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七 寺觀類五
關燈
小
中
大
僧寺
永福縣
閩清縣
甯德縣
○永福縣
七十一所。
慶曆《舊記》:七十所。
内五所有寺額。
曾師建“記”:七十二所。
鐘世明根括寬剩:七十二所。
淳熙八年《縣申》:七十一所,内六十所會到起置年代,十一所未詳。
枕煙院唐元裡。
唐永徽元年置。
舊産錢八百五十四文。
重光寺開平裡。
大中二年置。
皇朝宣和二年改為神霄宮,建炎元年,仍為寺。
【吳侍郎栻《登重光寺》詩雲:“上窮蒼石蹑丹梯,(底本先書“梵成拂”,複校改“拂”為“梯”字,庫本作“梵成拂”,據崇抄改“蹑丹梯”。
)祖意誰參隻履西。
曉閣濃陰雲散嶺,夜堂清影月雙溪。
(底本作“亥堂”,據庫本改。
)池開今日青銅鑒,(底本、庫本作“地開”,據崇抄改。
)碑立何年碧玉圭。
靜覺官名微可笑,《南華經》裡一醯雞。
”有放生池。
】 舊産錢三貫四百六十二文。
雲際院待旦裡。
五年置。
蘇老亭【慶曆間,提刑蘇舜元建。
(底本、庫本作“蘇舜元□”,缺一字,據崇抄補。
)吳栻詩:“蘇老行諸郡,多為灑落遊。
靜心山共止,動意水俱流。
赴社辭陶令,(底本、庫本作“辭”,崇抄作“呼”。
)翻經約謝侯。
高風誰複記,明月上西樓。
”】 舊産錢二貫二百一十文。
【“曾記”:二貫二百二十文。
《縣申》:二貫二百一十五文。
】 天柱觀音院永安裡。
鹹通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七百三十文。
【《縣申》:一貫七百三十二文。
】 大興院保安裡。
同年置。
舊産錢二貫四十八文。
【“曾記”:二貫一百文。
《縣申》:二貫五十文。
】 三峰院新豐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三百五十六文。
【《縣申》:一貫三百五十一文。
】 上林院唐元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一百五十四文。
【“曾記”:三貫一百七十文。
】 上生院唐元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九十六文。
【“曾記”:一貫一百一十六文。
】 栖林院新豐裡。
三年置。
舊産錢二百三十三文。
上龍泉院待旦裡。
十年置。
舊産錢一貫七百九十二文。
龍興院永安裡。
乾符三年置。
舊産錢二百五十三文。
【“曾記”:五百二十三文。
】 新興院保安裡。
四年置。
舊産錢八百五十四文。
【“曾記”:八百五十文。
】 瑞應院安樂裡。
廣明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三百六十七文。
白雲院新豐裡。
二年置。
舊産錢五百二十文。
【“曾記”:五百二十一文。
《縣申》同曾。
】 中峰寺待旦裡。
中和元年置。
舊産錢五百四文。
惠安院保安裡。
光啟元年置。
初為大普慈報國禅院。
大中祥符八年,敕改今額。
舊産錢四貫六百八十五文。
高蓋名山院平蓋裡。
文德元年置。
後唐天成中,閩王賜額。
【時主僧智幽。
并賜銅鐘,命馬朱記,命服授而不挂。
(底本作“時主□智幽”,又“命馬朱□”,庫本無此注,據崇抄補。
)】山在縣西二百裡,周回九裡。
