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四 寺觀類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先谪福州,(底本作“張丞相後”,據庫本改。
)遊此。
富公亦以居福州日愛之。
子孫以其遺意請為其功德院。
】 四悅堂【後人像瓒、衮、師複及周樸,以其同遊且同趣也。
】 山堂【堂前,一峰峭拔,下有小溪,宛如臨安靈隐寺前飛來峰之狀。
】 舊産錢三貫五百七十五文。
廊回院孝義裡。
同年置。
舊産錢四百三十一文。
西禅寺永欽裡。
号怡山,一名城山,寺壓其上。
古号信首,即王霸所居,隋末廢圮。
鹹通八年,觀察使李景溫招長沙沩山僧大安來居,起廢而新之。
十年,改名清禅,尋又改延壽。
十四年,賜紫方袍,号延聖大師,命劍南寫《開元藏經》給之。
後唐長興中,閩王延鈞奏名長慶。
【僧慧棱依雪峰二十九年。
一日,曬紙衾而泣,且曰:“行腳吊坐此。
今已穿破,而未有所見。
”雪峰曰:“今夕來,為汝說”。
棱至,侍立達旦,雪峰令卷簾。
棱大悟。
後住長慶,号超覺。
】淮兵焚毀。
獨佛殿、經藏、法堂西僧堂僅存。
皇朝天聖間營葺。
始就周垣九百丈為屋三千楹。
【(各本皆作“三千楹”,當有誤。
900丈為3000楹,每楹才占3尺。
疑為“三百楹”。
)】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長慶。
政和八年,餘少宰深奏為墳寺。
賜額“廣因嗣祖”。
宣和元年,改為嗣祖黃箓院。
建炎元年,仍舊。
奎華閣【皇朝鹹平中,以太宗《聖文》、《神翰》分藏名山,卷軸同乾元。
時以新翻經三十函副之。
】 明遠亭【嘉祐八年,元給事绛留詩:“野色遠涵天蓋轉,山圍高捧鬥車來。
”宣和七年,陸侍郎藻更名鬥車,尋仍舊。
】 紫翠亭 放生池 舊産錢一十四貫二百八十九文。
【“曾記”一十四貫三百四十四文。
】 福山院九功裡。
九年置。
舊産錢三百二十八文。
雪峰崇聖寺嘉祥東裡。
十一年置。
初,僧義存遊吳楚至武陵,傳法于五祖德山,乃歸閩,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
有同學行實者,為相勝概,曰:“宜若鹫嶺、侯江乃可。
”于是得象骨峰。
形勢積高,根蟠四邑,未冬或雪,當夏無暑。
乃與裡人謝效輩誅茅為庵于涼映台北,導存以來。
一日,登巅遇雪,留宿其上,因改名雪峰。
【《閩中實錄》:“閩王問雪峰曰:‘師住象骨山,有何異’?答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
審知曰:‘可名雪峰’。
”】其徒益盛,舄衲無所容,乃去庵三百步營新居。
乾符二年,賜号真覺及三衣。
乃号應天雪峰禅院。
【主山曰鳳凰岡。
】乾甯元年,複于陳洋造法堂,即龍紀建塔勝處。
王氏傾赀給之,廈屋彌山,鑄用像設悉具。
光化三年,改号應天廣福,三堂巾缽去來,率一千五百人。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賜号崇聖。
應潮泉廣二、三尺,水才數寸,進退淺深與潮候無差。
四旁皆頑石,中有數沙眼,潮上則涓涓而出,退則複竭。
古老相傳以為海眼。
鳌山閣【初,真覺與欽山、岩頭客灌〔澧〕州,(各本皆作“灌州”。
按:鳌山,為湖南澧州之鎮名。
宋《五燈會元》有真覺與岩頭全■〈大上歲下〉、欽山同遊,宿于澧州鳌山鎮事。
因正之。
)同假鳌山邸,夜坐不寐。
欽山诘之。
真覺曰:“心未穩在”。
乃令吐露襟次。
因謂之曰:“從門入者,不是佳珍。
丈夫須當蓋天蓋地。
”真覺廓然一悟。
後以名其閣,蓋識成道之由也。
】 枯木庵【池旁有枯木,外嵌中枵。
真覺晏坐其間,今猶宛然。
】 留香堂【寺有三僧堂。
西堂,昔有一僧,敗絮百結,瘡毒遍膚,(底本作“瘡毒遊膚”,據崇抄、庫本改。
