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雲南
雲南古梁州裔境也,在大寓西南,百夷叢集。
其巨族曰僰人,曰爨人,曰麽■〈此上夕下〉,曰秃老,曰■〈此上夕下〉門,曰蒲人,曰和泥蠻,曰白夷,曰上獠,曰羅舞,曰撤麽都,曰摩察,曰濃人,曰山後人,曰哀牢人,曰蛾昌蠻,曰解蠻,曰魁羅蠻,曰傳尋蠻,各有部落,莫考所起。
其後哀牢夷有婦人名沙壹,居牢山捕魚,水中觸沉木有感而妊,産子九人,是為九隆。
其後子孫繁衍,分為九族,散處山谷,遂為巨姓。
楚項襄王使将軍莊驕,略巴、黔(蹻)以西至滇池,可數千裡,以兵威定之。
會秦擊楚大亂,蹻遂以衆王滇。
至漢武帝時,滇王請降,置益州郡,而哀牢夷不附。
後漢光武二十七年,渠酋腎粟求内屬奉朝貢。
明帝永平中,渠酋柳貌率衆内附,以其地為哀牢、博南二縣,今之永昌府是也。
自是哀牢始通中國,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瀾滄為他人。
”自後或服或叛,莫考其世。
部中有仁果時者,九隆八族之四世孫也,強大居昆彌川,号太白子國,傳十七世至龍佑那。
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平益州,封龍佑那為酋長,賜姓張氏,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出山林,徙平地。
傳十七世至長樂進求而遜位于蒙氏,蒙氏始興曰細奴邏,九隆五族之三十六世孫也。
唐高宗永徽四年,代張氏自立國号,封民稱蒙舍诏,诏王号也。
其族據地稱诏者五,而蒙舍獨居諸诏之南,故曰南诏,傳三世至皮羅閣。
玄宗開元十六年,皮羅閣以兵滅五诏,盡有雲南之地,尋為中國被吐藩開■〈氵弓且〉蠻有功,冊封雲南王,遂築太和城徙居之。
天寶五年,遣其孫鳳伽異入朝,授鴻胪寺少卿,賜樂一部,自是南诏始有中國之樂。
皮羅閣死,子閣羅鳳嗣。
時楊國忠以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褊急,失諸夷心。
故事,南诏常與妻子俱谒都督,過雲南。
太守張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閣羅鳳不應,虔陀陰表其罪。
閣羅鳳怒,攻殺虔陀,破姚州,鮮于仲通将兵八萬讨之,次曲靖。
閣羅鳳遣使謝罪,願還俘掠,城姚州。
仲通不聽,閣羅鳳遣其将段儉魏逆戰西洱河,唐兵大敗,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
閣羅鳳遂臣于吐藩,揭碑國門明叛唐,非得已也。
時楊國忠當國,乃調天下兵命李密征之。
天寶十三載,閣羅鳳誘密兵深入至太和城,堅壁不戰,唐兵糧盡,饑疫死者什七八,密引還,閣羅鳳追擊之,全軍皆沒。
楊國忠隐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竟不能克。
前後死者二十萬人,自是南诏與中國絕。
會安祿山反,閣羅鳳因之,略傍小國,自廣改元長壽。
閣羅鳳死,孫異牟尋立。
清平官鄭回者,唐故西泸令也,降于南诏,以中國法教異牟尋,乃僭立五嶽四渎,改九爽三托之官,王自稱曰元,猶言朕也;稱其臣曰昶,猶言卿也。
官之大者曰清平官,以決國事,猶唐之宰相也。
時吐蕃入寇,常以雲南兵為先鋒,又重賦斂奪,其疆隘,南诏苦之,鄭回因說異牟尋複歸唐,異牟尋然之。
會西川節度使韋臯遣人招異牟尋,遂謝絕吐蕃,複臣于唐。
德宗貞元十年,遣使賜南诏金印,異牟尋北面跪受之,宴使者出玄宗所賜笛工歌女曰:“先帝所賜龜茲,惟二人在耳!”頃之,吐蕃與回鹘戰,調南诏萬人,異牟尋陽以三千人應之,而自将萬人踵襲吐蕃,大破之,遂斷鐵橋,韋臯複出兵助南诏。
