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慶四明志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叙賦上
明州在唐嵗貢猶及淡菜蚶蛤之屬自海抵京師道役凡四十三萬人孔戣元稹相繼奏罷之錢氏奄有吳越内事奢侈外事貢獻下至雞魚卵鷇必家至而戶取鞭笞日繁民不堪命皇朝盡削錢氏白配之目官賦頓輕而身丁錢猶未悉除考覈戶口莫盛于天禧少耗于元豐而複盛于乾道開禧盡蠲身丁錢戶口益滋而考覈不必詳矣雖然所蠲之細未救所斂之多夫豈得巳者以古防稽三縣之地為今大藩量入為出亦既戞戞支移折變之法經畫措置之方官與民必相體其庶幾乎戸口
太宗皇帝朝
主一萬八百七十八戶
客一萬六千八百三戶
天禧中
主總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總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元豐中
主五萬七千八百七十四戶
客五萬七千三百三十四戶
政和六年
主總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戶計二十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一口
客總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戶計五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口
乾道四年
主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夏稅
正稅【鹹平三年戶部計度合支殿前諸軍及府界諸色人春冬衣用絹綿絁布數百萬匹兩始牒諸路轉運司據轄下州軍出産物帛等處就近計度于夏秋稅錢物力科折凖備辇運上京自此始以夏秋合納錢米利折絹綿數目并于夏稅送納】
絹二萬七千三百六十匹二丈九尺三寸九分九厘防六千九百七十七匹二丈六寸六分八厘
綿一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一厘
和買【太中祥符三年河北運使李士衡言本路嵗給諸軍帛十十萬民間罕有缗錢常豫假于豪民出倍稱之息及期輸賦之外先償逋負以是工機之利愈薄請令有司豫給帛錢俾及時輸送則民獲利而官亦足用從之仍令優給其直大槩出産防絹州軍蠶熟絲賤防絹貨費不行民間困乏每于嵗首先出官錢貸借民戶蠶熟收防絹王旭行之穎州李士衡行之陜西二方既以為利遂推行之天下此所以謂之和買也天聖二年诏今後豫支防絹錢并取人戶情願其不出産州軍不得一例抑配是時兩浙惟溫州以非土産不曽抛降越州諸縣争認多數惟嵊縣知縣以官與民市久必為害獨不肯承民皆怨之其後國家用度寖廣和買更不給錢而輸官者并照舊額溫州嵊縣獨免明州納絹之額則加于正稅者半矣】
絹三萬五百六匹
防九千九百匹
舊志成于乾道五年載正稅絹八千二百九匹和買絹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七匹認發臨安府和買絹八千七十九匹準衣絹二千七百匹總為絹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五匹正稅防四百二十二匹和買防九千九百匹準衣防三千三百匹總為防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二匹正稅綿一十一萬兩今以準衣及認發臨安府和買通在數内為絹五萬七千八百六十六匹二丈九尺三寸九分九厘防一萬六千八百七十七匹二丈六寸六分八厘綿一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三兩七錢四分一厘加于舊者多矣
折變【初以夏秋稅錢科折防絹綿又以防絹綿折納錢謂之折帛錢或折納麥價直分數増減不常亭戶以二稅之地煎煑則有折鹽麥帛亦有折糯夫是之謂折變】
折帛錢
正稅絹三千二百七十三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二萬二千九百一十一貫文
防二千九百七十八匹每匹折錢七貫文計二萬八百四十六貫文
綿五萬五千兩每兩折錢四百文計二萬二千貫文
和買絹九千一百五十二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五萬九千四百八十八貫文
防七千九百二十匹每匹折錢六貫五百文計五萬一千四百八十貫文
折麥【元額于上三等戶科出絹八百四十二匹二丈一尺一寸防二百七十八匹一丈六尺七寸綿六千一百六十四兩一錢七分一厘折納正義小麥五千二百九十碩八鬥四升六合六勺六抄嘉定十四年二月一十一日承轉運司牒承尚書省劄子備下臣僚奏請将兩浙州軍合納麥糯各減十分之二寳慶元年十二月又凖省劄行下臣僚奏乞将麥糯再減半科折尋申省部并前數通行減半】
絹四百二十一匹一丈五寸五分
防一百三十九匹八尺三寸五分
綿三千八十二兩八分五厘
以上三項通折
正麥二千四百四碩九鬥三升三勺【内出豁免敷史丞相府及餘府第五百二十二碩六鬥二升四合四抄實收正麥一千八百八十二石三鬥六合二勺六抄】
義倉麥二百四十碩四鬥九升三合三抄
亭戶折鹽【系通判西防催解轉運司】
絹五百六十一匹一丈三尺五分五厘
防一百七十九匹三丈四尺一寸三分
綿三千一百六十七兩二錢九分二厘
蠲免定海縣
絹一百六匹【淳熙十年七月初四日凖轉運司牒凖尚書省劄子兩浙轉運司狀明州定海縣清泉鄉民貧稅重昨來本州據本縣知縣報乞将清泉鄉第四等第五等二稅量減内有夏稅絹一百六匹系是上供之數六月十九日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