)每刮痂血,故穢幾席,與處者不堪其惡。
主事遣之。
獨鄰榻僧憐而送之門。
已而行數裡,其僧曰:“荷君勤意,适留香相浼。
回,可取之。
”言訖,冉冉而去。
及還所坐處,異香襲人,經月不歇。
(底本先作“經明不歇”,複校改為“經月”,庫本、崇抄皆“經時”。
)章郇公得象《記》。
何大圭重修《記》。
】 堂無聖僧【以異僧留香,故不立聖僧,中揭圓相而已。
】 乘雲台【僧希運與一僧同登。
轉盼之間,其僧忽騰雲而去。
運訝然視之。
既而曰:“早知能然,當為斫其胫!”(按:希運事,《五燈會元》亦有類似記載,微有出入。
)】 無字碑【古頌雲:“一片如屏紫翠間,風吹日炙藓花斑。
莫言個裡無文字,要在當人着眼看。
”】 水磨【真覺自題雲:“庵前永日無狼子,磨下終年絕雀兒。
”至今信然。
】 難提塔【龍紀元年,真覺預造葬所,自序曰:“夫從緣得者,始成而終壞;(底本作“天從緣得者始終而成壞”,據庫本改。
)非從緣得者,曆劫而常堅。
堅則在,壞則捐。
(底本作“堅之在壞之□”,缺一字,據庫本改、補。
)雖然離散未至,何妨預置者哉?所以壘石結室,琢木為函,搬土(底本作“壘石結□□□木函般土”,缺三字,據庫本改、補。
)植石為龛,諸事已備,頭南腳北,橫山而卧。
惟願至時同道者莫違我意,乃□□”(底本作“乃□□”,缺二字,庫本、崇抄皆無末三字。
)雲雲。
天複三年,王審知刻石。
(底本作“天複三□□審知刻石”,缺二字,據庫本、崇抄補。
)】 望州亭 烏石嶺 萬松石 文殊台 白雲堂 卧雲堂 羅漢石 鞭鬥石 虎豕迹 蘸月池【旁有古杉二株。
乃閩王與真覺手植。
今真覺者直而參天,閩王者樛而逮地。
皆數十圍。
】 貝多梵經【皆蕃書。
】 湯泉【距院八十裡。
僧可遵嘗作偈:“直待蒼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
”蘇東坡賞之。
有曾鞏、程師孟、蔣之奇諸公留題。
今冠蓋南北必憩此。
】 舊産錢一十二貫三百三十六文。
【(自“蘸月池”以下,底本每行首皆殘缺二字,今皆參據庫本、崇抄補。
)“曾記”:一十二貫三十二文。
】 □□□馴翚裡。
十三年置。
舊産錢一貫五百七十文。
□□□方興裡。
鹹通間建。
舊産錢七百七十八文。
【“曾記”:七百□□七文。
】 □□□嘉祥西裡。
乾符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十七文。
□□□□□裡。
五年置。
今院額尚題“乾符雲居”。
舊産錢二貫九百四十三文。
□□□□□裡。
廣明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五百□□。
□□□安上裡。
中和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十四文。
□□□□德裡。
同年置。
【見《舊記》。
】 舊産錢二貫七百□□文。
□□□美宅裡。
五年置。
初,僧大安中和三年坐化,建塔于鳳凰山前,為亭,曰大沩。
【初,安與靈祐,同參百丈,受具之日,空飄桂子。
祐住潭州,□休嘗咨之。
鄭愚碑其事。
僧徒以派同□□。
】明年,敕賜大沩延聖塔寺。
【《舊記》大沩寺成□□□】熙甯八年,僧洞宏遷此,始更律為禅。
□一年,餘左丞深請為墳院,遂以崇仁顯□□額。
宣和元年,敕改為黃箓院。
建炎元年仍舊。
【(庫本無“熙甯八年”至“建炎元年仍舊”文字。
)】 舊産錢五貫四百六十二文。
□□□清政裡。
光啟二年置。
舊産錢一貫六十文。
【“曾記”:“一貫五十四文”。
】 □□□清化裡。
同年置。
舊産錢八百四十四文。
□□福院招賢裡。
三年置。
舊産錢五貫一百□□一文。
□□□【(以上十二條,底本及各本同缺損寺院名和所屬每行之首二字,無從校補。
)】清政裡。
同年置。
舊産錢四百三十三文。
栖雲慈峰院三秀裡。
