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慶四明志卷十七

關燈
大師清晏銘于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晝夜不辍唐鹹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口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餘年塜間屢有光發衆開視之形質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裝嚴而奉之左街僧録賛甯為之傳【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雲一松偃?蒼龍盤一石巉巗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隻恐風雲卷将去因以龍虎名軒松竒恠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絶後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者複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複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之八年令崔熙建今廢寺之前徳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聖九年餘姚縣令孫籍記大觀二年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縣西六十裡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徳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東軍節度推官項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縣西四十裡唐天祐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址剏之後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國皇朝大中祥符中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闗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舎利一顆主僧徳升建甎浮圖于院前以奉藏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三畝山一千七畝 金僊院縣西北七十裡唐乾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寳昙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縣西六十裡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縣西五十裡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縣西南六十裡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沙門遵式銘于石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 定慧院縣西南六十裡晉開運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縣東南一十五裡舊名蓮花吳越寳正二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縣東南十裡五代漢幹祐中僧師?結宇于此日誦法華經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号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院縣東三十裡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縣東二十五裡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實禅師開基皇朝天聖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賔旸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縣之石台鄉皇朝建中靖國年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四十畝 廣濟院常住無 寳慶院縣之青村渡舊曰青村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适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縣西太平村唐天複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夀尼院縣北二十裡嘉定初移賜今額 叙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裡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裡有句餘山又有句餘村郭璞謂句餘山在餘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山在餘姚東句章西舊經載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裡今鄞縣西南有句章鄉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讨孫恩實戍句章毎戰陷陣賊乃退還浃口【今定海縣大小浃口也】是時孫恩泛海出沒禦之當據要沖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間必非戍守之地郷名句章特以其地素句章縣故爾句舊讀為勾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裡屆紹興府餘姚縣一百裡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雲孔臯防稽記曰餘姚縣南百裡有太平山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浃江入海齊孔稚珪逰太平山詩曰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阙隂澗落春榮寒岩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峩太平峻逾華霍秀嶺樊緼竒峰挺崿上幹翠霞下籠丹壑有士防逰默往寄托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滞懸棟翠防飛宇雲際重巒蹇産回溪萦帶被以青松灑以素濑流風伫芳翔雲停霭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裡髙數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雲昔秦始皇東逰防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羣峰連延東入于海乃令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後漢鄞縣令王脩墓在縣西十裡事迹見郡志叙人晉虞瑤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裡虞氏譜雲瑤博學強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将軍 晉虞胄墓在橫山縣東南十裡虞氏譜雲胄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焉至今人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裡宋書雲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歴中書郎轉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蔔居此山死因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裡梁書雲荔防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于官歸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裡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着内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将軍虞骜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裡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裡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裡隋書雲詠字休甯仕為懐安令遷城門校尉防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裡事迹見郡志叙人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裡今縣無此山詳見鄞志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