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第一

關燈
學而篇第一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

    《學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原文】 1·1子曰(1):“學(2)而時一習一(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一習一: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适當的時候”。

    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一習一”,指演一習一禮、樂;複一習一詩、書。

    也含有一溫一一習一、實一習一、練一習一的意思。

     (4)說:音yu&egra一ve,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别。

    舊注說,悅在内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

    缺少賓語。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ugra一ve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一溫一一習一和練一習一,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

    曆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一溫一一習一和練一習一,不也高興嗎等等。

    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一習一”不是一溫一一習一,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

    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讨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

    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

    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

    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

    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

    後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隻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一奴一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igra一ve)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緻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

    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

    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

    君子專心緻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

    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内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衆中去,民衆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這裡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