學秘密之教瀝幹教海。
晚扣教外之旨拶透禅關。
行已精嚴。
為人痛快。
正是宗門英靈間世哲人也。
師初參見龍峰和尚時。
峰問雲。
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佛門。
雲。
幹屎橛。
汝作麼生會。
于此不能加對。
如毒箭入心。
然後三十年。
脅不着席。
恰如呑栗棘蓬。
亦似透金剛圈。
規行矩步。
孜孜兀兀。
專理會此事。
其志勇猛最可仰慕也。
及晚年刬卻參天荊棘。
建立一伽藍雖歲月久。
後昆相續。
華果委陳。
香燈羅列。
而諸莊嚴具靡不稱足。
其遠大之計。
全非凡情所及。
可謂末世光明幢也。
日昨堂頭和尚特蒙降尊。
就予報曰。
幸而值先師示寂之辰。
請下山為衆舉揚般若。
令他結香火之緣某辱雖承尊命。
老病逼身起居不便。
養拙林間挂口壁頭。
安得敢對人天說法。
再三固辭。
他更懇請勤不已矣。
玆為重其命。
勉強而拜赴法筵。
豈料東西兩序排雁行。
諸山高名枉象駕。
江湖名勝如雲聚會。
渾非我侬平生所計。
雖然如是。
臨時難逃避。
聊陳管見如此。
切望休怪。
下情無勝慚惶之至。
記得古靈神贊禅師為本師說法雲。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其師于言下感悟。
今日有人問隻如堂頭和尚為本師修無限勝利。
與昔日古靈說法同耶别耶。
即向他道。
咄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乎。
拈香(同前)。
此香生于天地之前。
超于萬物之表。
拈起則掃除凡聖未染之塵。
爇卻則薰徹佛祖不到之境。
今日玆值開山老和尚三十三回之辰。
代他受業真子道峰和尚。
爇向爐中聊伸真法供養。
為是知恩報恩。
複是雪其屈乎。
咦珊瑚枕上兩行淚。
半是思君半恨君。
又如願庵主拈香。
獨立風前重憶别。
光陰倏忽曆三秋。
冰連江海魚無躍。
雪擁山林筍不抽。
大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額田縣慈雲庵住持比丘尼某。
今月初一日值如願庵主大祥之辰。
表供佛齋僧之儀。
玆尋命山野焚香。
供養十方婆伽梵一切賢聖衆。
所集勝利專伸濟導。
冀尊靈常生淨界。
菩提心而不退。
般若智以現前。
法界有情同證妙果者。
恭惟七十餘年幻夢中。
三從五障一時空。
兜樓爇卻薰聞見。
功德無邊終不窮。
又蓮寂禅門拈香。
薰風酒淚頻追憶。
彈指夢回三十秋。
厚德深恩何以報。
綠陰山色使人愁。
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三寶弟子某。
今日玆值先考蓮寂禅定門遠忌之辰。
謹發誠心。
就于廣澤禅庵拜請阖山清衆。
揮金以表供佛齋僧之儀。
仍命山野焚香。
更獻十方諸聖。
所集善因專伸資薦。
冀神儀直截生死之根苗。
速證清淨之妙果者耶。
夫以四大妄身有生有滅。
一靈真性無蓋無纏。
頓空一念了。
寂滅自現前。
轉辘辘活鱍鱍。
說甚十聖三賢。
雖然恁麼。
那裡是他履踐處。
即今一瓣香薰徹盡大千。
又雲公大師。
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比丘尼某。
今月念二日。
玆值先妣雲公大師七周之忌辰。
謹書寫大乘妙典。
亦課誦同經十部。
仍焚一瓣寶香。
供養十方法界賢聖衆。
所集勝因。
奉為雲公大師覺靈莊嚴樂土者。
伏願天鼓聲中速發般若之智。
寶蓮華内頓證無生之忍也。
尋說偈作證明者。
法門奇特最捷徑。
一念頓起迷悟情。
龍女南方成正覺。
