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曲禮上
關燈
小
中
大
《曲禮》上說:一個有地位的人,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樣子,說話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
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甯啊! 傲慢之心不可産生,欲望不可放縱無拘,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
對于道德、才能勝于己者,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服并愛戴他。
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隻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隻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
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
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
面對财物,不可苟且據有;面對危急,不可苟且逃避。
在小事上争訟,不可求勝;分配财物,不可求多。
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回答别人時,要歸功于師友,不可據為自己的發明。
至于坐的樣子,要像祭祀時的屍那樣端重;立的樣子,要像齋戒時的人那般恭敬。
禮節要順應事之所宜,出使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所謂禮,是用來确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遠近,判斷事情的疑似難明,分别事情的何時當同何時當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失禮。
依禮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悅于人,不可說做不到的話。
依禮,做事不得超過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與人套近乎。
涵養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
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
依禮,聽說過招緻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說過招緻賢人隻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
依禮,聽說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說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
禮崇尚往來。
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
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于對自己卑謙,對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麼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七歲的孩子叫做悼。
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
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大夫級别的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君主而告老。
如果告老未得允許,那麼君主一定要賜給大夫幾和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
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
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
鄰國來問,國君必問于老者以答之。
和長輩商議事情,一定要随身帶着幾杖去。
長輩有所問,如果不先謙讓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禮的規定。
凡是作子女的都應做到冬天讓父母過得溫暖,夏天讓父母過得涼爽,晚上替他們鋪床安枕,早晨向他們問候請安。
與平輩相處,不可發生争執。
凡是做兒子的,可以以父親的名義将某些财物送人,把一般财物贈人,還可以商量,但絕對不能贈送車馬。
所以本鄉本土都稱贊他的孝順,兄弟親戚都稱贊他的善良,同僚們都稱贊他的敬愛兄長,同志們都稱贊他的對人厚道,和他有來往的人也都稱贊他的誠實可靠。
見到父親的同志,若不叫上前就不敢上前,若不叫退下就不敢退下,若不間,不敢首先發話。
就像對待父親一般。
這樣做才算是孝子的行為。
作兒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當面禀告父母,回到家裡也要這樣。
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學習一定要有備忘的記事簿。
平常講話不可在自稱中帶有“老”字。
對于年長自己一倍的人,應當待之如父;對于年長十歲的人,應當待之如兄;對于年長五歲的人,雖可以并肩而行,但仍須略微退後。
平輩五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
作兒子的,家居不可占據室内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間位置,不可走在路的當中,不可立在門的當中。
遇有宴請賓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長裁決,不可自作主張;舉行祭祀的時候,不可充當屍的角色。
要時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歡,不要等到父母發話或指使才辦。
不要登高,不要臨深。
不随便诋毀他人,不随便嘻笑。
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險以僥幸,怕給雙親帶來不善教子的惡名。
雙親健在,不應承諾為朋友報仇、賣命,也不應有私财。
當兒子的,如果雙親健在,戴的帽,穿的衣,不可用素色鑲邊(因為那樣有點像喪服)。
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可用素色而不用彩色鑲邊,以此表達其持久的哀思。
切記不可給兒童做出說謊話的榜樣。
兒童不宜穿皮衣和
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甯啊! 傲慢之心不可産生,欲望不可放縱無拘,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
對于道德、才能勝于己者,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服并愛戴他。
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隻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隻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
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
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
面對财物,不可苟且據有;面對危急,不可苟且逃避。
在小事上争訟,不可求勝;分配财物,不可求多。
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回答别人時,要歸功于師友,不可據為自己的發明。
至于坐的樣子,要像祭祀時的屍那樣端重;立的樣子,要像齋戒時的人那般恭敬。
禮節要順應事之所宜,出使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所謂禮,是用來确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遠近,判斷事情的疑似難明,分别事情的何時當同何時當異,明辨事情的得禮或失禮。
依禮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悅于人,不可說做不到的話。
依禮,做事不得超過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與人套近乎。
涵養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
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才是禮的實質。
依禮,聽說過招緻賢人是要用他的德行來影響教化,沒聽說過招緻賢人隻是要他當塊招牌而已。
依禮,聽說過有學生主動來到師門拜師學藝的規矩,沒有聽說過老師反而到學生住處去施教的。
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
禮崇尚往來。
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
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于對自己卑謙,對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麼志向就不會被屈服。
男子長到十歲叫做幼,這時候該出外上學了;二十歲叫做弱,這時候就該加冠了;三十歲叫做壯,這時候就該娶妻了;四十歲叫做強,這時候就該做官了;五十歲叫做艾,這時候就該參與國家的政事了;六十歲叫做耆[qí],這時候就該役使他人了;七十歲叫做老,這時候就該把家事交給兒孫掌管了;八九十歲的人叫做耄[mào];七歲的孩子叫做悼。
被稱為耄與悼的老人和幼兒,即令有罪,也不對他們判刑。
百歲老人叫做期,兒孫要盡心加以供養。
大夫級别的官員,到了七十歲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還君主而告老。
如果告老未得允許,那麼君主一定要賜給大夫幾和杖,在本國因公外出,可以有婦人陪從。
若出使異國,可以乘坐安車。
在上述場合與人講話,可以自稱“老夫”,但在朝廷上與自己的國君講話則要自稱己名。
鄰國來問,國君必問于老者以答之。
和長輩商議事情,一定要随身帶着幾杖去。
長輩有所問,如果不先謙讓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禮的規定。
凡是作子女的都應做到冬天讓父母過得溫暖,夏天讓父母過得涼爽,晚上替他們鋪床安枕,早晨向他們問候請安。
與平輩相處,不可發生争執。
凡是做兒子的,可以以父親的名義将某些财物送人,把一般财物贈人,還可以商量,但絕對不能贈送車馬。
所以本鄉本土都稱贊他的孝順,兄弟親戚都稱贊他的善良,同僚們都稱贊他的敬愛兄長,同志們都稱贊他的對人厚道,和他有來往的人也都稱贊他的誠實可靠。
見到父親的同志,若不叫上前就不敢上前,若不叫退下就不敢退下,若不間,不敢首先發話。
就像對待父親一般。
這樣做才算是孝子的行為。
作兒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當面禀告父母,回到家裡也要這樣。
出遊必須有一定的去處。
學習一定要有備忘的記事簿。
平常講話不可在自稱中帶有“老”字。
對于年長自己一倍的人,應當待之如父;對于年長十歲的人,應當待之如兄;對于年長五歲的人,雖可以并肩而行,但仍須略微退後。
平輩五人同居一處,應讓年長者另坐一席。
作兒子的,家居不可占據室内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間位置,不可走在路的當中,不可立在門的當中。
遇有宴請賓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長裁決,不可自作主張;舉行祭祀的時候,不可充當屍的角色。
要時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歡,不要等到父母發話或指使才辦。
不要登高,不要臨深。
不随便诋毀他人,不随便嘻笑。
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險以僥幸,怕給雙親帶來不善教子的惡名。
雙親健在,不應承諾為朋友報仇、賣命,也不應有私财。
當兒子的,如果雙親健在,戴的帽,穿的衣,不可用素色鑲邊(因為那樣有點像喪服)。
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可用素色而不用彩色鑲邊,以此表達其持久的哀思。
切記不可給兒童做出說謊話的榜樣。
兒童不宜穿皮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