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中年人的情感世界。

    可能寫得不好也不夠透徹,因為我必定沒到那樣的年紀,有那樣的經曆。

    但是身邊看了不少,也聽了不少,再說這個故事裡他們也隻是推波助瀾,我想是足夠了。

    不想再多說什麼,葉爸爸的話已經畫龍點睛,大人們好自為之吧! 棉棉和Gerry都是故事的調劑者,多了大概無趣,少了則決不能夠。

    棉棉寫出了現實的道理,Gerry喚回了故事的希望。

    看了評論,有人贊賞棉棉,也有人喜歡Gerry,我想他們兩個就算是成功了。

     寫到現在,《風不飄搖,雲不飄搖》我也再說不出什麼了。

    是不是我說完之後,大家會想再看一遍呢?(笑)如果是這樣就好了! 希望每一個看過這篇小說的人,都能好好想想自己的愛情,能在愛與責任之間,找到出口,讓自己和愛的人幸福。

     PS:我的下一部小說《匆匆那年》無論取材還是描述,又會稍稍變化了,寫的是80後的情感生活,這可是我一直都很想寫的,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那麼,就真正的結束了! 謝謝惠顧!:P 書評〈那些關于“愛”故事〉 看到大結局有點傷感,但也不禁莞爾,這是茴子筆下的愛情,一種吃杏仁的感覺——總要帶分苦澀。

     和大多數人一樣,認識茴子是從《弟弟,再愛我一次》開始的,但真正理解茴子,還是要從《風不飄搖,雲不飄搖》。

    《弟》的感覺很像劉偉強的電影,愛恨情仇濃縮在了窄窄的膠片上,英雄背後總有無數的幸與不幸,主角在轟轟烈烈、曲曲折折後,幸福剛剛探出頭的時候,又一次上演和幸福擦肩而過的遺憾;而《風。

    雲》則像王家衛鏡頭下的故事,美麗舒緩的背景下面,讓你不斷的自問和思考,每一個鏡頭、每一句台詞都是一個可以讓你回味的命題。

    《弟》适合速食,而《風。

    雲》需要小火烹炖細細品味。

     什麼是“愛”?這樣的問題,每個人一輩子總會問上無數遍吧?!人生視角不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并無對錯可言,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是葉飄,可能是雷楚雲,可能是風褚甯,可能是雷已庭,也可能是雷已夕,隻是在各自的人生裡每個人選擇作了那樣的一個自己。

    說愛的時候,也許我們是真的很愛很愛,萬丈紅塵,我們都說要随遇而安。

    可是愛的結果呢?總會不同,有人從愛中學會寬容,有人因愛而變得暴戾。

    就像葉爸爸說的,愛是要忠于内心,但“人的心是多變的,也許今天喜歡你的頭發,明日又會迷戀他的眼神,誰又說頭發和眼神不能産生愛呢?愛總是由各式各樣原因産生的,隻不過,愛了之後卻不可以那麼各式各樣。

    如果沒有責任、理解、包容、堅持,和很多很多你認為與愛情無關的東西,那麼愛情隻是一種卑劣自私的人的情欲而已”、“愛來自心之深淺,每個人都有自己刻骨銘心的很愛,和終其一生的最愛。

    有些愛,失去比得到更好;有些人,離開比守候更幸福。

    因為,在不能相互碰觸的距離,你們才能看得見最美好的彼此,才能珍藏某個永遠不想忘記的感覺,才能各自微笑着好好生活下去”。

     現實生活中“愛”的悲劇恰恰在于我們知道愛的起點而忘記了愛的終點。

    愛情應該是長長久久、細水長流,因為它要太多誘惑和考驗;但長長久久、細水長流的又不全都是愛情,因為它沒有經曆過足夠的誘惑和考驗。

    我們總是被表象的“應該”、“當然”所說服,忽略心中的真正向往,放棄了抵抗、放棄了努力,自然的接受,然後告訴自己“這是宿命”。

    許多的結局都已經埋伏在了那些不經意的過程裡。

    愛的起點如果隻是索取,也隻能在彼此掠奪中越來越蒼白,甚至讓人懷疑它是否來過。

     并沒有白白付出的愛,得到亦或失去,在某個瞬間學會感恩,學會記得那些路過的風景,作為以後孤旅的溫暖。

    相愛有時,分離有時,到最後疲倦得喪失了對手。

    風景落在身後,我們仍在繼續,換了主角,有些感情,狠狠的愛然後離開! 有朋友在評論裡說葉飄是個有心計的女孩子,費盡心思得到又輕易的抛棄。

    飄和風的感情難道不像《飄》裡郝思佳對阿希禮的感情嗎?在那樣的年紀遇見一個如此耀眼的人,許多年裡看不到其他的存在。

    不能說這不是愛,隻能說選擇錯了收藏的方式。

     所以,茴子的小說,大家需要靜下心來讀一讀。

    她在用細膩的文字将一種與現在社會所流行的速食情感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傳遞給大家,最重要的是她給了我們一個探究“愛”的背面的契機。

     本人是屬于暴喜歡看故事的人,不同的人百樣的人生。

    生活本就是沉重地吧?!好像除了童話和虛幻的故事,沒有所謂的24k完美的幸福。

    有些人比其他人幸福隻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包容不完美、選擇了那個屬于自己的幸福方向。

     讓愛來的時候用心,在的時候寬容,即使走了,遺憾也會少一些。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