總持少室受證明。
三從五障屬塵夢。
六趣四生如化城。
真淨界中無去住。
且依願力度群生。
又周端庵主。
忽驚流景刹那過。
三十三年一夢回。
曠劫深恩難可報。
凄涼秋色暗生哀。
大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比丘尼某。
今月初六日。
伏值周端庵主三十三年之忌辰。
謹書寫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一部。
又課誦大乘妙法蓮華經十部。
仍焚一瓣寶香。
供養三寶勝位。
所集善因。
奉為覺靈莊嚴報地者。
恭惟棄俗歸真。
志最猛烈。
操履潔于冰。
全機硬似鐵。
既出生死窠窟。
豈随聖凡途轍
稽首大無文半身露半德行解相應佛魔難測鬻道價于大唐認得古梅春色鳴家風于搏桑流傳雪岩消息深入奧山豁開方廣祖域蓦蔔歸休量略高仰法式偉哉手裡黑蛇呑盡須彌百億。
文明太歲庚子暮春日。
四世法孫友勝燒香拜贊。
遠州深奧山方廣寺無文元選禅師。
聖鑒國師語錄序。
大機顯大用。
活人具活見。
一言半句天旋地轉。
尺動寸靜霧卷雲收。
逆順縱橫殺活自在。
有時孤峰頂上視雲眠月。
有時古渡頭邊合水和泥。
無一非撥轉劫外靈樞提掇向上巴鼻者。
是以遇鬼神則為鬼神恩師。
逢衲子則結衲子冤家。
在國土乎作瑞作祥。
在叢林乎為殃為害。
恰是發氣冬雷有腳陽春。
此是何人行履處。
深奧山開祖無文元選禅師。
帝王之種子而不堕帝王之尊貴。
釋氏之徒不屑釋氏之戒律。
遠蹴溟渤曆叩大元諸老門戶終吃古梅真精歸揖之後。
芬芳遙散。
下自為蹊。
其施設提唱。
直截根抵吐納鬼神擘拆電雷。
得其端倪者蓋鮮矣。
今玆值其五百年忌辰。
今上天皇賜谥聖鑒國師。
其裔某等胥議訂考其語錄。
傳之不朽。
使師德炳然于世。
于是乎。
無文之文。
再觸眼睫。
古梅之香複襲鼻齃。
善視無文之文。
辄觀師之機用。
是為序。
明治二十七年九月。
現住相國退耕庵主獨園識。
聖鑒國師語錄題辭。
籲今澆末寂寥央驚動扶桑第一昌深奧誰窮全提眼聖中高鑒敕稱詳将何指揚隻見錐頭利不知鑿頭方咦。
敕住妙心十有餘年現瑞泉無學七十七叟。
深奧山無文國師語錄改刻序。
嗟我大覺世尊。
慈悲顧視衆生不度外之。
降王位出世救濟生死迷途。
遞代而香至國王之子達磨。
鄰末法去佛愈遠始溺于文字。
得得西來。
依之禅法興盛唐宋之世。
夫奧山開祖無文和尚。
幼少明敏早悟生滅。
遠越海問道有元之諸老門庭。
獲達摩的傳而歸。
然秘在山中長年端坐。
雖不欲波及其派派也。
末方增廣矣。
是此德澤之盛大者。
夭潢餘流乎。
明治維新追贈于南朝忠臣。
是師不可遁。
從朝特旨以谥聖鑒國師。
淵彩覆難掩。
猶将有補于世教也。
老太臣二品大勳位熾仁親王。
奉押天皇玉玺宣下。
嗟國師初雖不關系世念。
那伽定中豈可欠點頭哉。
先是以語錄漫漓将改刻。
已被托其序。
今幸并賜号敕書記為序。
時明治二十七年六月。
現東福敬沖拜撰(并)書。
敕谥聖鑒國師無文選大和尚語錄序。
古德曰。
我宗無語句。
無一法與人。
嗚呼此語足以證吾宗之難入。
何則先賢古哲拟欲求覓吾宗不能。
盡十八神變。
總是摸索不着。
竟盡畢生力。
無端撞着露柱。
眉間放大光明。
而後始得透入。
其之謂無文字正印。
不見方廣開祖敕谥聖鑒國師無文選大禅師者後醍醐帝第十一皇子也。
以帝王種不堕尊貴。
歲弱冠奮志。
欲得無文字正印。
勤修頭陀。
東倒西擂。
遠淩風波大難地。
曆叩大元諸老險關。
遂于古梅老處。
掌握個秘印。
自号曰無文歸朝後。
創開奧山。
無文字之印燦然于扶桑。
邈乎五百載于今。
先是。
享保中有志好兒孫锓其語句行于世。
世移物換。
