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廨舍

關燈
叔孫所居,一日必葺;房琯繕廨,遂著能名。

    君子将出政教,澤民物,非安其攸居,疏暢其精神,充拓其志慮,可乎?故殚民力以事華偉,非也;忽傳舍而因陋敝,亦非也。

    舊志所載差略,今加詳焉。

     州城 郡治在子城内正北卧龍山下。

    地占高明,山水拱抱。

    自建炎楊勍之變,碑珉焚盡,前此營葺之由,漫不可考。

    紹興元年,郡守陳公直始創中廳宅堂。

    十四年,郡守陳公定國創設廳、鎮山堂、儀門、兩庑、甲仗、架閣諸庫,甫就而去,繼者補葺苟遺。

    及紹定間,郡守李公華削平寇叛,瘡痍甫瘳,慨郡治隘陋,以次改作。

    内自宅堂,外至州門,規創一新,輪奂壯偉。

    先是,州治前民居交侵,正街車不得方軌,乃訪之耆老,雲兩畔古有圳,内皆官地。

    圳陻塞。

    故民皆私之。

    及開圳,果得古碑如耆老言。

    遂撤民之侵冒者,得空地數畝,左右創行廊以為限。

    由是氣象宏敞,山川呈露。

    長汀丞王九萬為之記。

     谯樓在子城雙門上。

    舊卑隘弗稱,紹定間,郡守李公華增高辟廣,翼以舞鳳,一新締創,規置偉壯。

    兩階戺〔1〕創亭,左曰“宣诏”,右曰“頒春”。

     儀門在谯樓之内。

    翼以兩廊:左廊樓曰“東架閣”,使院門在其下;右廊樓曰“西架閣”,州院在其後。

    郡守李公華重創。

     設廳在儀門之内。

    後有鎮山堂。

    前兩庑架樓:左曰“文事”,右曰“武備”。

     轅門在設廳之東庑。

     中廳在轅門之内。

     清平堂在中廳之正南。

     福建道院在中廳之左。

    原名“節愛堂”,郡守周公晉改今名。

     帳門在中廳之後。

     壽榮堂為正堂燕凝之所。

    嘉泰間,郡守陳公暎名左軒曰“四說”,右軒曰“四印”。

    堂後崇數級,郡守羅公必元創小軒曰“燕清”。

    軒之左,郡守黃公寔創樓曰“依光”。

     清心堂在福建道院之左。

    有樓曰“覽勝”,郡守朱公诜隸焉。

     卧龍書院在清堂之左。

    舊名“卧龍堂”。

     山堂在州宅後正北。

    舊有雙松奇石,名“雙松堂”。

    郡守陳公軒有詩雲:“相看竺國兩高士,對立劍潭雙老龍。

    ”乾道間,郡守晁公子健重創。

    慶元間,郡守陳公晔增修。

    淳祐間,郡守盧公同父以雙松摧折,改今名。

    堂後跨子城,創小亭曰“山中佳處”。

    皆自書匾。

     熙春堂在州宅後正北,山堂之西。

    累土為創堂台,建樓兩層,舊名“北樓”,後名“道山樓”。

    元豐間,郡守陳公軒有詩雲:“南極星邊人望阙,北山樓上客思家。

    ”又雲:“樓上斜陽過似飛,樓前秋景透人衣。

    橫碧煙岚濃可掃,半紅霜木冷相依。

    ”有“壽”字碑,高闊丈餘,不知何人書。

    第二層名曰“更上”。

    第三層名曰“環翠”。

    慶元間,郡守陳公暎因讀舊守陳公軒絕句雲:“南澗吹雲過北園,北林飛鳥入南山;區區雲鳥緣何事,未似樓頭太守閑。

    ”取末句改環翠曰“似閑”。

    今名“淩虛”。

    《輿地紀勝》:“環翠樓在州治之後,卧龍山之下。

    ” 郡圃在卧龍山麓。

    舊荒蕪弗治,亭榭悉在草莽中。

    寶祐六年,郡守胡公太初因加葺飾,辟徑為垣道數十級,跨垣為門三楹,摭舊守陳公晔東山堂“常留綠野春光在”之句,匾其門曰“常春圃”,于是景物悉呈露。

    其詳見柱刻石。

     東山堂在圃中西北隅。

    舊為威果營教場廢址。

    慶元間,郡守陳公晔愛面東諸山紫翠插空,葺舊射堂改名之。

    前鑿方沼,植水木芙蓉、海棠、海桂,賦詩雲:“朝看碧漢初騰日,暮對青山淡抹雲。

    ”教授陳一新為之記。

     玉壺錦幄郡守盧公同父創。

     時和歲豐之堂舊名“無境”。

    郡守盧公同父改今名。

     玲珑窗舊名“賞靜”。

    郡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