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詩彙

關燈
中覓佛仙。

     其四 海上仙方無數新,按方治病總難成。

    曾知無藥亦無病,藥自輕投病始生。

     其五 何因起竈又安爐,終日奔波走畏途。

    為語貧兒休外走,家家自有夜明珠。

     其六 著意堤防著意搖,天風吹動發真苗。

    試看自己光明藏,一點靈犀若為銷。

     其七 唯有程程不耐看,六門休閉夜窗寒。

    早知天網恢如許,放出樊龍任意歡。

     其八 滄海桑田幾變遷,深深海底好揚鞭。

    庭前柏子猶堪笑,卻笑老婆亦解禅。

     其九 誰道頹垣能禦寇,我知寇不上頹垣。

    不如牆壁俱推倒,赢得安閑與夢魂。

     其十 我說達摩正是魔,寸絲不挂奈餘何。

    腰間果有雌雄劍,且博千金買笑歌。

     讀顧沖庵辭疏 文經武略一時雄,萬裡封侯運未通。

    肉食從來多肉眼,任君擊碎唾壺銅。

     春夜 一簾疏雨坐終宵,秉燭相看春已饒。

    有話不妨人盡吐,五更雞唱是明朝。

     石潭即事四絕 其一 豈為偷閑坐釣台,采真端為不凡才。

    神仙自古難逢世,且向關門望氣來。

     其二 十卷楞嚴萬古心,春風是處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開日,人自縱橫水自深。

     其三 暖日和煙上碧樓,無情最是此溪頭。

    傷心欲問前程事,不肯斯須為我留。

     其四 若為追歡悅世人,空勞皮骨損精神。

    年來寂寞從人謾,祗有疏狂一老身。

     知命偈似蕭拙齋四首 其一 命不在天不在仙,看君溥博似淵泉。

    從前醒卻華胥夢,不到黃粱熟枕邊。

     其二 命不在心不在身,洗心何處覓真人。

    羲皇有畫不相似,一笑灰飛任暴秦。

     其三 命不名文不姓純,純文應已笑文孫。

    緝熙欲謝忘言者,穆穆徒勞費口唇。

     其四 命不曾言我是命,卻言是命豈真乘。

    我自杖頭終日挂,一錢不複問君平。

     因方子及戲陸仲鶴二首 其一 不見中原十二年,雲泥兩路各依然。

    鵬自有青雲侶,肯向人間問谪仙。

     其二 帶發辭家一老僧,三年長伴佛前燈。

    歸鴻日夜聲相續,不到滇南不敢憎。

     詠古五首 其一 卧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嗟彼力能扛鼎者,拔山氣蓋竟迷途。

     其二 斷臂燃身未足誇,何當垂老問年華。

    須知一箭雙雕落,始是封侯拜将家。

     其三 牧豕高歌滄海邊,川屢薦不稱賢。

    孰知真主虛懷日,即是公孫拜相年。

     其四 李杜文章日月高,有身如許厭糠糟。

    由來造物難多取,但得時名氣自豪。

     其五 白頭老子不求名,道德千言萬古稱。

    今日若論真得失,此身曾是一流萍。

     感事二絕寄焦弱侯 其一 秣陵人去帝京遊,可是隋珠複暗投。

    昨夜山前雷雨作,傳君一字到黃州。

     其二 獨步中原二十秋,劍光長射鬥間牛。

    豐城久去無人識,早晚知君已白頭。

     舟中和顧寶幢遺墨四首 其一 柴濕煙濃淚滿襟,黃齑不換古人心。

    自從涕唾成珠後,一色清光直至今。

     其二 酒瓢驢背看山好,兩斛船頭亦看山。

    四海閑人今我是,為君判醉出河間。

     其三 白下人傳粉墨痕,虎頭千載複稱尊。

    我今暫撇西陵路,短發長衫過石門。

     其四 鼎食公然不著忙,兵戈消日對愁腸。

    漁翁獨釣扁舟去,袖手輪竿卧夕陽。

     聽誦法華 誦經縱滿三千部,才到曹溪一句忘。

    慚愧兒孫空長大,反将佛語诳衣裳。

     系中八絕〔缺一〕 其一老病始蘇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

    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其二楊花飛絮 四大分離像馬奔,求生求死向何門?楊花飛入囚人眼,始覺冥司亦有春。

     其三中天朗月 萬裡無家寄旅村,孤魂萬裡鎖窮門。

    舉頭喜見青天上,一大圓光照覆盆。

     其四書幸細覽 可生可殺曾參氏,上若哀矜何敢死。

    但願将書細細觀,必然反覆知其是。

     其五書能誤人 年年歲歲笑書奴,生世無端同處女。

    世上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

     其六老恨無成 紅日滿窗猶未起,紛紛睡夢為知己。

    自思懶散老何成,照舊觀書候聖旨。

     其七不是好漢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我今不死更何待,願早一命歸黃泉。

     送汪鼎甫南歸省母并序 丁酉歲,餘往西山極樂精舍,而鼎甫複來京師與餘相就。

    今為歲壬 寅,六載矣,念有老母,餘送将歸。

    時餘病甚,故書數語于此。

    使能複 來,而餘能複在世,則幸甚;使不能複來,抑能來而餘複不在世,則此 卷親筆亦實有卓吾子長在世間不死矣,可以商證此學也。

    世間無一人不 可學道,亦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