近世無見其錄。
往歲壬午秋。
餘序奧山吟詠集。
幸得窺國師洪德。
尋癸未秋。
餘有西京行。
便路欲拜國師高迹。
轉藜上深奧山。
數峰環峙。
夏樹蓊蔚。
溪澗流清。
靈泉灏爽。
始知國師嘉遁之高韻矣。
貫主東明和尚示國師語錄。
話欲重刊之志。
餘捧閱之。
法語數十條偈頌幾一百韻。
别有行錄一卷。
上堂小參等語不見。
蓋中古罹兵燹。
歸烏有雲。
爾曰。
無文字印何要多數。
一句半言而足矣。
而有語偈一百數十章之多乎。
是誠兒孫之大幸也。
請速上木流通焉。
貫主征題一語于卷端。
餘不敏。
固辭。
不可。
不顧不文。
雲雲如是。
是亦莫為有文之看幸甚。
明治甲申初冬日。
敕住相之圓覺興聖禅寺。
沙門洪川(宗溫)拜撰并書 國師語錄句裡藏機無文字印萬世光輝。
明治乙未春日。
瑞龍山主舜應謹書。
深奧山重刻。
聖鑒國師無文錄嚼破古梅生鐵印酸辛徹骨與人嘗醍醐銷化甚于毒吐出岫雲雪上霜。
明治乙未首夏日。
實叢焚香欽書。
無文禅師語錄序。
疇昔大梅法常禅師。
參得馬祖即心即佛話。
遂之四明梅子真舊隐。
縛茆燕處。
鹽官遣僧招之。
常老答以偈曰。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
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
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
又移茅舍入深居。
逾遁不出。
祖亦令僧一問。
僧歸來舉似之。
祖曰。
梅子熟也。
龐居士亦欲驗之。
相訪緻問。
至謂其還我核子來。
士無措矣。
自此學者漸臻。
師道彌着。
如我無文禅師。
幼而脫屣天宮。
十八歲把刀落發。
親炙可翁雪村二老。
日長智證。
一旦奮起超溟入元。
見訴笑隐。
續而參古梅友老于仰山。
針芥相投親受記莂。
辭而請益了庵千岩楚石子有等諸名宿。
各以其天韻卓絕履操不群見器重矣。
至若跋涉天台補陀廬山名區。
足迹殆遍。
居之亡何。
與南菩薩璨首座發船東歸。
實我崇光帝觀應改元庚寅年也。
翌歲入京。
蔔居于西岩倉。
一把茅茨扁以歸休。
而涵養者尚矣。
後遊東濃又構歸休庵。
誓處林壑不欲高飛遠舉也。
适被是榮居士窺一斑。
延之以奧山深邃。
山之為境。
層巒爽垲溪聯水環。
有憶天台曾遊。
因寓止焉。
居士創建殿宇。
師亦有感。
寺曰方廣。
終而趨風之士雲集輪下。
永為一方之大禅席。
自爾閣集雲四藤條于最巅。
熏古梅一枝髓于大地者。
迨今既垂于三百數十載矣。
玆有遠仍淵龍寺主陽舜秀公者。
得祖錄及行由于多載窮搜中。
與方廣諸老胥議。
欲锓諸梓流于不朽。
一日赍至。
問予于海漚之室。
令翻閱之。
同本山衆。
征為之序(予)以梼昧辭之。
秀公謂(予)曰。
如天龍者。
後醍醐天皇追福之名場。
而吾祖亦為聖子。
然況法系之同出自師夫無意序之也耶(予)。
謹而容之。
如夫無文禅師。
器識少飾。
實德道業真火中芙蕖。
而詳之僧史及行由。
豈假置不慧一語乎簡端也乎。
然而加歎秀公為法忘身孜孜靡忒。
數撮于常老道迹相仿佛者。
書而充之征而已爾。
是為序。
時享保十三歲在戊申六月谷旦。
現住天龍(性琴)敬書。
享保丁未初夏。
餘自關東步。
而回舊居。
路經由方廣禅寺。
拜無文選和尚高蹤。
及投宿于龍潭。
和尚話及方廣事迹。
出示選和尚語錄一卷。
餘力請雕闆流通。
方廣末流陽舜座元。
喜餘旁贊。
需書一語。
不顧闇短。
漫題雲。
提無文字正印。
坐斷深奧山。
偈頌及法語。
一文文。
一句句。
不論心性。
發揮正印。
惜哉。
全錄罹兵燹。
具眼禅流。
