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立,碑陰刻:“贈物綠含玉、落星錦之類。
”一碑故吏李谏所立也,碑陰刻故吏鄉裡名氏雲。
二碑所載,與《漢書》同,但遷官次序頗略異耳。
寬以漢中平二年卒,至唐鹹亨元年,其裔孫胡城公爽,以碑歲久皆仆于野,為再立之,并記其世序雲。
嗚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譜牒,故自中平至于鹹亨,四百餘年而爽能知世次之詳也。
今之譜學亡矣,雖名臣巨族,未有家譜。
然而俗尚苟簡廢失者,豈止家譜而已哉! 杜氏墳。
在鞏縣西五十二裡首陽山東。
唐杜審言,及于閑、孫甫三世墓,皆在焉。
宋參知政事範文正公仲淹墓。
在洛陽縣南七十裡神陰鄉彭姿店東北萬安山下。
其子,丞相忠宣公堯夫以下皆祔葬。
兆内文正公之碑,則歐陽文忠公撰文,額曰:“懷賢之碑”。
忠宣公神道碑,則曾文昭公肇撰文,額曰:“世濟忠直之碑”。
墓東則守墳裒賢寺,寺有範氏複祖墓碑一通,天台陳基之文也。
其略曰:“宋太師魏國範文正公以上三世墳墓,皆在吳門之天平山,至公始葬洛陽。
母謝夫人之兆,其子丞相忠宣公以下三世皆祔焉。
靖康之亂,子孫在吳,弗獲展墓,逮我元混一,故公克登祀典,有司緻祭惟謹。
公八世孫文英,謂其子延方曰:‘吾子孫幸生明時,憑藉餘澤,食有義田,居有義宅,教有義塾,而祖宗邱隴鞠為刍牧之區,尚安得為子孫哉?’延方自吳門,不遠數千裡,緻其父命于河南,佥憲李齊、禦史沃哷海壽出金,為倡率其鄉黨牧倅奉牲墓下,豪民觀感,卒複所封舊地倅草缭垣壤樹築室,俾甥趙氏廬其上。
”又曰:“文正公以閑生之氣,王佐之才,緻位将相,為宋忠臣。
誦其詩,讀其書,可以立忠信而尊君父,興王道而緻太平。
其父子窀穸,使斧斤耒耜相尋其中,豈國家屍祝以待先賢之意乎?”基字敬,初能詩文,遊京師名稱藉甚,則餘之故人也。
邵康節先生之墓。
在洛陽縣南,伊阙西南九裡,曰辛店,伊水西也。
《洛陽金石刻》漢碑:太尉劉寬碑一通、丞相蕭何碑(折作兩段)。
魏碑:三斷碑二通(皆漫無字)。
齊碑:佛龛碑(天統三年立,武平二年刻)、二祖天師碑、馮翊王平等碑。
後魏碑:侍中廣平穆王碑(俗雲陵冢碑,大昌元年立)、景王碑、魏汝南文宣王碑、末帝碑、元魏碑(韓殷隸書,天平四年立)、升仙太子廟碑(梁雅文)、唐碑:啟母廟碑(楊炯文)、金字碑(韓滉書)、義成軍節度使曹公碑(長慶四年立)、程公碑(陸賢書,開元二十年立)、劍南東西川鹽鐵青苗租庸等使兼殿中侍禦史虢州刺史嚴公碑(顔顧書,元和中立)、龍門龛石像碑(袁元哲書)、彭王傅贈太子少師徐浩碑(次子徐岘書)、啟聖宮台敕碑(太子亨題)、洛陽尉馬允中碑、黃門侍郎孫公碑、荊州長史孫公碑(張延諷書)、延州刺史孫公碑(開元二年立)、齊州刺史崔府君碑(崔平書,大中八年立)、陳公碑(蕭祐立)、右仆射曹公碑(正元四年立)、左仆射牛公碑(長慶二年立)、邕州刺史裴公碑(鄭還古書,開成五年立)、房州刺史盧府君碑(張文禧書,正元九年立)、東都留守盧府君碑(開元中立)、太原少尹盧府君碑(張文禧書,正元九年立)、歙州刺史郭