乾甯元年置。
舊産錢三貫二百六十五文。
靈泉崇聖院清化裡。
同年置。
先鹹通十年,僧行瓌開山,号靈泉。
至是賜額。
舊産錢一貫三百六十三文。
龍安院海平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三貫二百四十七文。
應真院永欽裡。
光化二年置。
先,鹹通初,僧希逢〔運〕入閩,(希運,當時名僧,見《五燈會元》。
)遊此。
富公亦以居福州日愛之。
子孫以其遺意請為其功德院。
】 四悅堂【後人像瓒、衮、師複及周樸,以其同遊且同趣也。
】 山堂【堂前,一峰峭拔,下有小溪,宛如臨安靈隐寺前飛來峰之狀。
】 舊産錢三貫五百七十五文。
廊回院孝義裡。
同年置。
舊産錢四百三十一文。
西禅寺永欽裡。
号怡山,一名城山,寺壓其上。
古号信首,即王霸所居,隋末廢圮。
鹹通八年,觀察使李景溫招長沙沩山僧大安來居,起廢而新之。
十年,改名清禅,尋又改延壽。
十四年,賜紫方袍,号延聖大師,命劍南寫《開元藏經》給之。
後唐長興中,閩王延鈞奏名長慶。
【僧慧棱依雪峰二十九年。
一日,曬紙衾而泣,且曰:“行腳吊坐此。
今已穿破,而未有所見。
”雪峰曰:“今夕來,為汝說”。
棱至,侍立達旦,雪峰令卷簾。
棱大悟。
後住長慶,号超覺。
】淮兵焚毀。
獨佛殿、經藏、法堂西僧堂僅存。
皇朝天聖間營葺。
始就周垣九百丈為屋三千楹。
【(各本皆作“三千楹”,當有誤。
900丈為3000楹,每楹才占3尺。
疑為“三百楹”。
)】景祐五年,敕号怡山長慶。
政和八年,餘少宰深奏為墳寺。
賜額“廣因嗣祖”。
宣和元年,改為嗣祖黃箓院。
建炎元年,仍舊。
奎華閣【皇朝鹹平中,以太宗《聖文》、《神翰》分藏名山,卷軸同乾元。
時以新翻經三十函副之。
】 明遠亭【嘉祐八年,元給事绛留詩:“野色遠涵天蓋轉,山圍高捧鬥車來。
”宣和七年,陸侍郎藻更名鬥車,尋仍舊。
】 紫翠亭 放生池 舊産錢一十四貫二百八十九文。
【“曾記”一十四貫三百四十四文。
】 福山院九功裡。
九年置。
舊産錢三百二十八文。
雪峰崇聖寺嘉祥東裡。
十一年置。
初,僧義存遊吳楚至武陵,傳法于五祖德山,乃歸閩,居芙蓉山石室,其徒蝟集。
有同學行實者,為相勝概,曰:“宜若鹫嶺、侯江乃可。
”于是得象骨峰。
形勢積高,根蟠四邑,未冬或雪,當夏無暑。
乃與裡人謝效輩誅茅為庵于涼映台北,導存以來。
一日,登巅遇雪,留宿其上,因改名雪峰。
【《閩中實錄》:“閩王問雪峰曰:‘師住象骨山,有何異’?答曰:‘山頂暑月猶有積雪’。
審知曰:‘可名雪峰’。
”】其徒益盛,舄衲無所容,乃去庵三百步營新居。
乾符二年,賜号真覺及三衣。
乃号應天雪峰禅院。
【主山曰鳳凰岡。
】乾甯元年,複于陳洋造法堂,即龍紀建塔勝處。
王氏傾赀給之,廈屋彌山,鑄用像設悉具。
光化三年,改号應天廣福,三堂巾缽去來,率一千五百人。
皇朝太平興國三年,賜号崇聖。
應潮泉廣二、三尺,水才數寸,進退淺深與潮候無差。
四旁皆頑石,中有數沙眼,潮上則涓涓而出,退則複竭。
古老相傳以為海眼。
鳌山閣【初,真覺與欽山、岩頭客灌〔澧〕州,(各本皆作“灌州”。
按:鳌山,為湖南澧州之鎮名。
宋《五燈會元》有真覺與岩頭全■〈大上歲下〉、欽山同遊,宿于澧州鳌山鎮事。
因正之。
)同假鳌山邸,夜坐不寐。
欽山诘之。
真覺曰:“心未穩在”。
乃令吐露襟次。
因謂之曰:“從門入者,不是佳珍。
丈夫須當蓋天蓋地。
”真覺廓然一悟。
後以名其閣,蓋識成道之由也。
】 枯木庵【池旁有枯木,外嵌中枵。
真覺晏坐其間,今猶宛然。
】 留香堂【寺有三僧堂。
西堂,昔有一僧,敗絮百結,瘡毒遍膚,(底本作“瘡毒遊膚”,據崇抄、庫本改。
)每刮痂血,故穢幾席,與處者不堪其惡。
主事遣之。
獨鄰榻僧憐而送之門。
已而行數裡,其僧曰:“荷君勤意,适留香相浼。
回,可取之。
”言訖,冉冉而去。
及還所坐處,異香襲人,經月不歇。
