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門之介夫死(1)

關燈
——最難對付是同仇敵忾

    【原文】

    陽門之介夫死(2),司城子罕入二哭之哀(3)。晉人之觇宋者反報于晉侯曰:“陽門之介夫死,二子罕哭之哀,而民衰,而民說(5),殆不可伐也(6)!”

    孔子聞之,曰:“善哉觇國乎!〈詩〉雲:‘凡民有喪,扶服救之(7)。’雖微晉而已(8),天下其孰能當之!”

    【注釋】

    ①本節選自《檀弓》下。②陽門:宋國城門地名稱。介夫:衛士。(3)司城:司空,六卿之一。(4)觇(chan):偵探。(5)說:同“悅”,高興。(6)殆:大概,恐怕。(7)扶服:同“匍匐”,爬行。這裡指盡力。(8)微:不是。

    【譯文】

    宋國的陽門有個衛士死了,司空子罕進城為他哭悼得很悲哀。晉國派到宋國得偵探回去向晉侯報告說:“宋國陽門得一個衛士死了,而子罕卻哭得很傷心,百姓因感動而興奮,恐怕不适合去讨伐宋國吧!”

    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這個人真善于探察國情啊!《詩》中說:‘凡民有喪,扶服救之。’雖然想攻打宋國得不止是晉國,但天下有哪個國家與宋國為敵呢?”

    【讀解】

    有句成語叫做“同仇敵忾”,意思是說大家抱着仇恨和憤怒,共同一緻地對付敵人。在這種時候貿然進攻,必然會遭到猛烈抵抗,得不到好果子吃。

    我們知道堡壘最容易從内部攻破。這時候被攻破地一方内部不團結,起了内讧,進攻起來就輕而易舉。我們也知道延長避短,打擊對手地薄弱環節。這是為了避免付出太大地代價而強行取勝。

    當敵手團結得像鋼鐵一樣時,正面進攻,豈不是以硬碰硬,自讨苦吃。即使對手比較弱小,而一旦它團結一緻,也難以對付。這當中得關鍵,是人心的問題。“士可殺而不可辱”,雖然弱小,決不屈服。這種氣概足以驚天動地,更何況常人!所以,敵手的強大,不光是看它的實力,還得看它的士氣和氣概。進攻也是如此。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