嘗一脔知全鼎者乎。
古月(禅材)焚香拜書。
奧山發刊。
無文和尚語錄銷化醍醐投熱沙挨開方廣自成家玄珠久秘龍潭底半片光猶照十車。
戊申孟秋 前妙心(道忠)敬題。
深奧山無文和尚語 小佛事。
報雲寺釋迦點眼(并)安座。
靈山一會二千年。
金容迄今新現前。
奇哉如來常住相。
绀目澄清照人天。
正恁麼時說付麼幽都冥府一瞻一禮出蓋纏(以筆點左邊雲)。
這邊是肉眼(又點右邊雲)。
那邊是天眼。
那個是本具足底面目(召大衆雲)。
好生觀須彌座上能坐得。
餘光照臨盡三千。
地藏點眼。
夫吾大聖薩埵。
相好端嚴福智滿足。
新開清淨之寶目。
救困苦者離嗜欲。
無佛世界度群生。
不忘忉利天付囑。
腦後圓光照昏衢。
手裡金錫摧地獄。
稽首大悲闡提士。
虛空有盡。
誓願無極。
又。
忉利天宮受佛敕。
閻浮衆生同歸伏。
手裡寶珠腦後圓光。
一瞻一禮皆得其福。
奇哉地藏大薩埵。
清淨眼目新點開。
謂之正法眼藏。
亦名本來面目。
隻個本有大光明。
無佛界中利益無谷。
觀音點眼。
夫吾大聖薩埵。
過去正法明王如來也。
初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圓常智體現刹土。
湛寂真身遍塵區。
譬如千江月影萬芔春容。
所以唯人天增瞻仰。
以至盡十方遍法界。
幽都冥府情與無情。
靡有不禀渠慈光。
今日新開清淨寶目。
與諸人本來面目同耶别耶。
大衆作麼生辨别。
如其未委。
某忝開顯去也。
稽首大悲觀世音。
何時休得度生心。
人言隻是闡提士。
曆劫茫茫直至今。
升座(奇峰和尚三十三年忌)。
一溪流水灑甘露。
萬壑松風鼓法雷。
大地山河般若體。
誰能直下點頭來(問答不錄)。
乃雲。
群靈一源假名為佛。
隻是個佛輝騰古今。
曆在目前。
諸人還知麼(豎起拂子雲)。
看看在凡同凡。
豈異于四生六道。
在聖同聖。
不别于十地三賢。
嗟呼世人動欲為物所蔽。
而多是當面蹉過。
實可憐。
所以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且喚甚麼作時節因緣。
今日四衆臨筵說法聽法。
諸山會合同此證明。
豈不是時節因緣耶。
若向這裡薦得。
則許汝諸人。
十二時中行住坐卧語默動靜。
與三世諸佛六代祖師古往今來諸善知識。
把手同行。
更無纖毫差别。
何故如是。
一月普現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攝。
更有個頌子舉似大衆。
元來佛法一條鐵。
才涉思惟。
眼裡塵能所泯時。
重轉首鳥啼花笑一般春。
恭惟開山奇峰玄和尚。
佛光遠裔佛地的孫。
龍峰和尚入室之真子也。
曾學秘密之教瀝幹教海。
晚扣教外之旨拶透禅關。
行已精嚴。
為人痛快。
正是宗門英靈間世哲人也。
師初參見龍峰和尚時。
峰問雲。
舉僧問雲門。
如何是佛門。
雲。
幹屎橛。
汝作麼生會。
于此不能加對。
如毒箭入心。
然後三十年。
脅不着席。
恰如呑栗棘蓬。
亦似透金剛圈。
規行矩步。
孜孜兀兀。
專理會此事。
其志勇猛最可仰慕也。
及晚年刬卻參天荊棘。
建立一伽藍雖歲月久。
後昆相續。
華果委陳。
香燈羅列。
而諸莊嚴具靡不稱足。
其遠大之計。
全非凡情所及。
可謂末世光明幢也。
日昨堂頭和尚特蒙降尊。
就予報曰。
幸而值先師示寂之辰。
請下山為衆舉揚般若。
令他結香火之緣某辱雖承尊命。
老病逼身起居不便。
養拙林間挂口壁頭。
安得敢對人天說法。
再三固辭。
他更懇請勤不已矣。
玆為重其命。
勉強而拜赴法筵。
豈料東西兩序排雁行。
諸山高名枉象駕。
江湖名勝如雲聚會。
渾非我侬平生所計。
