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卷三十二 日本山井鼎 物 觀 撰 毛詩正義序唐國子祭酒上防軍 謹按宋闆正德本并無官銜姓名但作毛詩正義序 詩譜序 謹按崇祯本或脫此序臣所閱本書寫補之考異宋闆疏嬉戲忭躍【一葉左五行】忭作抃 格則乘之庸之【二葉左二行】萬厯本乘作承 論功顯德【三葉右八行】顯作頌 是後稷播種之時【三葉左四行】作是後稷自彼堯之時 五霸之字【六葉右四行】萬厯本字作末恐非 幽厲陳靈惡加于民【七葉左三行】幽厲作厲幽 補遺魯貞公十四年【八葉右二行】宋闆貞作真 毛詩注疏第一 【一之一】漢鄭氏注唐孔穎達疏毛詩國風 存舊附釋音毛詩注疏卷第一【一之一】唐國子祭酒上防軍曲阜縣開國子孔【穎達】奉勅撰謹按足利宋闆毛詩春秋二經篇題共有附釋音三字與正德闆十三經本稍同二經卷數全與今本同其說詳見于左氏考文卷首也又按足利所傳毛詩寫本二通以一通稱古本一通亦雖稍有同異然多展轉書寫所緻也今其有異者号以一本雲 周南關雎诂訓傳第一 謹按古人解書各自别行孔子之作易傳左氏之作春秋傳本不引經附傳故孔穎達雲石經公羊傳皆無經文斯可以觀也後世尚簡就經爲注省學者兩讀者或有之矣今按孔穎達作五經正義陸德明作經典釋文自是一部書而疏義不混于經傳後世梓者圖其利便萃見一處嵌入各經傳下稍以己意改換增損自是而後本書終廢不可複見大失本來之面目矣可不歎乎今閱五經正義本宋闆以下經傳錯雜标題不一而其中稍有同異後世學者鹵莽滅裂而不問可否不知古式甚則至有音義卻混于注者而不省矣臣向就足利學挍雠古本其本頗有不失古者今記一端于此以存其舊雲爾 毛詩卷第一 周南關雎诂訓傳第一 毛詩國風 鄭氏箋 關雎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爲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發猶見也聲謂宮商角征羽也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治世之音安以樂謹按箋雲二字鄭申毛傳所以别之也毛不注序無可辨嫌故序注本應無箋字後世諸本不知而妄加非亦甚矣其詳見于孔穎達正義陸德明釋文必如古本爲是又按今本發猶見也此上有注者皆釋文混入于注不可不擇也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興也闗闗和聲也雎鸠王雎也鳥摯而有别水中之可居者曰洲後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雎鸠之有别焉然後可以風化天下夫婦有别夫婦有别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箋雲摯之言至也謂王雎之鳥雄雌情意至也然而有别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謹按今本有傳字者後人加也箋雲二字鄭氏之舊所以别毛氏傳也而後世諸本加黑圍者亦失古意矣體制全如古本而為得真耳 毛詩國風 考異宋闆疏魯人大毛公爲訓诂【二葉左一行】訓诂作诂訓有康叔之遺烈【三葉右三行】遺作餘 鄭氏箋 考異宋闆疏故諸為傳訓者【四葉右七行】無傳 周南召南譜 謹按宋闆在譜序後考異宋闆疏且非世所須故也【十一葉左九行】世作此 幷蔑終為楚人所滅【十二葉右七行】蔑作蓼補遺宋闆疏此詩有美江漢汝墳【六葉右一行】有作猶 明已化之【七葉右四行】作明化已之 關雎 考異古本序聞之者足以戒以下有自字戒作誡 先王之所以教下有也字注關雎舊解雲 風之始此風謹按此二注釋文混于注當細書也 宮商上下相應宮上有謂字應下有也字 不直谏下有之也二字始者正道興衰之所由始上有四字由下有也字 被江漢之域也被下有于字 大王王季下有也字 當作衷上有哀字 恕之下有也字【補遺一本之作也】 謂好逑也逑作仇 水中可居者曰洲可上有之字 若關雎之有别焉關雎作雎鸠 夫婦有别下複有夫婦有别四字 情意至下然而有别下共有也下傳淑善下好匹下并同 言後妃之德和諧和諧上有無不二字善女作賢女 能為君子能下有宜字 三夫人以下下有也字 荇接餘也荇下有菜也二字 後妃之事下有也字下傳寤覺下同 共巳職也也上有事字己誠思之下有也字 不周曰輾下有矣字 下箋而采之者下【補遺一本無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