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伏道村村之道左,一碑題曰“神應王扁鵲之墓。
”其廟并在墓側,廟有二碑,一碑教授張仲文撰,一碑大中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武安胡祗遹撰。
墓旁生艾,治疾為天下第一,今每歲充貢雲。
伏道者,昔商纣知獄繁民怨,乃置防城,以兵防羑裡之囚,又伏兵于道左,故雲。
廟壁,有左司劉昂題詩一首,曰:“昔為舍長時,方技未可錄。
一遇長桑君,古今皆歎服。
天地為至仁,既死不能複。
先生妙藥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為至明,覆盆不能燭。
先生具正眼,毫厘窺肺腹。
誰知造物者,禍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醫辱。
千年廟前水,猶學上池綠。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宋仁宗景祐元年九月,诏封扁鵲為“神應侯”,因上疾愈,從醫許希有之請。
今日“神應王”,未知何代所封也。
尉遲公廟碑。
彰德路城中,晝錦坊後,周太師蜀國公尉遲回之廟在焉。
回為周将,征伐有功,初滅北齊,以回為相州總管。
至隋文帝,以計征回,欲圖之,回乃率諸州舉兵數十萬,及為楊素、韋孝寬、高等師所敗,遂上樓自殺。
至唐開元中,州多怪厲,刺史至辄死,吏民疑懼。
于是,刺史張嘉祐,以回死國難,忠臣也,為立祠以祀之。
後,刺史吳克,複加以冕服。
初,嘉祐,之建祠也,顔真卿為記其事,蔡有鄰書之。
碑陰紀回靈異之事,言:“雨旸,随禱辄應。
回風驅蝗,使境内無害。
每至秋夜,有雙鶴下集廟廷。
郡人至今稱以為異”雲。
唐張嘉貞、宋皆刺相州,有惠政,今并配食廟廷。
魯公所撰碑,略曰:“有周上柱國、蜀國公河南尉遲回,字居羅(按:《周書》,作薄居羅),代人也,因部立家,遂雄荒服。
父俟兒(按《周書》,作俟兜),尚魏大祖姊昌樂公主,贈太傅。
回仕魏為散騎侍郎,曆大丞相帳内都督,尚金明公主,進爵車騎将軍、領侍中尚書左仆射,伐侯景有功,诏兼梁、益等十八州事。
周之興也,進蜀國公,邑萬戶,總秦、衛、文、康十四州事,大司馬冊太師,加上柱國,授相州總管。
宣皇晏駕,京師将征公,公以隋公當權,辭不受。
代公子魏安公沁東之敗也,公綠巾尚整(按:《周書》:“回别統萬人,皆綠巾錦襖,号曰‘黃龍兵’。
”),猶背城請戰,黃龍已潰,則登樓自裁。
”又雲:”公凡事二代,易九朝,忠不辱隋,節能奉上。
唐武德中,改葬表墓。
開元丁醜,乃建廟”雲。
開元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華州鄭縣尉閻伯玙叙,秘書省校書郎顔真卿銘,蔡有鄰書。
彰德城中,嘉惠曲晝錦坊,故宋丞相魏國忠獻韓公琦之廟在焉。
重門修庑,中為大殿。
殿肖公像,衮冕龍榻,侍從之臣相向拱立,俨然廟堂氣象。
蓋公熙甯初,力辭上宰,再典鄉邦,未半歲,河北地震水災,命公安撫四郡,移鎮大名,相人思之,即公晝錦坊故第,築生祠以祠公。
廟昔有宋中書舍人王靓所撰碑,兵毀不存。
國朝重建廟碑一通,晉州判官高書訓所撰。
高公,太原人,官至國子博土,故尚書高鳴雄飛子也。
庭西晝錦堂記碑一通,至元間再摹而刻。
宋參知政事歐陽修撰,翰林學士蔡襄書,龍圖學士邵必大篆,世稱為“四絕碑”雲。
府學之西,亦有公祠堂,宋鄂州嘉魚令丘鄜,為撰廟記,其碑今置府學儀門下。
安陽縣治之南,護國顯應廟西隅,亦有公廟,蓋宋敕建者,郡人稱為“雙廟”也。
至若大名府之廟碑,則丞相溫國文正公司馬光撰。
磁州之廟碑,則知真定楊子縣事徐薦撰。
其陝西之秦州,河東之太原,淮南之揚州,河北之真定暨中山府,皆有公廟。
大河南北,凡人所至,今皆祀之不絕也。
晝錦新廟殿壁龛,公書《晝錦堂詩》石刻一道,詩曰:“重向高堂舉晏杯,四年牽強北門回。
故園風物都如舊,多病襟懷遂一開。
白發恥誇金絡騎,綠陰欣滿石梁台。
因思前彥榮歸者,未有三曾晝錦來。
