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傳
關燈
小
中
大
睿則思無所不通,故作聖。
五事以思為主,而貌最其所後也,而其次之如此,何也?此言修身之序也。
恭其貌,順其言,然後可以學而至於哲。
既哲矣,然後能聽而成其謀。
能謀矣,然後可以思而至於聖。
思者,事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思所以作聖也。
既聖矣,則雖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可也。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何也?食貨,人之所以相生養也,故一曰食,二曰貨。
有相生養之道,則不可不緻孝於鬼神,而著不忘其所自,故三曰祀。
有所以相生養之道,而知不忘其所自,然後能保其居,故四曰司空。
司空所以居民,民保其居,然後可教,故五曰司徒。
司徒以教民,教之不率,然後俟之以刑戮,故六曰司寇。
自食貨至於司寇,而治內者具矣,故七曰賓,八曰師。
賓所以接外治,師所以接外亂也。
自食貨至於賓師,莫不有官以治之,而獨曰司空、司徒、司寇者,言官則以知物之有官,言物則以知官之有物也。
「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何也?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上考之星辰,下考之歷數,然後歲月日時不失其政,故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歷者,數也;數者,一二三四是也,五紀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非特歷而已。
先王之舉事也,莫不有時;其制物也,莫不有數。
有時,故莫敢廢;有數,故莫敢逾。
蓋堯舜所以同律度量衡,協時月正日,而天下治者,取諸此而已。
「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何也?皇,君也;極,中也。
言君建其有中,則萬物得其所,故能集五福以敷錫其庶民也。
「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何也?言庶民以君為中,君保中,則民與之也。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何也?言君中則民人中也。
庶民無淫朋,人無比德者,惟君為中而已。
蓋君有過行偏政,則庶民有淫朋,人有比德矣。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何也?言民之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其所猷、所為、所守之當否。
所猷、所為、所守不協於極,亦不罹於咎,君則容受之,而康汝顏色而誘之。
不協於極,不罹於咎,雖未可以錫之福,然亦可教者也,故當受之而不當譴怒也。
《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康而色之謂也。
其曰我所好者德,則是協於極,則非但康汝顏色以受之,又當錫之福以勸焉。
如此,則人惟君之中矣。
不言「攸好德,則錫之福」,而言「曰予攸好德,則錫之福」,何也?謂之皇極,則不為已甚也。
攸好德,然後錫之福,則獲福者寡矣,是為已甚,而非所以勸也。
曰予攸好德,則錫之福,則是苟革面以從吾之攸好者,吾不深探其心,而皆錫之福也。
此之謂皇極之道也。
「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何也?言苟曰好德,則雖煢獨,必進寵之而不虐;苟曰不好德,則雖高明,必罪廢之而不畏也。
蓋煢獨也者,眾之所違而虐之者也;高明也者,眾之所比而畏之者也。
人君蔽於眾,而不知自用其福威,則不期虐煢獨,而煢獨實見虐矣,不期畏高明,而高明實見畏矣。
煢獨見虐而莫勸其作德,則為善者不長;高明見畏而莫懲其作偽,則為惡者不消。
善不長,惡不消,人人離德作偽,則大亂之道也。
然則虐煢獨而寬朋黨之多,畏高明而忽卑晦之賤,最人君之大戒也。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何也?言有能者,使在職而羞其材,有為者,使在位而羞其德,則邦昌也。
人君孰不欲有能者羞其材,有為者羞其德,然曠千數百年而未有一人緻此,蓋聰不明而無以通天下之志,誠不至而無以通天下之德,則智以難知,而為愚者所詘,賢以寡助,而為不肖者所困,雖欲羞其行,不可得也。
通天下之志在窮理,同天下之德在盡性。
窮理矣,故知所謂咎而弗受,知所謂德而錫之福;盡性矣,故能不虐煢獨以為仁,不畏高明以為義。
如是,則愚者可誘而為智也,雖不可誘而為智,必不使之詘智者矣;不肖者可革而為賢也,雖不可革而為賢,必不使之困賢者矣。
夫然後有能、有為者得羞其行,而邦賴之以昌也。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何也?言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後善。
雖然,徒富之亦不能善也,必先治其家,使人有好於汝家,然後人從汝而善也。
汝弗能使有好於汝家,則人無所視效,而放僻邪侈亦無不為也。
蓋人君能自治,然後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後人為之用;人為之用,然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為政於天下者,在乎富之、善之,而善之,必自吾家人始。
