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2

關燈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辜講

    孔子的一位學生(有子)說:“在技藝上,順其自然最為珍貴,根據古代君王所奉行的藝術原則,正是因為藝術作品本身具有這種特征,所以才美不勝收。無論大小,都遵循了這一原則。但是在遵循自然原則的基礎上,有些東西的确是不允許的,在嚴格遵守藝術原則的過程中,必須知曉,哪些部分必須順其自然而不受制于自然,哪些部分受制于自然且是自然之道所不允許的。”

    C·理雅各(英國近代著名的漢學家)博士認為我們翻譯為“art”的中國“禮”字,很難在其他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詞。從另一方面說,日本的著作《物語日本》中寫到,日語雖然和漢語屬于同源語言,但是對于“art”也沒有真正對應的原生詞。

    英語單詞“art”,如果我們沒有别的錯誤,一般用于表達以下幾種意思:1.工藝品,文物;2.工藝制作,文藝實踐;3.相對自然而言,人工制作的,假的;4.針對自然原理而言的工藝原理或制作原理;5.嚴格的藝術理論、原理、本質、根源等。根據英語單詞“art”的最後一個解釋,理雅各博士認為上述中文字意思為所有物質中本身存在的“正确的思想”。

    對于那些對這點比較感興趣的人來說,我們這裡所提到的現代日語中對應“art”新發明的詞語——bijutsu“美術”(意思為“完美巧妙的花招”),并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詞語。日語中的Geisha(藝師),字面意思則為大師、能手。對于相對“自然”而言的“人工的,假的”,“art”的使用上,哲學家解釋為“天人合一”。

    那麼,“藝術的本質原理,不是其本身具有的,而是同自然原理相悖的,或許可以用漢語的‘文’對應‘art’及‘質’對應‘nature’。”這種解釋來源于歌德,例如,“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它不是天生的。”對應的漢語或日語,即為“文之所以謂之文,為非質也。”中國的藝術評論家也稱創造性的藝術為“造化之工”,而模仿性的藝術為“畫工”。那麼,我們也同樣可以把呆闆的藝術或藝術實施過程,按照中文對應為“技藝”。

    辜解

    從風俗禮儀上來說,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禮儀之邦,這當然離不開儒家文化長達兩千多年的熏陶。不久前,巴爾福先生談到禮儀,認為那種生活是虛僞的慣例而已。然而,即使是這位博士所批評的“交往禮節中的鞠躬作揖”,也都是深深紮根于人性之中,是人性中讓人們覺得美好的事物。

    孔子的一個弟子(有若)曾經說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在另外一個地方又解釋說:“禮者,敬也。”所以,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一個民族的禮儀風俗是什麼水平,答案應該是建立在這個社會所遵守的道德準則之上的。同樣道理,如果我們需要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制度和行政,前提也是必須了解這個國家的哲學和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