秀巒插天,常有紫雲蔭之如蓋。
因名高蓋山。
有泉金色,亦号金支山。
僞閩将郊天,乃封西嶽。
【以霍童山為東嶽。
】始後漢時,土人徐登【《院記》作徐登隐。
】弟兄姐妹七人隐于此。
齊建元初,有僧姓陳氏、号慧炬,與一侍者姓喻氏、号智者,【(底本先書“智著”,複校注為“智者”,庫本、崇抄皆仍作“智著”。
)】亦入此山,絕粒禅定。
唐乾封中,因霍童山趙炳來于白岩,時,樵者戢步林間,見炳與登酌東流水為醪,【(底本、崇抄作“東流水”,庫本作“東澗水”。
)】剝枯松皮為脯,【(底本、崇抄作“枯松皮”,庫本作“枯桑皮”。
)】醉卧久之。
炳語登曰:吾當先去。
子亦速來。
登曰:“鳳立煙霄迥,【(底本、崇抄作“煙霄遇”,據庫本改。
)】桃香碧洞逢。
”言華,俱不見。
儀鳳二年元日,登與弟兄姐妹七人于壇上并蟬蛻上升而去。
僧慧炬者,後縣宰三請不下,乃遣侍者赴縣城,屆重光寺始信宿,命浴,坐化。
時炬在室内,亦然。
今二真身皆存。
【(底本作“皆在”,據庫本、崇抄改。
)】室前有一石龜,旱禱必應。
【見僞閩鄉貢進士王贍“記”。
“記”雲:神仙變化非靈洞而不栖;祖佛修行非聖嶽而不憩。
以王子晉騰身于缑嶺,(底本作“紙嶺”,據庫本改。
)能大師示迹于曹山。
(底本作“景迹”,據崇抄改。
)雖出凡之路斯然,而達本之原不爾。
是謂:控鶴骖鸾之客,以九仙六洞為家;出生離死之人,以大道三界為宅。
或金骨化而煙霞停影,空閉古壇;或色身謝而水月回光,(底本作“月四光”,據庫本改。
)卻歸他世。
豈可以凡目識予去住,(底本作“凡心識于去住”,據崇抄改。
)豈可以凡心測彼變通哉?(底本作“玄心則彼變通哉”,據崇抄、庫本改。
)大閩國西嶽名山者,初有神仙以變化,次有祖佛以修行。
聖迹聿興,(底本作“垩迹”,據庫本改。
)在于唐朝之前葉。
(底本作“之百為”,據崇抄、庫本改。
)其山,中分六合,高冠二儀。
岩根而吼出雷聲,峰首而戛橫鬥柄。
寒生六月,風起五天。
上有列仙聚會之壇,中有至士修真之室。
雲雲。
】崇甯三年,敕封:登,淨慧真人;慧炬,慈利大師;智者,惠應大師。
大觀三年,知縣鄭仁達始建三聖殿室。
【先是,有徐真君祠堂及東西二室。
嘉祐中許公将留題二室雲:“上得山來過石門,谒靈特地乞真言。
再三許我前程事,敢不留詩荷聖恩。
”紹聖初,陳公旸亦繼前韻:“六題曾徹九重門,暫阻堯階奏萬言。
今日又蒙師許我,漢廷當沛異常恩。
”知縣施常“詩”:“白雲來去自閑閑,鎖斷千山與萬山。
(底本先作“鎖靳”,旁校改作“鎖斷”,庫本作“鎖靳”,崇抄作“鎖勒”。
)羽客已歸霄漢去,(底本作“□客”,缺一字,崇抄作“仙客”,據庫本補。
)虛堂流水漫潺潺。
”“步盡千山與萬山,白雲步處叩禅關。
曉猿夜鶴應相笑。
笑問勞生幾度閑。
”良翰叙詩:“巨鎮标閩越,靈蹤肇晉、齊。
(底本作“□蹤”,缺一字,庫本作“高蹤”,據崇抄改。
)空壇仙一去,(底本作“仙一上”,據崇抄改。
)古洞佛雙栖。
化石龜猶在,(底本作“龜□在”,缺一字,據崇抄補。
)燒丹井已迷。
塵襟誰複悟,惟聽曉猿啼。
”】 龍都峰岩【在龍都峰頂。
其下雙崖對峙,拔起千仞,(底本、庫本皆作“千竹”,據崇抄改。
)宛若洞門。
有三石室,世傳趙真君壇,有祠宇。
後,頭陀侵其洞口為庵。
(底本作“須陀”,庫本作“傾陀”,據崇抄改。
)政和三年,陳侍郎旸還自高蓋,來谒祠下,遷其庵,葺祠宇,遂複洞門故迹。
