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農第十一

關燈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魚無水,則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給民衣食。

    故農祥旦正,晨集鲰訾,陽氣憤盈,土木脈發,天子親耕于東郊,後妃躬桑于北郊。國非無良農也,而王者親耕;世非無蠶妾也,而後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廟,下可以勸兆民。《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親耕,後妃親織,以為天下先。

    是以其耕不強者,無以養其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蓋其形。衣食饒足,奸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以行其威。故衣食為民之本,而工巧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镂,傷于農事,錦缋綦組,害于女工。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并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

    “衣食足,知榮辱;倉廪實,知禮節。”故建國者必務田蠶之實,棄美麗之華,以谷帛為珍寶,比珠玉于糞土。何者?珠玉止于虛玩,而谷帛有實用也。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為隋珠,如傎水旱之歲,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禦寒,珠未可以充饑也。雖有奪日之鑒、代月之光,歸于無用也。何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其最急者,食為本也。霜雪岩岩,苫蓋不可以代裘;室如懸磐,草木不可以當糧。

    故先王制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實厄也。堯湯之時,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馑相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積者,在于遊食者多,而農人少故也。夫螟螣秋生而秋死,一時為災,而數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螟螣,亦以甚矣!

    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桑,省遊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廪充實,頌聲作矣。雖有戎馬之興,水旱之沴,國未嘗有憂,民終為無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