府君碑(開元十二年立)、散騎常侍黎公碑(嗣子書,太和中立)、塞軍使張君碑、丞相司空李公碑(太和中立)、明威将軍田府君碑、韓尊師道德碑(開成四年立)、太子賓客王府君碑(周式書,大曆中立)、工部侍郎趙公碑(王宣書,開元十年立)、左衛太将軍卞國公泉公碑(彭杲書)、左仆射太子少保劉公碑、都督隴右群牧韋公碑、秦公碑、太子少保崔公碑、廬州司馬劉府君碑、真堂記碑、測景台記碑、會喜寺碑(徐洪八分書)、嵩嶽廟碑(八分書)、嵩山寺頌碑(胡莫書,開元十七年立)、辨正禅師奉先塔銘碑(徐岘書)、太子翊善鄭公碑、光福寺塔題名碑(王仲舒書)、嵩山題名碑(韓愈書)、江陰縣令武登碑(長慶四年立)、渑池縣南館記碑(盧元卿八分書)、太子賓客孟簡碑、普甯郡王陳府君碑(蕭祐書)、權公碑、太原尹唐公碑(盧曉八分書)、工部侍郎趙國公碑、襄陽李公碑、惠林寺題名碑、惠林寺新修軒廊記碑、清河崔公碑、太子賓客孔府君碑、谏議大夫王府君碑、白樂天墓志碑、刑部尚書自居易碑(許邠書)、吏部郎中盧府君碑、如雲筠禅師碑(楊遠書)、尊勝幢碑(篆書)、心經幢子碑(篆書)、白樂天龍門八節灘詩碑(樂天自書)、鄭州司馬王公碑(景龍三年立)、伊州刺史衡府君碑(長安三年立)、蕭府君碑、杭州刺史李公碑(部公書)、邛州刺史狄君碑、幽林思嵩山詩碑(韓覃作)、杜甫題元元皇帝廟詩碑(陸肱書)、白樂天香山寺詩三十韻碑(賀拔惎書)、李德裕平泉山居詩碑、天後禦制詩碑(王知恭書)、後魏大将軍泉府君碑、華夷圖碑、洪州錄事參軍趙道先碑、節度使畢公碑(唐惟蔚書,鹹通六年立)、魏公碑(太和六年立)、隋州錄事參軍狄公碑。
”一碑故吏李谏所立也,碑陰刻故吏鄉裡名氏雲。
二碑所載,與《漢書》同,但遷官次序頗略異耳。
寬以漢中平二年卒,至唐鹹亨元年,其裔孫胡城公爽,以碑歲久皆仆于野,為再立之,并記其世序雲。
嗚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譜牒,故自中平至于鹹亨,四百餘年而爽能知世次之詳也。
今之譜學亡矣,雖名臣巨族,未有家譜。
然而俗尚苟簡廢失者,豈止家譜而已哉! 杜氏墳。
在鞏縣西五十二裡首陽山東。
唐杜審言,及于閑、孫甫三世墓,皆在焉。
宋參知政事範文正公仲淹墓。
在洛陽縣南七十裡神陰鄉彭姿店東北萬安山下。
其子,丞相忠宣公堯夫以下皆祔葬。
兆内文正公之碑,則歐陽文忠公撰文,額曰:“懷賢之碑”。
忠宣公神道碑,則曾文昭公肇撰文,額曰:“世濟忠直之碑”。
墓東則守墳裒賢寺,寺有範氏複祖墓碑一通,天台陳基之文也。
其略曰:“宋太師魏國範文正公以上三世墳墓,皆在吳門之天平山,至公始葬洛陽。
母謝夫人之兆,其子丞相忠宣公以下三世皆祔焉。
靖康之亂,子孫在吳,弗獲展墓,逮我元混一,故公克登祀典,有司緻祭惟謹。
公八世孫文英,謂其子延方曰:‘吾子孫幸生明時,憑藉餘澤,食有義田,居有義宅,教有義塾,而祖宗邱隴鞠為刍牧之區,尚安得為子孫哉?’延方自吳門,不遠數千裡,緻其父命于河南,佥憲李齊、禦史沃哷海壽出金,為倡率其鄉黨牧倅奉牲墓下,豪民觀感,卒複所封舊地倅草缭垣壤樹築室,俾甥趙氏廬其上。
”又曰:“文正公以閑生之氣,王佐之才,緻位将相,為宋忠臣。
