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歐陽修
關燈
小
中
大
範仲淹以後,第二個政治人物要推歐陽修。修字永叔,吉州廬陵人,卒谥文忠。他也是一孤兒,自幼便慕效韓愈為古文,但對辟佛一層,卻與愈見解不同。他著《本論》,謂佛法為中國患,其本在于王政阙,禮義廢。他主張從政治社會問題上來轉移民間的信仰。他說:“堯、舜、三代之為政,大要在井田、禮樂與立學校。”他的意見,先須政府能注意社會的經濟井田和教育禮樂與學校,才始是辟佛的基礎。他《本論》共三篇,上篇晚年删去,載《外集》,多言理财治兵。他可說是正式由學術問題轉移眼光到政治問題上來的第一人。羅大經《扪虱新語》謂:“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于是儒者鹹宗其語。及歐陽公作《本論》,謂‘莫若修其本以勝之’,此論一出,而《原道》之語幾廢。”可見《本論》意見在當時的影響。
所以修雖是一文章家,而他的抱負則偏重在政治。他曾說:
文學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他對政治,亦有極開明的見地。他說:
昔三代之為政,皆聖人之事業,及其久也亦有弊。故三代之術,皆變其質文而相救。就使佛為聖人,及其弊也,猶将救之,況其非聖者乎?
他認為久必生弊,貴能善變而施以救,雖三代聖王猶不免,所以他論政并不主複古與守常,亦不非漢唐。豈特不以為非,直謂唐太宗之治,幾乎三王。葉水心《習學記言》因此他在學術上的興趣,便轉入于史學。著有《新五代史》與《新唐書》,他也是宋學初興第一位史學家。《五代史》模仿《春秋》,着意在褒貶。石介雖确然自負以聖人之道,猶曰:“五代大壞,瀛王馮道救之。”長樂老人之見斥,始于修之《五代史》。其《新唐書》諸志,于唐代制度利弊,剖析尤精卓。
他本着史學家觀點來衡量學術,常注重人事,不取玄談。他說:
聖人急于人事,天人之際罕言焉。聖人,人也,知人而已。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推其迹。人可知者,故直言其情。以人之情而見天地鬼神之迹,無以異也。然則修吾人事而已。人事修,則與天地鬼神合矣。
他認為人事當直探其内裡之真情,天地鬼神則僅能推測其外表之迹象。而所據以為推測者,還是本之于人情。他又不喜談心性,因談心性,則近是哲學玄談了。他說:
性非學者之所急。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于世者。《論語》載七十二子問于孔子,問忠孝、問仁義、問禮樂、問修身、問為政、問朋友、問鬼神,未嘗有問性者。(《答李诩第二書》)
他論禮樂也說:
儒者之于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于古,必可施于今。
于是他遂不喜《中庸》,他說:
《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孔子必須學,則《中庸》所謂自誠而明,不學而知者,誰可以當之?
又曰:
勉而思之,猶有不及,則《中庸》所謂“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又誰可以當之?
他對經學,又提出了許多大膽的懷疑。疑三傳《春秋論》上中下,疑《易傳》《易童子問》,疑《河圖洛書》,他那些大膽的懷疑,并為他自己所提拔愛護的學者所反對。《河圖洛書》該是最可懷疑了,但蘇轼、曾鞏都反對。蘇轼雲:“著于《易》,見于《論語》,不可誣也。”曾鞏雲:“以非所習見,果于以為不然,是以天地萬物之變,為可盡于耳目之所及也。”但他仍極自信,他說:
餘嘗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笃信,而不知僞說之僞經也。自孔子沒,至今二千歲,有一歐陽修者為是說,又二千歲,焉知無一人也與修同其說也。又二千歲,将複有一人焉。然則同者至于三,則後之人不待千歲而有也。六經非一世之書,将與天地無終極而存,以無終極視數千歲,頃刻耳。是則餘之有待于後者遠矣。(《廖氏文集序》)
那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但自修至今不到一千年,他所疑,終于為大家所信服。這些都是他史學精神之表見,在宋學初興中,可謂别開生面。但後人卻一緻推崇他文學,尊之比韓愈,這也因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和成就太過卓越了,因此把他史學上的貢獻轉而掩蓋了。
所以修雖是一文章家,而他的抱負則偏重在政治。他曾說:
文學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他對政治,亦有極開明的見地。他說:
昔三代之為政,皆聖人之事業,及其久也亦有弊。故三代之術,皆變其質文而相救。就使佛為聖人,及其弊也,猶将救之,況其非聖者乎?
他認為久必生弊,貴能善變而施以救,雖三代聖王猶不免,所以他論政并不主複古與守常,亦不非漢唐。豈特不以為非,直謂唐太宗之治,幾乎三王。葉水心《習學記言》因此他在學術上的興趣,便轉入于史學。著有《新五代史》與《新唐書》,他也是宋學初興第一位史學家。《五代史》模仿《春秋》,着意在褒貶。石介雖确然自負以聖人之道,猶曰:“五代大壞,瀛王馮道救之。”長樂老人之見斥,始于修之《五代史》。其《新唐書》諸志,于唐代制度利弊,剖析尤精卓。
他本着史學家觀點來衡量學術,常注重人事,不取玄談。他說:
聖人急于人事,天人之際罕言焉。聖人,人也,知人而已。天地鬼神不可知,故推其迹。人可知者,故直言其情。以人之情而見天地鬼神之迹,無以異也。然則修吾人事而已。人事修,則與天地鬼神合矣。
他認為人事當直探其内裡之真情,天地鬼神則僅能推測其外表之迹象。而所據以為推測者,還是本之于人情。他又不喜談心性,因談心性,則近是哲學玄談了。他說:
性非學者之所急。六經之所載,皆人事之切于世者。《論語》載七十二子問于孔子,問忠孝、問仁義、問禮樂、問修身、問為政、問朋友、問鬼神,未嘗有問性者。(《答李诩第二書》)
他論禮樂也說:
儒者之于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于古,必可施于今。
于是他遂不喜《中庸》,他說:
《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孔子必須學,則《中庸》所謂自誠而明,不學而知者,誰可以當之?
又曰:
勉而思之,猶有不及,則《中庸》所謂“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又誰可以當之?
他對經學,又提出了許多大膽的懷疑。疑三傳《春秋論》上中下,疑《易傳》《易童子問》,疑《河圖洛書》,他那些大膽的懷疑,并為他自己所提拔愛護的學者所反對。《河圖洛書》該是最可懷疑了,但蘇轼、曾鞏都反對。蘇轼雲:“著于《易》,見于《論語》,不可誣也。”曾鞏雲:“以非所習見,果于以為不然,是以天地萬物之變,為可盡于耳目之所及也。”但他仍極自信,他說:
餘嘗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笃信,而不知僞說之僞經也。自孔子沒,至今二千歲,有一歐陽修者為是說,又二千歲,焉知無一人也與修同其說也。又二千歲,将複有一人焉。然則同者至于三,則後之人不待千歲而有也。六經非一世之書,将與天地無終極而存,以無終極視數千歲,頃刻耳。是則餘之有待于後者遠矣。(《廖氏文集序》)
那是何等自信的精神?但自修至今不到一千年,他所疑,終于為大家所信服。這些都是他史學精神之表見,在宋學初興中,可謂别開生面。但後人卻一緻推崇他文學,尊之比韓愈,這也因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和成就太過卓越了,因此把他史學上的貢獻轉而掩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