所謂自治者,「惟皇作極」是也;所謂治人者,「弗協於極,弗
五事以思為主,而貌最其所後也,而其次之如此,何也?此言修身之序也。
恭其貌,順其言,然後可以學而至於哲。
既哲矣,然後能聽而成其謀。
能謀矣,然後可以思而至於聖。
思者,事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思所以作聖也。
既聖矣,則雖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可也。
「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何也?食貨,人之所以相生養也,故一曰食,二曰貨。
有相生養之道,則不可不緻孝於鬼神,而著不忘其所自,故三曰祀。
有所以相生養之道,而知不忘其所自,然後能保其居,故四曰司空。
司空所以居民,民保其居,然後可教,故五曰司徒。
司徒以教民,教之不率,然後俟之以刑戮,故六曰司寇。
自食貨至於司寇,而治內者具矣,故七曰賓,八曰師。
賓所以接外治,師所以接外亂也。
自食貨至於賓師,莫不有官以治之,而獨曰司空、司徒、司寇者,言官則以知物之有官,言物則以知官之有物也。
「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何也?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上考之星辰,下考之歷數,然後歲月日時不失其政,故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歷者,數也;數者,一二三四是也,五紀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非特歷而已。
先王之舉事也,莫不有時;其制物也,莫不有數。
有時,故莫敢廢;有數,故莫敢逾。
蓋堯舜所以同律度量衡,協時月正日,而天下治者,取諸此而已。
「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何也?皇,君也;極,中也。
言君建其有中,則萬物得其所,故能集五福以敷錫其庶民也。
「惟時厥庶民,於汝極,錫汝保極」,何也?言庶民以君為中,君保中,則民與之也。
「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何也?言君中則民人中也。
庶民無淫朋,人無比德者,惟君為中而已。
蓋君有過行偏政,則庶民有淫朋,人有比德矣。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於極,不罹於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何也?言民之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其所猷、所為、所守之當否。
所猷、所為、所守不協於極,亦不罹於咎,君則容受之,而康汝顏色而誘之。
不協於極,不罹於咎,雖未可以錫之福,然亦可教者也,故當受之而不當譴怒也。
《詩》曰「載色載笑,匪怒伊教」,康而色之謂也。
其曰我所好者德,則是協於極,則非但康汝顏色以受之,又當錫之福以勸焉。
如此,則人惟君之中矣。
不言「攸好德,則錫之福」,而言「曰予攸好德,則錫之福」,何也?謂之皇極,則不為已甚也。
攸好德,然後錫之福,則獲福者寡矣,是為已甚,而非所以勸也。
曰予攸好德,則錫之福,則是苟革面以從吾之攸好者,吾不深探其心,而皆錫之福也。
此之謂皇極之道也。
「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何也?言苟曰好德,則雖煢獨,必進寵之而不虐;苟曰不好德,則雖高明,必罪廢之而不畏也。
蓋煢獨也者,眾之所違而虐之者也;高明也者,眾之所比而畏之者也。
人君蔽於眾,而不知自用其福威,則不期虐煢獨,而煢獨實見虐矣,不期畏高明,而高明實見畏矣。
煢獨見虐而莫勸其作德,則為善者不長;高明見畏而莫懲其作偽,則為惡者不消。
善不長,惡不消,人人離德作偽,則大亂之道也。
然則虐煢獨而寬朋黨之多,畏高明而忽卑晦之賤,最人君之大戒也。
「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何也?言有能者,使在職而羞其材,有為者,使在位而羞其德,則邦昌也。
人君孰不欲有能者羞其材,有為者羞其德,然曠千數百年而未有一人緻此,蓋聰不明而無以通天下之志,誠不至而無以通天下之德,則智以難知,而為愚者所詘,賢以寡助,而為不肖者所困,雖欲羞其行,不可得也。
通天下之志在窮理,同天下之德在盡性。
窮理矣,故知所謂咎而弗受,知所謂德而錫之福;盡性矣,故能不虐煢獨以為仁,不畏高明以為義。
如是,則愚者可誘而為智也,雖不可誘而為智,必不使之詘智者矣;不肖者可革而為賢也,雖不可革而為賢,必不使之困賢者矣。
夫然後有能、有為者得羞其行,而邦賴之以昌也。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何也?言凡正人之道,既富之然後善。
雖然,徒富之亦不能善也,必先治其家,使人有好於汝家,然後人從汝而善也。
汝弗能使有好於汝家,則人無所視效,而放僻邪侈亦無不為也。
蓋人君能自治,然後可以治人;能治人,然後人為之用;人為之用,然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為政於天下者,在乎富之、善之,而善之,必自吾家人始。
所謂自治者,「惟皇作極」是也;所謂治人者,「弗協於極,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