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與閑暇
關燈
小
中
大
顧亭林《日知錄》曾引用《論語》裡兩則話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是當時北方人易犯的病。
而“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則是當時南方人易犯的病。
其實此二病乃一病。
正因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至于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若使生活艱難,飽食不易,那有閑工夫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呢?大抵此兩種病彌漫中國古今南北,并不從晚明始有。
至少在宋以下的中國,更顯然地曝着了。
那是一種農村社會所最易犯的病,尤其在農村社會的小地主階層更易犯着。
張橫渠嘗說:“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
”這裡惰字卻是中國人之真病。
惰了便驕,驕即惰之外相,亦是惰之内情。
其所以惰者,則由其生活閑散,不緊張,不迫切。
橫渠是關中人,關中地區,在北宋時生活尚較艱,但橫渠已如此說。
關中以外的地區更可想見了。
朱子曾說:“内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
”試問如何能不貪功利,豈不先得要生事易足?但生事易足,便易為空寂所誘。
朱子所說的誘人空寂,乃指佛教言。
佛教思想來自印度,正因為印度人生活更較中國輕易,才愛走向空寂的路去。
目下西方人的功利觀點遠較中國人為強烈而認真,則因西方生事更較中國艱難也。
功利是純現實的,而空寂則是純理想的。
功利是純物質的,而空寂則是純精神的。
因此想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種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學,顯然是由中國北方農村經濟下産生。
他們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實的。
墨家在當時,大概他們的出身較儒家是更艱苦些,因而他們笃實的意味也較儒家更濃厚了。
由笃實而走上艱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貪功利。
當時中國北方農村需要笃實,卻不必定太需要艱苦。
因此墨家思想終因其太接近計較功利,而沒有儒家般易受人歡迎。
道家則較閑散,但又折向空寂了。
隻有儒家在不太緊張,又不太閑散之中道上,這是中國思想之正脈。
兩漢儒生,都從半耕半讀的北方農村中産出,他們不算太艱苦,但也不能太閑散,總仍還是要笃實。
董仲舒曾說:“明其道不謀其利,正其誼不計其功。
”他們不能不擔着實際生活的擔子,但那擔子壓得不太重,不緊張,還有一部分閑散工夫,可以讓他們來求正誼明道。
所以他們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謀利計功,而确然成其為儒家态度。
到東漢以下,門第逐漸成長。
半耕半讀的儒生,漸漸在大門第之養尊處優之生活中轉變而為名士清談。
那時則老莊道士占了上風,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兒。
佛教在那時傳入,正投中國人當時所好。
但南北佛教風氣不同,北方佛教比較在社會下層生根,因此也比較笃實。
南方佛教則寄托在門第士大夫間,尚玄想,尚清談。
若說空寂,則南方佛教更空寂,後來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
南方氣候溫暖,地面也狹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輕松,小家庭制也開始在南方蔓延。
人事牽掣,亦較北方輕減。
下及唐代,一輩士大夫,論其家世,比較還是北方傳統占優勢。
北方農村比較南方笃實,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長。
門第力量還在,每一個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還有家庭重負。
因此唐代佛學雖盛,而卻重事功。
下到宋代,中國一切文化學術重心,逐漸南遷。
門
而“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則是當時南方人易犯的病。
其實此二病乃一病。
正因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至于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若使生活艱難,飽食不易,那有閑工夫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呢?大抵此兩種病彌漫中國古今南北,并不從晚明始有。
至少在宋以下的中國,更顯然地曝着了。
那是一種農村社會所最易犯的病,尤其在農村社會的小地主階層更易犯着。
張橫渠嘗說:“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
”這裡惰字卻是中國人之真病。
惰了便驕,驕即惰之外相,亦是惰之内情。
其所以惰者,則由其生活閑散,不緊張,不迫切。
橫渠是關中人,關中地區,在北宋時生活尚較艱,但橫渠已如此說。
關中以外的地區更可想見了。
朱子曾說:“内無空寂之誘,外無功利之貪。
”試問如何能不貪功利,豈不先得要生事易足?但生事易足,便易為空寂所誘。
朱子所說的誘人空寂,乃指佛教言。
佛教思想來自印度,正因為印度人生活更較中國輕易,才愛走向空寂的路去。
目下西方人的功利觀點遠較中國人為強烈而認真,則因西方生事更較中國艱難也。
功利是純現實的,而空寂則是純理想的。
功利是純物質的,而空寂則是純精神的。
因此想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種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學,顯然是由中國北方農村經濟下産生。
他們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實的。
墨家在當時,大概他們的出身較儒家是更艱苦些,因而他們笃實的意味也較儒家更濃厚了。
由笃實而走上艱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貪功利。
當時中國北方農村需要笃實,卻不必定太需要艱苦。
因此墨家思想終因其太接近計較功利,而沒有儒家般易受人歡迎。
道家則較閑散,但又折向空寂了。
隻有儒家在不太緊張,又不太閑散之中道上,這是中國思想之正脈。
兩漢儒生,都從半耕半讀的北方農村中産出,他們不算太艱苦,但也不能太閑散,總仍還是要笃實。
董仲舒曾說:“明其道不謀其利,正其誼不計其功。
”他們不能不擔着實際生活的擔子,但那擔子壓得不太重,不緊張,還有一部分閑散工夫,可以讓他們來求正誼明道。
所以他們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謀利計功,而确然成其為儒家态度。
到東漢以下,門第逐漸成長。
半耕半讀的儒生,漸漸在大門第之養尊處優之生活中轉變而為名士清談。
那時則老莊道士占了上風,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兒。
佛教在那時傳入,正投中國人當時所好。
但南北佛教風氣不同,北方佛教比較在社會下層生根,因此也比較笃實。
南方佛教則寄托在門第士大夫間,尚玄想,尚清談。
若說空寂,則南方佛教更空寂,後來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
南方氣候溫暖,地面也狹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輕松,小家庭制也開始在南方蔓延。
人事牽掣,亦較北方輕減。
下及唐代,一輩士大夫,論其家世,比較還是北方傳統占優勢。
北方農村比較南方笃實,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長。
門第力量還在,每一個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還有家庭重負。
因此唐代佛學雖盛,而卻重事功。
下到宋代,中國一切文化學術重心,逐漸南遷。
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