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7

關燈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辜講

    孔子的一位學生(子夏,姓蔔,名商,字子夏。孔門“十哲”之一,長于“文學”,對弘揚孔子學說起了關鍵性作用)說:“大丈夫當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東西,侍奉雙親當竭盡全力,忠于君王當舍生取義,同朋友交往當言而有信。這樣的人,盡管大家認為他目不識丁,但是我必須承認他是一個确實有教養的人。”

    辜解

    所謂教育,在真正意義的層面上,到底是什麼呢?又包含什麼内容呢?在孔子的作品中,他的一個弟子(子夏)對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現在我想和各位探讨一下這個定義。他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賢賢——以賢事賢,意思就是,在和别人交往的時候,能看到這個人身上美好的東西,而不去關注這個人的衣服是否華美、膚色是否白皙等問題。賢賢,這就是教育的核心,體現出來,就是在對待父母的時候盡孝,在對待君主時能忠誠到奉獻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的時候能從不失信遵守諾言,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做到這三點,即使他大字不識,從來沒有上過學,那麼他也是一個受過教育有着真正人格的人,也即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認為的有教養者。

    我一再強調這個道理,光關注教育的普及率和量是不行的,必須重視教育的質,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再多說一句,光會讀寫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英國一個女作家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如果隻會讀寫,接觸更多的知識隻能培養出無賴,與其這樣,還不如讓這些沒有真正人格的人遠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