詩雲:“岩頂風雲常不散,
慶曆《舊記》:七十所。
内五所有寺額。
曾師建“記”:七十二所。
鐘世明根括寬剩:七十二所。
淳熙八年《縣申》:七十一所,内六十所會到起置年代,十一所未詳。
枕煙院唐元裡。
唐永徽元年置。
舊産錢八百五十四文。
重光寺開平裡。
大中二年置。
皇朝宣和二年改為神霄宮,建炎元年,仍為寺。
【吳侍郎栻《登重光寺》詩雲:“上窮蒼石蹑丹梯,(底本先書“梵成拂”,複校改“拂”為“梯”字,庫本作“梵成拂”,據崇抄改“蹑丹梯”。
)祖意誰參隻履西。
曉閣濃陰雲散嶺,夜堂清影月雙溪。
(底本作“亥堂”,據庫本改。
)池開今日青銅鑒,(底本、庫本作“地開”,據崇抄改。
)碑立何年碧玉圭。
靜覺官名微可笑,《南華經》裡一醯雞。
”有放生池。
】 舊産錢三貫四百六十二文。
雲際院待旦裡。
五年置。
蘇老亭【慶曆間,提刑蘇舜元建。
(底本、庫本作“蘇舜元□”,缺一字,據崇抄補。
)吳栻詩:“蘇老行諸郡,多為灑落遊。
靜心山共止,動意水俱流。
赴社辭陶令,(底本、庫本作“辭”,崇抄作“呼”。
)翻經約謝侯。
高風誰複記,明月上西樓。
”】 舊産錢二貫二百一十文。
【“曾記”:二貫二百二十文。
《縣申》:二貫二百一十五文。
】 天柱觀音院永安裡。
鹹通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七百三十文。
【《縣申》:一貫七百三十二文。
】 大興院保安裡。
同年置。
舊産錢二貫四十八文。
【“曾記”:二貫一百文。
《縣申》:二貫五十文。
】 三峰院新豐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三百五十六文。
【《縣申》:一貫三百五十一文。
】 上林院唐元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一百五十四文。
【“曾記”:三貫一百七十文。
】 上生院唐元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一貫九十六文。
【“曾記”:一貫一百一十六文。
】 栖林院新豐裡。
三年置。
舊産錢二百三十三文。
上龍泉院待旦裡。
十年置。
舊産錢一貫七百九十二文。
龍興院永安裡。
乾符三年置。
舊産錢二百五十三文。
【“曾記”:五百二十三文。
】 新興院保安裡。
四年置。
舊産錢八百五十四文。
【“曾記”:八百五十文。
】 瑞應院安樂裡。
廣明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三百六十七文。
白雲院新豐裡。
二年置。
舊産錢五百二十文。
【“曾記”:五百二十一文。
《縣申》同曾。
】 中峰寺待旦裡。
中和元年置。
舊産錢五百四文。
惠安院保安裡。
光啟元年置。
初為大普慈報國禅院。
大中祥符八年,敕改今額。
舊産錢四貫六百八十五文。
高蓋名山院平蓋裡。
文德元年置。
後唐天成中,閩王賜額。
【時主僧智幽。
并賜銅鐘,命馬朱記,命服授而不挂。
(底本作“時主□智幽”,又“命馬朱□”,庫本無此注,據崇抄補。
)】山在縣西二百裡,周回九裡。
秀巒插天,常有紫雲蔭之如蓋。
因名高蓋山。
有泉金色,亦号金支山。
僞閩将郊天,乃封西嶽。
【以霍童山為東嶽。
