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訪問阿羅藍仙人
關燈
小
中
大
這位阿羅藍大仙人,是信奉數論派的權威,他聽太子又提出問題,即刻以數論派的典籍,用極其善巧的言辭,向太子叙說修行的大要及果報道:
『如果要想斷除生老病死苦的根本,先要出家遠離世間的紛擾,布施他人,修學禅定。
在寂靜的地方學習經論,對貪欲要生起恐怖的心;對世俗之樂,要作遠離之想。
壓止一切的欲望,把心安住于無我的境界。
除卻愛、邪惡、不善的行為,要喜好法樂,直到圓滿的時候,就能夠進入第一個覺悟的階段,那就是初禅天。
『到達初禅天以後,再以精進勤求的心,依法去行,就能進入第二禅天。
『由第二禅天,累積很多的功行,那執着愛樂的心情自然消除,那就可進到第三禅天。
『更進一步,樂着的心完全沒有了,生活即能超然解脫,這就算到達了第四禅天。
『到了這裡,苦惱俱無,靜靜坐着進入解脫之門,這裡的壽命很長,智能增進,有種種的方法可以忘記色欲,忘記我執,思惟一切皆空,獲得無限的智能,資助精神的靜寂修養。
如能這樣,真正的解脫之光就能顯現,這裡的境界,就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你所問我的解脫之法就是這樣,假使要行真正的解脫之道,那就請你依我所說的深信不疑的去修學。
古來很多聰明的修道者,都是依着這樣去修學,才能進入解脫的大道。
』 太子靜聽阿羅藍仙人講完後,把他的話放在心中重複的思惟,最後說道: 『阿羅藍仙人!從你廣闊的智能之海中流露出微妙的道理,我聽了以後,明白一部份解脫的方法,沒有甚麼懷疑。
可是,請原諒我說話的率直,我想,你所說的不能認為是究竟的真理,不能算作無上的妙法,也不是究竟解脫的法門。
假若,依你說的解脫的境界,對于「我」是有呢?還是無呢?假若說沒有我,那境界即不能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假若說有我,那個我,有知覺呢?還是無知覺呢?若說是沒有知覺,那麼「我」同木石又有甚麼不同呢?若說有知覺,則有所知覺的東西,難免不為境界染着和束縛,終究不能到達究竟解脫的境界,也就不能證得我所要求的真正涅槃的解脫之法。
如你所說的,去除粗顯的染污煩惱是對的,但還不能完全掃蕩雲霧見到真如明月的全貌。
』 阿羅藍仙人給太子這樣一說,一面感到慚愧,一面又深深佩服太子的見解,而太子渴望着早日證得究竟的解脫,當然對于阿羅藍仙人所說的不會感到滿足,因此,住了不久,就辭别阿羅藍仙人,又往别處去尋道修學。
有一天,他訪問到郁陀仙人的地方來。
但是郁陀仙人也是數論派的學者,和阿羅藍仙人,沒有分别,一個是五十步,一個是一百步。
太子為了追求甚深微妙的真理,感到全印度都沒有一個可以師事的人。
所以他覺得除了自己修持覺悟外,再去東跑西奔的隻是浪費時間和精神。
因此,他又告别郁陀仙人,在各方雲遊不久,最後進入尼連禅河的東岸,登上缽羅笈菩提山,可是覺得這裡也不是一個寂靜的地方,因此,渡過尼連禅河,想去伽耶山的苦行林修道。
在寂靜的地方學習經論,對貪欲要生起恐怖的心;對世俗之樂,要作遠離之想。
壓止一切的欲望,把心安住于無我的境界。
除卻愛、邪惡、不善的行為,要喜好法樂,直到圓滿的時候,就能夠進入第一個覺悟的階段,那就是初禅天。
『到達初禅天以後,再以精進勤求的心,依法去行,就能進入第二禅天。
『由第二禅天,累積很多的功行,那執着愛樂的心情自然消除,那就可進到第三禅天。
『更進一步,樂着的心完全沒有了,生活即能超然解脫,這就算到達了第四禅天。
『到了這裡,苦惱俱無,靜靜坐着進入解脫之門,這裡的壽命很長,智能增進,有種種的方法可以忘記色欲,忘記我執,思惟一切皆空,獲得無限的智能,資助精神的靜寂修養。
如能這樣,真正的解脫之光就能顯現,這裡的境界,就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你所問我的解脫之法就是這樣,假使要行真正的解脫之道,那就請你依我所說的深信不疑的去修學。
古來很多聰明的修道者,都是依着這樣去修學,才能進入解脫的大道。
』 太子靜聽阿羅藍仙人講完後,把他的話放在心中重複的思惟,最後說道: 『阿羅藍仙人!從你廣闊的智能之海中流露出微妙的道理,我聽了以後,明白一部份解脫的方法,沒有甚麼懷疑。
可是,請原諒我說話的率直,我想,你所說的不能認為是究竟的真理,不能算作無上的妙法,也不是究竟解脫的法門。
假若,依你說的解脫的境界,對于「我」是有呢?還是無呢?假若說沒有我,那境界即不能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假若說有我,那個我,有知覺呢?還是無知覺呢?若說是沒有知覺,那麼「我」同木石又有甚麼不同呢?若說有知覺,則有所知覺的東西,難免不為境界染着和束縛,終究不能到達究竟解脫的境界,也就不能證得我所要求的真正涅槃的解脫之法。
如你所說的,去除粗顯的染污煩惱是對的,但還不能完全掃蕩雲霧見到真如明月的全貌。
』 阿羅藍仙人給太子這樣一說,一面感到慚愧,一面又深深佩服太子的見解,而太子渴望着早日證得究竟的解脫,當然對于阿羅藍仙人所說的不會感到滿足,因此,住了不久,就辭别阿羅藍仙人,又往别處去尋道修學。
有一天,他訪問到郁陀仙人的地方來。
但是郁陀仙人也是數論派的學者,和阿羅藍仙人,沒有分别,一個是五十步,一個是一百步。
太子為了追求甚深微妙的真理,感到全印度都沒有一個可以師事的人。
所以他覺得除了自己修持覺悟外,再去東跑西奔的隻是浪費時間和精神。
因此,他又告别郁陀仙人,在各方雲遊不久,最後進入尼連禅河的東岸,登上缽羅笈菩提山,可是覺得這裡也不是一個寂靜的地方,因此,渡過尼連禅河,想去伽耶山的苦行林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