雖然如是。
臨時難逃避。
聊陳管見如此。
切望休怪。
下情無勝慚惶之至。
記得古靈神贊禅師為本師說法雲。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體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
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其師于言下感悟。
今日有人問隻如堂頭和尚為本師修無限勝利。
與昔日古靈說法同耶别耶。
即向他道。
咄一人發真歸源。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乎。
拈香(同前)。
此香生于天地之前。
超于萬物之表。
拈起則掃除凡聖未染之塵。
爇卻則薰徹佛祖不到之境。
今日玆值開山老和尚三十三回之辰。
代他受業真子道峰和尚。
爇向爐中聊伸真法供養。
為是知恩報恩。
複是雪其屈乎。
咦珊瑚枕上兩行淚。
半是思君半恨君。
又如願庵主拈香。
獨立風前重憶别。
光陰倏忽曆三秋。
冰連江海魚無躍。
雪擁山林筍不抽。
大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額田縣慈雲庵住持比丘尼某。
今月初一日值如願庵主大祥之辰。
表供佛齋僧之儀。
玆尋命山野焚香。
供養十方婆伽梵一切賢聖衆。
所集勝利專伸濟導。
冀尊靈常生淨界。
菩提心而不退。
般若智以現前。
法界有情同證妙果者。
恭惟七十餘年幻夢中。
三從五障一時空。
兜樓爇卻薰聞見。
功德無邊終不窮。
又蓮寂禅門拈香。
薰風酒淚頻追憶。
彈指夢回三十秋。
厚德深恩何以報。
綠陰山色使人愁。
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三寶弟子某。
今日玆值先考蓮寂禅定門遠忌之辰。
謹發誠心。
就于廣澤禅庵拜請阖山清衆。
揮金以表供佛齋僧之儀。
仍命山野焚香。
更獻十方諸聖。
所集善因專伸資薦。
冀神儀直截生死之根苗。
速證清淨之妙果者耶。
夫以四大妄身有生有滅。
一靈真性無蓋無纏。
頓空一念了。
寂滅自現前。
轉辘辘活鱍鱍。
說甚十聖三賢。
雖然恁麼。
那裡是他履踐處。
即今一瓣香薰徹盡大千。
又雲公大師。
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比丘尼某。
今月念二日。
玆值先妣雲公大師七周之忌辰。
謹書寫大乘妙典。
亦課誦同經十部。
仍焚一瓣寶香。
供養十方法界賢聖衆。
所集勝因。
奉為雲公大師覺靈莊嚴樂土者。
伏願天鼓聲中速發般若之智。
寶蓮華内頓證無生之忍也。
尋說偈作證明者。
法門奇特最捷徑。
一念頓起迷悟情。
龍女南方成正覺。
總持少室受證明。
三從五障屬塵夢。
六趣四生如化城。
真淨界中無去住。
且依願力度群生。
又周端庵主。
忽驚流景刹那過。
三十三年一夢回。
曠劫深恩難可報。
凄涼秋色暗生哀。
大日本國關東道三州路高橋莊居住比丘尼某。
今月初六日。
伏值周端庵主三十三年之忌辰。
謹書寫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一部。
又課誦大乘妙法蓮華經十部。
仍焚一瓣寶香。
供養三寶勝位。
所集善因。
奉為覺靈莊嚴報地者。
恭惟棄俗歸真。
志最猛烈。
操履潔于冰。
全機硬似鐵。
既出生死窠窟。
豈随聖凡途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