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無憂第四

關燈
凡十一章

    仲尼閑居。喟然而歎。子思再拜請曰。意子孫不脩。将忝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仲尼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于進善。亟聞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仲尼忻然笑曰。然乎。吾無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子思問于仲尼曰。物有形類。事有真僞。必審之。奚由。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謂聖區。推數究理。不以物疑。周其所察。聖人難諸。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牆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刍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子思居于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伋去。君誰與守。孟轲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異地則皆然。

    子上請所習于子思。子思曰。先人有訓焉。學必由聖。所以緻其材也。砺必由砥。所以緻其刃也。故夫子之教。必始于詩書。而終于禮樂。雜說不與焉。又何請。

    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砺所以緻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岐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氣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衆。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鳥乘于風。草木乘于時。是故雖有本性。而加之以學。則無惑矣。

    縣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産時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産仁愛。夫子聖人。是謂聖道事仁愛也。吾未喻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于子。子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子遊。亦若子之言也。子遊答曰。以子産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産死。鄭人丈夫舍玦佩。婦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其故何哉。子遊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是以無德。季孫曰。善。縣子曰。其然。

    子思在魯。使以書如衛問子上。子上北面再拜。受書伏讀。然後與使者宴。遂為複書。返中庭。北面再拜。以授使者。既授書。然後退。使者還魯。問子思曰。吾子堂上南面立。授臣書而不送。何也。子思曰。拜而不送。敬也。使而送之。賓也。

    子思貧居。其友有饋之粟者。受一車焉。或獻樽酒束脩。子思弗為當也。或曰。子取人粟而辭吾酒脯。是辭少而取多也。于義則無名。于分則不全。而子行之。何也。子思曰。然。伋不幸而貧于财。至于困乏。将恐絕先人之祀。夫所以受粟。為周乏也。酒脯。所以飲宴也。方乏于食。而乃飲宴。非義也。吾豈以為分哉。度義而行也。或者擔其酒脯以歸。

    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裡。二旬而九食。田子方聞之。使人遺白狐之裘。恐其不受。因謂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與人也。如棄之。子思辭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無。何故不受。子思曰。伋聞之。妄與如棄。物于溝壑。伋雖貧也。不忍以身為溝壑。是以不敢當也。

    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周室将滅。泣涕不可禁也。子思曰。然。此亦子之善意也。能以知知可知。而不能以知知未可知。危之道也。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不治。而泣涕不禁。是憂河水之濁而泣清之也。其為無益莫大焉。故微子去殷。紀季入齊。良知時也。唯能不憂世之亂而患身之不治者。可與言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