吐蕃苦唐诏掎角,竟不能報。
四傳至豐佑,入寇成都,取諸經籍,大掠子女工技數萬人去,自是南诏工技文職與中國垺矣。
豐佑死,子世隆立,僭稱皇帝,國号大禮,屢寇西川陷交趾,兵威大振。
僖宗乾符二年,高骈鎮西川,以兵擊敗之,世隆始服。
蓋前後為邊患者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
世隆死,子隆舜嗣,唐以安化長公主妻之,一傳舜子化真,而為布燮鄭買所弑。
鄭買者,鄭回七世孫也。
篡蒙氏自立國号“太長和”,三傳至鄭隆亶,而為東川節度使楊于貞所擊殺,立其清平官趙善政代之,國号“大天興”。
未幾,于貞廢善政,自立國号大義甯。
石晉天福元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兵讨于貞,滅之。
段思平者,段儉魏之六世孫也。
生有異兆。
于貞之亂,思平逃匿,摘野桃食之核,有文曰“青昔”。
思平折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
今楊氏政亂,吾當以此日舉兵乎?”遂鸠黑爨等三十七部讨之。
是夜,思平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
其軍師董伽羅解之曰:“公為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中有影如人有敵,破則無影,無影則無敵矣。
三夢皆吉兆也。
”思平乃決。
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滅楊氏而有其位,國号大理,死僞谥太祖皇帝。
四傳至思聰,為宋太祖建隆三年。
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雲南,以圖進,太祖鑒唐之禍基于南诏,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
”自是雲南遂不通中國,而段氏得以睨臨僰爨以長世矣。
大渡河者,今四川黎州是也。
段氏七傳至思廉,為其臣楊義貞所弑,嶽侯高智昇以兵讨義貞,滅之,複立段氏之裔,正淳為帝,賞罰政令皆出高氏,段氏擁虛位而已。
宋紹聖間,正淳遣使入貢,求經籍得六十九家,自是雲南多文學之士矣。
又十傳至興智,而為元世祖所滅,仍以其裔段實為大理總管,尋授宣慰使。
至元五年以皇子忽哥赤為梁王,都善闡,今之雲南府是也。
至大德間,中原版蕩,梁王與段氏有隙。
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僭号于蜀,将紅巾三萬攻雲南,梁王走威楚,諸部悉亂,大理宣慰使段功以兵擊明玉珍,敗之。
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衤蓋〉主妻之,奏授功雲南省平章。
功自是威望大著,而梁王曲意承奉,以故功戀戀不肯歸國。
其大理夫人高氏寄樂府一章,促之曰:“風卷殘雲,九宵冉冉。
逐龍池無偶,水雲一片綠。
寂寞倚帏屏,春雨紛紛促,蜀錦半閑鴛鴦,獨自宿好。
語我将軍,隻恐樂極悲生冤鬼哭。
”功得書既歸,已而複往善闡。
梁人私語梁王曰:“段郎複來,将吞金馬咽碧雞矣。
”梁王疑之,密召阿■〈衤蓋〉主付孔雀膽一枚,令乘便毒殺功,主不忍,夜私與功曰:“我父忌阿奴,願與阿奴西歸。
”因出毒具示之。
功曰:“我有大造于爾家,爾父待我甚厚,何得有此?”主再三言,終不聽。
明日梁王邀功東寺演梵,令番将格死之。
主聞變,失聲哭曰:“阿奴不聽吾言,果有今日。
阿奴雖死,奴不負信黃泉也。
”欲自盡,梁王守者萬方。
主愁憤作詩曰:“吾家住在雁門深,一片閑雲到滇海。