誦其詩,讀其書,可以立忠信而尊君父,興王道而緻太平。
其父子窀穸,使斧斤耒耜相尋其中,豈國家屍祝以待先賢之意乎?”基字敬,初能詩文,遊京師名稱藉甚,則餘之故人也。
邵康節先生之墓。
在洛陽縣南,伊阙西南九裡,曰辛店,伊水西也。
《洛陽金石刻》漢碑:太尉劉寬碑一通、丞相蕭何碑(折作兩段)。
魏碑:三斷碑二通(皆漫無字)。
齊碑:佛龛碑(天統三年立,武平二年刻)、二祖天師碑、馮翊王平等碑。
後魏碑:侍中廣平穆王碑(俗雲陵冢碑,大昌元年立)、景王碑、魏汝南文宣王碑、末帝碑、元魏碑(韓殷隸書,天平四年立)、升仙太子廟碑(梁雅文)、唐碑:啟母廟碑(楊炯文)、金字碑(韓滉書)、義成軍節度使曹公碑(長慶四年立)、程公碑(陸賢書,開元二十年立)、劍南東西川鹽鐵青苗租庸等使兼殿中侍禦史虢州刺史嚴公碑(顔顧書,元和中立)、龍門龛石像碑(袁元哲書)、彭王傅贈太子少師徐浩碑(次子徐岘書)、啟聖宮台敕碑(太子亨題)、洛陽尉馬允中碑、黃門侍郎孫公碑、荊州長史孫公碑(張延諷書)、延州刺史孫公碑(開元二年立)、齊州刺史崔府君碑(崔平書,大中八年立)、陳公碑(蕭祐立)、右仆射曹公碑(正元四年立)、左仆射牛公碑(長慶二年立)、邕州刺史裴公碑(鄭還古書,開成五年立)、房州刺史盧府君碑(張文禧書,正元九年立)、東都留守盧府君碑(開元中立)、太原少尹盧府君碑(張文禧書,正元九年立)、歙州刺史郭府君碑(開元十二年立)、散騎常侍黎公碑(嗣子書,太和中立)、塞軍使張君碑、丞相司空李公碑(太和中立)、明威将軍田府君碑、韓尊師道德碑(開成四年立)、太子賓客王府君碑(周式書,大曆中立)、工部侍郎趙公碑(王宣書,開元十年立)、左衛太将軍卞國公泉公碑(彭杲書)、左仆射太子少保劉公碑、都督隴右群牧韋公碑、秦公碑、太子少保崔公碑、廬州司馬劉府君碑、真堂記碑、測景台記碑、會喜寺碑(徐洪八分書)、嵩嶽廟碑(八分書)、嵩山寺頌碑(胡莫書,開元十七年立)、辨正禅師奉先塔銘碑(徐岘書)、太子翊善鄭公碑、光福寺塔題名碑(王仲舒書)、嵩山題名碑(韓愈書)、江陰縣令武登碑(長慶四年立)、渑池縣南館記碑(盧元卿八分書)、太子賓客孟簡碑、普甯郡王陳府君碑(蕭祐書)、權公碑、太原尹唐公碑(盧曉八分書)、工部侍郎趙國公碑、襄陽李公碑、惠林寺題名碑、惠林寺新修軒廊記碑、清河崔公碑、太子賓客孔府君碑、谏議大夫王府君碑、白樂天墓志碑、刑部尚書自居易碑(許邠書)、吏部郎中盧府君碑、如雲筠禅師碑(楊遠書)、尊勝幢碑(篆書)、心經幢子碑(篆書)、白樂天龍門八節灘詩碑(樂天自書)、鄭州司馬王公碑(景龍三年立)、伊州刺史衡府君碑(長安三年立)、蕭府君碑、杭州刺史李公碑(部公書)、邛州刺史狄君碑、幽林思嵩山詩碑(韓覃作)、杜甫題元元皇帝廟詩碑(陸肱書)、白樂天香山寺詩三十韻碑(賀拔惎書)、李德裕平泉山居詩碑、天後禦制詩碑(王知恭書)、後魏大将軍泉府君碑、華夷圖碑、洪州錄事參軍趙道先碑、節度使畢公碑(唐惟蔚書,鹹通六年立)、魏公碑(太和六年立)、隋州錄事參軍狄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