”西庑則有郡人缑山杜英所題詩扁,詩曰:“輪困日下五雲飛,此是先生唱第時。
龍上青天蛇有力,鼠潛舊穴馬空肥。
縱橫邊議三千牍,照耀身名六一碑。
壞壁百年遺像在,郡人争看錦為衣。
”按:公薨于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内都知張茂,則敕葬公于安陽縣西北三十裡豐安鄉。
天子禦制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
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
十二月,餘偕下郏人李亨,至祠蔔谒拜,讀庭下二碑,及讀詩扁而退。
安陽縣西北五裡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區,世傳河直甲所葬之所也。
父老雲“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齧冢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衆恐觸官法,不敢全貨于市,因擊破以鬻之,複塞其冢以滅迹。
自是,銅器不複出矣。
” 黃堆冢。
在河亶甲西南。
世傳,乃河亶甲後之冢也。
魏武高平陵。
在邺鎮西南三十裡,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
十二月,餘登銅爵台,西望荒郊煙樹,永甯寺僧指示餘曰:“此曹公之西陵也。
” 曹操疑冢。
在滏陽縣南二十裡,曰講武城,壁壘猶在。
又有高台一所,曰将台。
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參錯布置,累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冢”。
初,操之葬,以惑後人,不緻發掘故也。
冢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
廟北,一高丘之前,巨碑一通,螭首龜蚨,齊忠王之碑,姜一芝所撰雲。
西望西陵不十餘裡,煙樹曆曆可見。
十二月,餘按辔其間,自午抵暮,縱橫出入墓中,不知所向,噫!何其用心之詐也?使操能見武侯八陣圖,則有愧多矣。
朝陽陵。
在臨漳縣邺鎮東北九裡,即魏文帝文昭皇後朝陽陵也。
按《魏略》:“甄後,中山無極人,初嫁袁紹子熙。
及魏武帝破邺,文帝時為太子,因納為夫人,生明帝,為郭後所谮,賜死。
後文帝以郭後無子,诏為養子,明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
嘗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遂使射其子,帝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
’因涕泣,文帝收弓矢,大奇之,而建儲之意遂定。
及帝即位,追谥曰‘文昭皇後’。
太和四年,使太常卿甄霞,持節改葬于朝陽陵。
”今陵旁一冢,父老曰“李夫人冢”。
後與夫人甚相善,故得祔葬焉。
安陽縣東四十裡,永和鎮城西二百步,漢栾巴廟在焉。
範蔚宗《漢書》:“栾巴,魏郡内黃人也。
好道而性質直,順帝世累遷為太守,後為尚書,以上書極谏起憲陵,侵毀小民墳冢,下獄禁锢還家。
及陳蕃、窦武輔政,召拜議郎,蕃、武被誅,巴複上書極理其冤。
帝怒,下诏切責,收付廷尉,巴自殺,遂歸葬,而邑人于此立廟”雲。
墓在鎮東南二十六裡,周回一百步,高二丈雲。
晉嵇侍中廟墓。
湯陰縣西南一百二十步,曰浣衣裡,道左小碣,題曰“晉忠臣嵇紹之墓”。
墓周回二百步,高二丈餘。
廟在墓側,有宋碑一通,乃淮南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大名府路安撫使、魏國公韓琦記并書,熙甯三年八月十五日,縣令張琳立石。
其碑曰:“夫以忠事君,人臣之常分也。
然遭大變,臨大節,或心無所主,為禍福所動,以苟一時之生,而贻萬世之戮者多矣。