】始後漢時,土人徐登【《院記》作徐登隐。
】弟兄姐妹七人隐于此。
齊建元初,有僧姓陳氏、号慧炬,與一侍者姓喻氏、号智者,【(底本先書“智著”,複校注為“智者”,庫本、崇抄皆仍作“智著”。
)】亦入此山,絕粒禅定。
唐乾封中,因霍童山趙炳來于白岩,時,樵者戢步林間,見炳與登酌東流水為醪,【(底本、崇抄作“東流水”,庫本作“東澗水”。
)】剝枯松皮為脯,【(底本、崇抄作“枯松皮”,庫本作“枯桑皮”。
)】醉卧久之。
炳語登曰:吾當先去。
子亦速來。
登曰:“鳳立煙霄迥,【(底本、崇抄作“煙霄遇”,據庫本改。
)】桃香碧洞逢。
”言華,俱不見。
儀鳳二年元日,登與弟兄姐妹七人于壇上并蟬蛻上升而去。
僧慧炬者,後縣宰三請不下,乃遣侍者赴縣城,屆重光寺始信宿,命浴,坐化。
時炬在室内,亦然。
今二真身皆存。
【(底本作“皆在”,據庫本、崇抄改。
)】室前有一石龜,旱禱必應。
【見僞閩鄉貢進士王贍“記”。
“記”雲:神仙變化非靈洞而不栖;祖佛修行非聖嶽而不憩。
以王子晉騰身于缑嶺,(底本作“紙嶺”,據庫本改。
)能大師示迹于曹山。
(底本作“景迹”,據崇抄改。
)雖出凡之路斯然,而達本之原不爾。
是謂:控鶴骖鸾之客,以九仙六洞為家;出生離死之人,以大道三界為宅。
或金骨化而煙霞停影,空閉古壇;或色身謝而水月回光,(底本作“月四光”,據庫本改。
)卻歸他世。
豈可以凡目識予去住,(底本作“凡心識于去住”,據崇抄改。
)豈可以凡心測彼變通哉?(底本作“玄心則彼變通哉”,據崇抄、庫本改。
)大閩國西嶽名山者,初有神仙以變化,次有祖佛以修行。
聖迹聿興,(底本作“垩迹”,據庫本改。
)在于唐朝之前葉。
(底本作“之百為”,據崇抄、庫本改。
)其山,中分六合,高冠二儀。
岩根而吼出雷聲,峰首而戛橫鬥柄。
寒生六月,風起五天。
上有列仙聚會之壇,中有至士修真之室。
雲雲。
】崇甯三年,敕封:登,淨慧真人;慧炬,慈利大師;智者,惠應大師。
大觀三年,知縣鄭仁達始建三聖殿室。
【先是,有徐真君祠堂及東西二室。
嘉祐中許公将留題二室雲:“上得山來過石門,谒靈特地乞真言。
再三許我前程事,敢不留詩荷聖恩。
”紹聖初,陳公旸亦繼前韻:“六題曾徹九重門,暫阻堯階奏萬言。
今日又蒙師許我,漢廷當沛異常恩。
”知縣施常“詩”:“白雲來去自閑閑,鎖斷千山與萬山。
(底本先作“鎖靳”,旁校改作“鎖斷”,庫本作“鎖靳”,崇抄作“鎖勒”。
)羽客已歸霄漢去,(底本作“□客”,缺一字,崇抄作“仙客”,據庫本補。
)虛堂流水漫潺潺。
”“步盡千山與萬山,白雲步處叩禅關。
曉猿夜鶴應相笑。
笑問勞生幾度閑。
”良翰叙詩:“巨鎮标閩越,靈蹤肇晉、齊。
(底本作“□蹤”,缺一字,庫本作“高蹤”,據崇抄改。
)空壇仙一去,(底本作“仙一上”,據崇抄改。
)古洞佛雙栖。
化石龜猶在,(底本作“龜□在”,缺一字,據崇抄補。
)燒丹井已迷。
塵襟誰複悟,惟聽曉猿啼。
”】 龍都峰岩【在龍都峰頂。
其下雙崖對峙,拔起千仞,(底本、庫本皆作“千竹”,據崇抄改。
)宛若洞門。
有三石室,世傳趙真君壇,有祠宇。
後,頭陀侵其洞口為庵。
(底本作“須陀”,庫本作“傾陀”,據崇抄改。
)政和三年,陳侍郎旸還自高蓋,來谒祠下,遷其庵,葺祠宇,遂複洞門故迹。
詩雲:“岩頂風雲常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