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為二,是就主客觀分的:謂在客觀上立名,叫做三谛,在主觀上立名,叫做三觀。

    實際,于三觀中有三谛的全體,于三谛中有三觀的全體,二者完全是同體的。

    譬如太陽自放光明以顯自己的存在,當知三谛發三觀的慧光以顯三谛的真相,其道理是一樣的。

    要之,三谛三觀,同為一心中的差别,并沒有他的别體。

    如摩诃止觀輔行卷三之二說:“圓頓止觀相者,以止緣于谛,則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則一止而三止。

    譬如三相在一念心,唯一念心而有三相……以觀觀于境,則一境而三境,以境發于觀,則一觀而三觀。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雖是三目而是一面……若見此意,即解圓頓教止觀相也。

    何但三一一三?總前諸義,皆在一心”。

    由是可知:雖則說是三谛,而實為一心的空谛,一心的假谛,一心的中谛,三谛相互融合,全不離于一心。

    什麼叫做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什麼叫做三觀?就是空觀、假觀、中觀。

    以三谛發三觀,固在一心,以三觀照三谛,亦在一心,離了一心,即無三谛,亦無三觀,從三觀三谛歸于一心看,可以想像他的唯心思想是怎樣了。

     三、就一念三千歸于一心說:一念三千論,為天台教觀二門相關的樞機。

    衆生法、佛法、心法,以妙字形容他而稱他為妙法的,固是這一念三千論,為宗教觀法的特征而值得大誇特誇的,亦是這一念三千論,甚至為天台一家哲學之精華的,當知還是這一念三千論,所以這在台家教義來說,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所謂一念三千論,在三谛中,雖屬假谛觀所詳說的,但在十法界中,卻是就第一觀不思議境而辨别的。

    至于此一思想的來源,端在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偈,如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

    經說種種五陰以天台家的觀點看,就是指十法界各各所具的五陰。

    然所謂世間,在智度論等,分為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的三種,十界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界界互具的,所以十界互具,就變成為百界,更以三世間來為配合,于是就有三百界的差别。

    于此每一界中,天台認為必然具有法華方便品所說諸法實相的十如,因而三百界就具足了三千如。

    所謂“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就是此意。

    如是種種,不前不後,為自己内心的屬物,不特不是外來的,且是先天所固有的理法,一旦有了因緣,十界三千的諸多現象,自然就随緣起動。

    如是不思議力,存于吾人一念妄心中,雖則說是存在,但吾人又不易識知,所以叫做不思議境。

    摩诃止觀卷五之三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

    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隻物論相遷,隻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隻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

    三千性相,百界千如,都不出現前一刹那心,所以叫做一念三千,一念之心不可思議,三千世間亦不可思議,離三千世間,固然沒有心可談,離去一念心,同樣沒有世界可談,此之所以諸法唯心。

     由上種種分析看來,慧文、慧思的思想,固已創說了唯心論的哲理,天台智者的思想,更是發揮了唯心論的精義,以是我們說,天台學含有極豐富的唯心思想,但此唯心思想是從那裡來的呢?這是我們進一步所應追求的。

    如就妄心觀境的觀心論加以考察,無疑這是從修觀的便利上來的,但以曆史的眼光來看,實是遠從龍樹思想演化而來。

    我們知道:華嚴的唯心說,是無著系的唯識即阿賴耶緣起論的進步發展;而天台學,由于慧文、慧思兩大師的獨奉龍樹,特别是關于觀門方面,完全是繼承龍樹的思想,因此可說這是實相緣起論的進步發展。

    無著系的唯識學,雖大談其八識義,但龍樹系的中觀學,始終守住六識說的崗位,在六識以上,不承認有其他什麼心。

    承此龍樹思想的天台學,雖竭力的發揮唯心哲理,但并不是意識以上的唯心說,而就是在意識上創立他的唯心說的。

    這意識,如以理具事造分别,雖則是屬事造的,但理具外沒有事造,事造實為理具全體的發動,所以在意識中具足二十界的三千,構成天台一念三千論的精義,完成真常的絕對唯心論。

    同時我們知道,小乘說一切有部的觀法,重在四念處觀,換句話說,身受心法的四念處觀,是說一切有部的根本;然而說來奇怪得很,天台亦特别重視這個,所以作有四念處四卷,詳細論說這個問題。

    天台所以重此,因四念處觀,是六識的對境。

    這樣說來,天台的妄心觀境,一方面固是繼承龍樹的思想,另方面還是遠依說一切有部的法相。

    天台唯心說的探索者,不可不注意天台與有部間,有著曆史關系的存在。

     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寫于新竹福嚴精舍自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