若其鼎镬在前,鋒刃加己,能挺然知義之所在,分固當爾。
輕其命若鴻毛然,卒死而不顧者,幾何人哉?惟晉侍中、贈太尉、忠穆嵇公則其人也。
方惠帝昏弱,諸王肆亂,各萌僭奪以相屠害,故帝之北征也,公馳赴行在,力當國難。
而成都王穎,以兵犯乘輿,衛從奔散,獨公端冕侍側,以身扞帝,至血濺禦衣而殒。
嗚呼!公之知義明
”其廟并在墓側,廟有二碑,一碑教授張仲文撰,一碑大中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武安胡祗遹撰。
墓旁生艾,治疾為天下第一,今每歲充貢雲。
伏道者,昔商纣知獄繁民怨,乃置防城,以兵防羑裡之囚,又伏兵于道左,故雲。
廟壁,有左司劉昂題詩一首,曰:“昔為舍長時,方技未可錄。
一遇長桑君,古今皆歎服。
天地為至仁,既死不能複。
先生妙藥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為至明,覆盆不能燭。
先生具正眼,毫厘窺肺腹。
誰知造物者,禍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醫辱。
千年廟前水,猶學上池綠。
再拜乞一杯,洗我胸中俗。
”宋仁宗景祐元年九月,诏封扁鵲為“神應侯”,因上疾愈,從醫許希有之請。
今日“神應王”,未知何代所封也。
尉遲公廟碑。
彰德路城中,晝錦坊後,周太師蜀國公尉遲回之廟在焉。
回為周将,征伐有功,初滅北齊,以回為相州總管。
至隋文帝,以計征回,欲圖之,回乃率諸州舉兵數十萬,及為楊素、韋孝寬、高等師所敗,遂上樓自殺。
至唐開元中,州多怪厲,刺史至辄死,吏民疑懼。
于是,刺史張嘉祐,以回死國難,忠臣也,為立祠以祀之。
後,刺史吳克,複加以冕服。
初,嘉祐,之建祠也,顔真卿為記其事,蔡有鄰書之。
碑陰紀回靈異之事,言:“雨旸,随禱辄應。
回風驅蝗,使境内無害。
每至秋夜,有雙鶴下集廟廷。
郡人至今稱以為異”雲。
唐張嘉貞、宋皆刺相州,有惠政,今并配食廟廷。
魯公所撰碑,略曰:“有周上柱國、蜀國公河南尉遲回,字居羅(按:《周書》,作薄居羅),代人也,因部立家,遂雄荒服。
父俟兒(按《周書》,作俟兜),尚魏大祖姊昌樂公主,贈太傅。
回仕魏為散騎侍郎,曆大丞相帳内都督,尚金明公主,進爵車騎将軍、領侍中尚書左仆射,伐侯景有功,诏兼梁、益等十八州事。
周之興也,進蜀國公,邑萬戶,總秦、衛、文、康十四州事,大司馬冊太師,加上柱國,授相州總管。
宣皇晏駕,京師将征公,公以隋公當權,辭不受。
代公子魏安公沁東之敗也,公綠巾尚整(按:《周書》:“回别統萬人,皆綠巾錦襖,号曰‘黃龍兵’。
”),猶背城請戰,黃龍已潰,則登樓自裁。
”又雲:”公凡事二代,易九朝,忠不辱隋,節能奉上。
唐武德中,改葬表墓。
開元丁醜,乃建廟”雲。
開元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華州鄭縣尉閻伯玙叙,秘書省校書郎顔真卿銘,蔡有鄰書。
彰德城中,嘉惠曲晝錦坊,故宋丞相魏國忠獻韓公琦之廟在焉。
重門修庑,中為大殿。
殿肖公像,衮冕龍榻,侍從之臣相向拱立,俨然廟堂氣象。
蓋公熙甯初,力辭上宰,再典鄉邦,未半歲,河北地震水災,命公安撫四郡,移鎮大名,相人思之,即公晝錦坊故第,築生祠以祠公。
廟昔有宋中書舍人王靓所撰碑,兵毀不存。
國朝重建廟碑一通,晉州判官高書訓所撰。
高公,太原人,官至國子博土,故尚書高鳴雄飛子也。
庭西晝錦堂記碑一通,至元間再摹而刻。
宋參知政事歐陽修撰,翰林學士蔡襄書,龍圖學士邵必大篆,世稱為“四絕碑”雲。
府學之西,亦有公祠堂,宋鄂州嘉魚令丘鄜,為撰廟記,其碑今置府學儀門下。
安陽縣治之南,護國顯應廟西隅,亦有公廟,蓋宋敕建者,郡人稱為“雙廟”也。
至若大名府之廟碑,則丞相溫國文正公司馬光撰。
磁州之廟碑,則知真定楊子縣事徐薦撰。
其陝西之秦州,河東之太原,淮南之揚州,河北之真定暨中山府,皆有公廟。
大河南北,凡人所至,今皆祀之不絕也。
晝錦新廟殿壁龛,公書《晝錦堂詩》石刻一道,詩曰:“重向高堂舉晏杯,四年牽強北門回。
故園風物都如舊,多病襟懷遂一開。