(底本先作“經明不歇”,複校改為“經月”,庫本、崇抄皆“經時”。
)章郇公得象《記》。
何大圭重修《記》。
】 堂無聖僧【以異僧留香,故不立聖僧,中揭圓相而已。
】 乘雲台【僧希運與一僧同登。
轉盼之間,其僧忽騰雲而去。
運訝然視之。
既而曰:“早知能然,當為斫其胫!”(按:希運事,《五燈會元》亦有類似記載,微有出入。
)】 無字碑【古頌雲:“一片如屏紫翠間,風吹日炙藓花斑。
莫言個裡無文字,要在當人着眼看。
”】 水磨【真覺自題雲:“庵前永日無狼子,磨下終年絕雀兒。
”至今信然。
】 難提塔【龍紀元年,真覺預造葬所,自序曰:“夫從緣得者,始成而終壞;(底本作“天從緣得者始終而成壞”,據庫本改。
)非從緣得者,曆劫而常堅。
堅則在,壞則捐。
(底本作“堅之在壞之□”,缺一字,據庫本改、補。
)雖然離散未至,何妨預置者哉?所以壘石結室,琢木為函,搬土(底本作“壘石結□□□木函般土”,缺三字,據庫本改、補。
)植石為龛,諸事已備,頭南腳北,橫山而卧。
惟願至時同道者莫違我意,乃□□”(底本作“乃□□”,缺二字,庫本、崇抄皆無末三字。
)雲雲。
天複三年,王審知刻石。
(底本作“天複三□□審知刻石”,缺二字,據庫本、崇抄補。
)】 望州亭 烏石嶺 萬松石 文殊台 白雲堂 卧雲堂 羅漢石 鞭鬥石 虎豕迹 蘸月池【旁有古杉二株。
乃閩王與真覺手植。
今真覺者直而參天,閩王者樛而逮地。
皆數十圍。
】 貝多梵經【皆蕃書。
】 湯泉【距院八十裡。
僧可遵嘗作偈:“直待蒼生塵垢盡,我方清冷混常流。
”蘇東坡賞之。
有曾鞏、程師孟、蔣之奇諸公留題。
今冠蓋南北必憩此。
】 舊産錢一十二貫三百三十六文。
【(自“蘸月池”以下,底本每行首皆殘缺二字,今皆參據庫本、崇抄補。
)“曾記”:一十二貫三十二文。
】 □□□馴翚裡。
十三年置。
舊産錢一貫五百七十文。
□□□方興裡。
鹹通間建。
舊産錢七百七十八文。
【“曾記”:七百□□七文。
】 □□□嘉祥西裡。
乾符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十七文。
□□□□□裡。
五年置。
今院額尚題“乾符雲居”。
舊産錢二貫九百四十三文。
□□□□□裡。
廣明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五百□□。
□□□安上裡。
中和元年置。
舊産錢一貫十四文。
□□□□德裡。
同年置。
【見《舊記》。
】 舊産錢二貫七百□□文。
□□□美宅裡。
五年置。
初,僧大安中和三年坐化,建塔于鳳凰山前,為亭,曰大沩。
【初,安與靈祐,同參百丈,受具之日,空飄桂子。
祐住潭州,□休嘗咨之。
鄭愚碑其事。
僧徒以派同□□。
】明年,敕賜大沩延聖塔寺。
【《舊記》大沩寺成□□□】熙甯八年,僧洞宏遷此,始更律為禅。
□一年,餘左丞深請為墳院,遂以崇仁顯□□額。
宣和元年,敕改為黃箓院。
建炎元年仍舊。
【(庫本無“熙甯八年”至“建炎元年仍舊”文字。
)】 舊産錢五貫四百六十二文。
□□□清政裡。
光啟二年置。
舊産錢一貫六十文。
【“曾記”:“一貫五十四文”。
】 □□□清化裡。
同年置。
舊産錢八百四十四文。
□□福院招賢裡。
三年置。
舊産錢五貫一百□□一文。
□□□【(以上十二條,底本及各本同缺損寺院名和所屬每行之首二字,無從校補。
)】清政裡。
同年置。
舊産錢四百三十三文。
栖雲慈峰院三秀裡。
乾甯元年置。
舊産錢三貫二百六十五文。
靈泉崇聖院清化裡。
同年置。
先鹹通十年,僧行瓌開山,号靈泉。
至是賜額。
舊産錢一貫三百六十三文。
龍安院海平裡。
同年置。
舊産錢三貫二百四十七文。
應真院永欽裡。
光化二年置。
先,鹹通初,僧希逢〔運〕入閩,(希運,當時名僧,見《五燈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