心懸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語今三載。
欲随明月到蒼山,誤我一生踏裡彩。
吐噌吐噌段阿奴。
其巨族曰僰人,曰爨人,曰麽■〈此上夕下〉,曰秃老,曰■〈此上夕下〉門,曰蒲人,曰和泥蠻,曰白夷,曰上獠,曰羅舞,曰撤麽都,曰摩察,曰濃人,曰山後人,曰哀牢人,曰蛾昌蠻,曰解蠻,曰魁羅蠻,曰傳尋蠻,各有部落,莫考所起。
其後哀牢夷有婦人名沙壹,居牢山捕魚,水中觸沉木有感而妊,産子九人,是為九隆。
其後子孫繁衍,分為九族,散處山谷,遂為巨姓。
楚項襄王使将軍莊驕,略巴、黔(蹻)以西至滇池,可數千裡,以兵威定之。
會秦擊楚大亂,蹻遂以衆王滇。
至漢武帝時,滇王請降,置益州郡,而哀牢夷不附。
後漢光武二十七年,渠酋腎粟求内屬奉朝貢。
明帝永平中,渠酋柳貌率衆内附,以其地為哀牢、博南二縣,今之永昌府是也。
自是哀牢始通中國,行者苦之,歌曰:“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度瀾滄為他人。
”自後或服或叛,莫考其世。
部中有仁果時者,九隆八族之四世孫也,強大居昆彌川,号太白子國,傳十七世至龍佑那。
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平益州,封龍佑那為酋長,賜姓張氏,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出山林,徙平地。
傳十七世至長樂進求而遜位于蒙氏,蒙氏始興曰細奴邏,九隆五族之三十六世孫也。
唐高宗永徽四年,代張氏自立國号,封民稱蒙舍诏,诏王号也。
其族據地稱诏者五,而蒙舍獨居諸诏之南,故曰南诏,傳三世至皮羅閣。
玄宗開元十六年,皮羅閣以兵滅五诏,盡有雲南之地,尋為中國被吐藩開■〈氵弓且〉蠻有功,冊封雲南王,遂築太和城徙居之。
天寶五年,遣其孫鳳伽異入朝,授鴻胪寺少卿,賜樂一部,自是南诏始有中國之樂。
皮羅閣死,子閣羅鳳嗣。
時楊國忠以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褊急,失諸夷心。
故事,南诏常與妻子俱谒都督,過雲南。
太守張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閣羅鳳不應,虔陀陰表其罪。
閣羅鳳怒,攻殺虔陀,破姚州,鮮于仲通将兵八萬讨之,次曲靖。
閣羅鳳遣使謝罪,願還俘掠,城姚州。
仲通不聽,閣羅鳳遣其将段儉魏逆戰西洱河,唐兵大敗,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
閣羅鳳遂臣于吐藩,揭碑國門明叛唐,非得已也。
時楊國忠當國,乃調天下兵命李密征之。
天寶十三載,閣羅鳳誘密兵深入至太和城,堅壁不戰,唐兵糧盡,饑疫死者什七八,密引還,閣羅鳳追擊之,全軍皆沒。
楊國忠隐其敗,更以捷聞,益發中國兵,竟不能克。
前後死者二十萬人,自是南诏與中國絕。
會安祿山反,閣羅鳳因之,略傍小國,自廣改元長壽。
閣羅鳳死,孫異牟尋立。
清平官鄭回者,唐故西泸令也,降于南诏,以中國法教異牟尋,乃僭立五嶽四渎,改九爽三托之官,王自稱曰元,猶言朕也;稱其臣曰昶,猶言卿也。
官之大者曰清平官,以決國事,猶唐之宰相也。
時吐蕃入寇,常以雲南兵為先鋒,又重賦斂奪,其疆隘,南诏苦之,鄭回因說異牟尋複歸唐,異牟尋然之。
會西川節度使韋臯遣人招異牟尋,遂謝絕吐蕃,複臣于唐。
德宗貞元十年,遣使賜南诏金印,異牟尋北面跪受之,宴使者出玄宗所賜笛工歌女曰:“先帝所賜龜茲,惟二人在耳!”頃之,吐蕃與回鹘戰,調南诏萬人,異牟尋陽以三千人應之,而自将萬人踵襲吐蕃,大破之,遂斷鐵橋,韋臯複出兵助南诏。
吐蕃苦唐诏掎角,竟不能報。
四傳至豐佑,入寇成都,取諸經籍,大掠子女工技數萬人去,自是南诏工技文職與中國垺矣。