白發恥誇金絡騎,綠陰欣滿石梁台。
因思前彥榮歸者,未有三曾晝錦來。
”西庑則有郡人缑山杜英所題詩扁,詩曰:“輪困日下五雲飛,此是先生唱第時。
龍上青天蛇有力,鼠潛舊穴馬空肥。
縱橫邊議三千牍,照耀身名六一碑。
壞壁百年遺像在,郡人争看錦為衣。
”按:公薨于相之府治,神宗震悼,命陪葬山陵,其家懇辭,乃命入内都知張茂,則敕葬公于安陽縣西北三十裡豐安鄉。
天子禦制碑文,題曰:“兩朝顧命定策元勳之碑”,命龍圖閣學士宋敏求,即墳所書。
冊賜守墳寺曰“傅孝報先之寺”雲。
十二月,餘偕下郏人李亨,至祠蔔谒拜,讀庭下二碑,及讀詩扁而退。
安陽縣西北五裡四十步,洹水南岸,河亶甲城有冢一區,世傳河直甲所葬之所也。
父老雲“宋元豐二年夏霖雨,安陽河漲,水齧冢破,野人探其中,得古銅器,質文完好,略不少蝕,衆恐觸官法,不敢全貨于市,因擊破以鬻之,複塞其冢以滅迹。
自是,銅器不複出矣。
” 黃堆冢。
在河亶甲西南。
世傳,乃河亶甲後之冢也。
魏武高平陵。
在邺鎮西南三十裡,周回二百七十步,高一丈六尺。
十二月,餘登銅爵台,西望荒郊煙樹,永甯寺僧指示餘曰:“此曹公之西陵也。
” 曹操疑冢。
在滏陽縣南二十裡,曰講武城,壁壘猶在。
又有高台一所,曰将台。
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參錯布置,累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冢”。
初,操之葬,以惑後人,不緻發掘故也。
冢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
廟北,一高丘之前,巨碑一通,螭首龜蚨,齊忠王之碑,姜一芝所撰雲。
西望西陵不十餘裡,煙樹曆曆可見。
十二月,餘按辔其間,自午抵暮,縱橫出入墓中,不知所向,噫!何其用心之詐也?使操能見武侯八陣圖,則有愧多矣。
朝陽陵。
在臨漳縣邺鎮東北九裡,即魏文帝文昭皇後朝陽陵也。
按《魏略》:“甄後,中山無極人,初嫁袁紹子熙。
及魏武帝破邺,文帝時為太子,因納為夫人,生明帝,為郭後所谮,賜死。
後文帝以郭後無子,诏為養子,明帝以母不以道終,意甚不平。
嘗從文帝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鹿母,遂使射其子,帝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
’因涕泣,文帝收弓矢,大奇之,而建儲之意遂定。
及帝即位,追谥曰‘文昭皇後’。
太和四年,使太常卿甄霞,持節改葬于朝陽陵。
”今陵旁一冢,父老曰“李夫人冢”。
後與夫人甚相善,故得祔葬焉。
安陽縣東四十裡,永和鎮城西二百步,漢栾巴廟在焉。
範蔚宗《漢書》:“栾巴,魏郡内黃人也。
好道而性質直,順帝世累遷為太守,後為尚書,以上書極谏起憲陵,侵毀小民墳冢,下獄禁锢還家。
及陳蕃、窦武輔政,召拜議郎,蕃、武被誅,巴複上書極理其冤。
帝怒,下诏切責,收付廷尉,巴自殺,遂歸葬,而邑人于此立廟”雲。
墓在鎮東南二十六裡,周回一百步,高二丈雲。
晉嵇侍中廟墓。
湯陰縣西南一百二十步,曰浣衣裡,道左小碣,題曰“晉忠臣嵇紹之墓”。
墓周回二百步,高二丈餘。
廟在墓側,有宋碑一通,乃淮南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事、大名府路安撫使、魏國公韓琦記并書,熙甯三年八月十五日,縣令張琳立石。
其碑曰:“夫以忠事君,人臣之常分也。
然遭大變,臨大節,或心無所主,為禍福所動,以苟一時之生,而贻萬世之戮者多矣。
若其鼎镬在前,鋒刃加己,能挺然知義之所在,分固當爾。
輕其命若鴻毛然,卒死而不顧者,幾何人哉?惟晉侍中、贈太尉、忠穆嵇公則其人也。
方惠帝昏弱,諸王肆亂,各萌僭奪以相屠害,故帝之北征也,公馳赴行在,力當國難。
而成都王穎,以兵犯乘輿,衛從奔散,獨公端冕侍側,以身扞帝,至血濺禦衣而殒。
嗚呼!公之知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