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一 道體
關燈
小
中
大
1·01濂溪先生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頤《太極圖說》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自無極而至太極。
太極動則生陽,動到極處便歸于靜;靜則生陰,靜到極處又回複到動。
一動和一靜,互為根源。
太極一動一靜分出了陰陽,形成了天地。
陽陰在變化中配合,而生成水、火、木、金、土五行。
五行之氣順次流布,推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
五行,就等于陰陽;陰陽,就等于太極;太極本源于無極。
五行的生成,各順其氣質禀性。
無極的本來面目,陰陽五行之精微,神妙交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為男,象征地的“坤”形成女。
乾坤陰陽二氣交相感應,化育生成萬物,萬物生生不息而變化無窮。
其中隻有人類,得了天地的秀氣而成為萬物之靈。
形體已經形成了,神智也感發而有了心智,其中的五行之氣感于外物而呈現出了善惡,于是引出了錯綜紛雜的事體。
面對這紛繁的萬事善惡,聖人使自已定止于中正仁義,而其心主于“靜”,這樣樹立起了做人的最高标準。
符合這一标準的聖人,就如《周易》上說,其德性與天地相合,其光明與日月等同,其進退之序與四季相符,其獎懲善惡與鬼神所降吉兇同一。
君子修養中正仁義所以趨吉,小人違背中正仁義所以趨兇。
所以《周易》上說:“樹立天的法則,稱作陰和陽;樹立地的法則,稱作剛和柔;樹立人的法則,稱作仁和義。
”又說:“追溯萬物的開始,回顧萬物的終了,就可以明白死生的道理。
”偉大啊!《周易》,這真是至高無尚的了。
1·02誠無為,幾善惡。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周敦頤《通書·誠幾德》 [譯文]專一就能虛靜無為,雜念就生出善惡。
德之體有五用:愛人叫仁,合宜為義,順理稱禮,通達是智,守持為信。
專一于本性天生而誠的是聖人,恢複誠的本性而又守持不失的是賢人,發現誠的微妙而不可見,擴充誠的内涵使之周遍而不可窮盡是聖人神秘莫測的妙用。
1·0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
故曰:天下之達道,和也。
——《二程遺書》 [譯文]程頤說: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稱作中。
中的意思,就是無聲無息、無動無為、寂然不動,所以說“中”是“天下之大本。
”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全都适度,叫作和。
和的意思,受感應而能貫通天下,所以說和是“天下之達道”。
1·04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何如耳。
——《二程文集》卷九《與呂大臨論中書》 [譯文]心的本義隻有一個,有時指它的本體而言,有時指它的功用而言,隻看你見的是心之體還是心之用了。
1·05乾,天也。
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
乾,健也,健而無息調之乾。
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且也。
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程氏易傳·乾傳》 [譯文]乾,象征天。
天,是乾的形體;乾,是天的性情。
乾的意思是健,健而不息就稱作乾。
天的含義,就總體而言指的是道,上天尚且不違背這個道。
分開來說,那麼就形體說稱作天,就作為主宰者說稱它作帝,就其運行四時化生了物等功用說稱作鬼,就其不可測的妙用說稱作神,就其性情說稱為剛健的乾。
1·06剝之為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将有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頤《太極圖說》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自無極而至太極。
太極動則生陽,動到極處便歸于靜;靜則生陰,靜到極處又回複到動。
一動和一靜,互為根源。
太極一動一靜分出了陰陽,形成了天地。
陽陰在變化中配合,而生成水、火、木、金、土五行。
五行之氣順次流布,推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
五行,就等于陰陽;陰陽,就等于太極;太極本源于無極。
五行的生成,各順其氣質禀性。
無極的本來面目,陰陽五行之精微,神妙交合而凝聚成形,象征天的“乾”成為男,象征地的“坤”形成女。
乾坤陰陽二氣交相感應,化育生成萬物,萬物生生不息而變化無窮。
其中隻有人類,得了天地的秀氣而成為萬物之靈。
形體已經形成了,神智也感發而有了心智,其中的五行之氣感于外物而呈現出了善惡,于是引出了錯綜紛雜的事體。
面對這紛繁的萬事善惡,聖人使自已定止于中正仁義,而其心主于“靜”,這樣樹立起了做人的最高标準。
符合這一标準的聖人,就如《周易》上說,其德性與天地相合,其光明與日月等同,其進退之序與四季相符,其獎懲善惡與鬼神所降吉兇同一。
君子修養中正仁義所以趨吉,小人違背中正仁義所以趨兇。
所以《周易》上說:“樹立天的法則,稱作陰和陽;樹立地的法則,稱作剛和柔;樹立人的法則,稱作仁和義。
”又說:“追溯萬物的開始,回顧萬物的終了,就可以明白死生的道理。
”偉大啊!《周易》,這真是至高無尚的了。
1·02誠無為,幾善惡。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曰智,守曰信。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發微不可見,充周不可窮之謂神。
——周敦頤《通書·誠幾德》 [譯文]專一就能虛靜無為,雜念就生出善惡。
德之體有五用:愛人叫仁,合宜為義,順理稱禮,通達是智,守持為信。
專一于本性天生而誠的是聖人,恢複誠的本性而又守持不失的是賢人,發現誠的微妙而不可見,擴充誠的内涵使之周遍而不可窮盡是聖人神秘莫測的妙用。
1·0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
故曰:天下之達道,和也。
——《二程遺書》 [譯文]程頤說: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稱作中。
中的意思,就是無聲無息、無動無為、寂然不動,所以說“中”是“天下之大本。
”喜怒哀樂表現出來全都适度,叫作和。
和的意思,受感應而能貫通天下,所以說和是“天下之達道”。
1·04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觀其所見何如耳。
——《二程文集》卷九《與呂大臨論中書》 [譯文]心的本義隻有一個,有時指它的本體而言,有時指它的功用而言,隻看你見的是心之體還是心之用了。
1·05乾,天也。
天者,乾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
乾,健也,健而無息調之乾。
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且也。
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
——《程氏易傳·乾傳》 [譯文]乾,象征天。
天,是乾的形體;乾,是天的性情。
乾的意思是健,健而不息就稱作乾。
天的含義,就總體而言指的是道,上天尚且不違背這個道。
分開來說,那麼就形體說稱作天,就作為主宰者說稱它作帝,就其運行四時化生了物等功用說稱作鬼,就其不可測的妙用說稱作神,就其性情說稱為剛健的乾。
1·06剝之為卦,諸陽消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