豐佑死,子世隆立,僭稱皇帝,國号大禮,屢寇西川陷交趾,兵威大振。
僖宗乾符二年,高骈鎮西川,以兵擊敗之,世隆始服。
蓋前後為邊患者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
世隆死,子隆舜嗣,唐以安化長公主妻之,一傳舜子化真,而為布燮鄭買所弑。
鄭買者,鄭回七世孫也。
篡蒙氏自立國号“太長和”,三傳至鄭隆亶,而為東川節度使楊于貞所擊殺,立其清平官趙善政代之,國号“大天興”。
未幾,于貞廢善政,自立國号大義甯。
石晉天福元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以兵讨于貞,滅之。
段思平者,段儉魏之六世孫也。
生有異兆。
于貞之亂,思平逃匿,摘野桃食之核,有文曰“青昔”。
思平折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
今楊氏政亂,吾當以此日舉兵乎?”遂鸠黑爨等三十七部讨之。
是夜,思平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
其軍師董伽羅解之曰:“公為丈夫,去首為天,玉瓶去耳為王,鏡中有影如人有敵,破則無影,無影則無敵矣。
三夢皆吉兆也。
”思平乃決。
天福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滅楊氏而有其位,國号大理,死僞谥太祖皇帝。
四傳至思聰,為宋太祖建隆三年。
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雲南,以圖進,太祖鑒唐之禍基于南诏,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
”自是雲南遂不通中國,而段氏得以睨臨僰爨以長世矣。
大渡河者,今四川黎州是也。
段氏七傳至思廉,為其臣楊義貞所弑,嶽侯高智昇以兵讨義貞,滅之,複立段氏之裔,正淳為帝,賞罰政令皆出高氏,段氏擁虛位而已。
宋紹聖間,正淳遣使入貢,求經籍得六十九家,自是雲南多文學之士矣。
又十傳至興智,而為元世祖所滅,仍以其裔段實為大理總管,尋授宣慰使。
至元五年以皇子忽哥赤為梁王,都善闡,今之雲南府是也。
至大德間,中原版蕩,梁王與段氏有隙。
至正二十三年,明玉珍僭号于蜀,将紅巾三萬攻雲南,梁王走威楚,諸部悉亂,大理宣慰使段功以兵擊明玉珍,敗之。
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衤蓋〉主妻之,奏授功雲南省平章。
功自是威望大著,而梁王曲意承奉,以故功戀戀不肯歸國。
其大理夫人高氏寄樂府一章,促之曰:“風卷殘雲,九宵冉冉。
逐龍池無偶,水雲一片綠。
寂寞倚帏屏,春雨紛紛促,蜀錦半閑鴛鴦,獨自宿好。
語我将軍,隻恐樂極悲生冤鬼哭。
”功得書既歸,已而複往善闡。
梁人私語梁王曰:“段郎複來,将吞金馬咽碧雞矣。
”梁王疑之,密召阿■〈衤蓋〉主付孔雀膽一枚,令乘便毒殺功,主不忍,夜私與功曰:“我父忌阿奴,願與阿奴西歸。
”因出毒具示之。
功曰:“我有大造于爾家,爾父待我甚厚,何得有此?”主再三言,終不聽。
明日梁王邀功東寺演梵,令番将格死之。
主聞變,失聲哭曰:“阿奴不聽吾言,果有今日。
阿奴雖死,奴不負信黃泉也。
”欲自盡,梁王守者萬方。
主愁憤作詩曰:“吾家住在雁門深,一片閑雲到滇海。
心懸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語今三載。
欲随明月到蒼山,誤我一生踏裡彩。
吐噌吐噌段阿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