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
關燈
小
中
大
環郡皆山也。兩山之間,必有川焉,斯橋之所由興;川容水不能多,遇久雨暴溢,辄沖激,茲橋之所以廢。必植基固,必用工緻,必随隳亟葺,庶幾其無恙乎?
長汀縣
濟川橋在長汀縣東濟川門外。舊以木為之,架二樓其上,列肆兩旁,日夕阛阓,俗号水東橋。郡守陳公軒有詩雲:“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慶元間,郡守趙公伯桧捐見錢百五十萬,疊石為四矼,架輿梁以濟。後石矼傾損,郡人以列肆障蔽非便請于郡。淳祐間,郡守盧公同父助俸募緣,撤而新之,仍親書橋匾。
惠民橋在濟川橋南。舊名建州橋。相傳創于五代,至宋初更創,改“惠民”。紹興間,圮于水,郡守張公昌捐俸重造,邦人号張公橋。淳熙初,郡守呂公翼之複今名。嘉泰間,郡守趙公彥橚疊石為四矼。淳祐間,又圮于水,郡委宰葉一新募緣重創。
南阜橋在惠民橋下流。慶元間,郡守陳公晔創始,隔二政,弟映來守成之,匾棠〔1〕橋。嘉定間,圮于水,郡守傅公康捐俸二千缗重創,莆陽陳公宓書,改名“南阜”。淳祐間,複圮于水,郡人重創。
通遠橋在濟川橋下流。以木為之。
興雲橋在崇善坊鎮三壕口。舊廢,寶祐間,坊人重創。
金沙橋在登俊坊。今廢,有庵在。
有年橋在長汀縣東永康坊。創于紹興間,圮于水。乾道間,郡守謝公知幾更為浮梁,匾曰“太平彩虹之橋”。淳熙間,郡守趙雲不便,複架輿梁而屋之。嘉定間,郡守鄒公非熊重創,改今名。
攀桂橋在長汀縣東三裡。
高洋橋在長汀縣東十裡。
新橋在長汀縣東三十五裡。嘉定間,郡守趙公伯桧創。
鎮南橋在長汀縣南三裡羅坊上渡。慶元間,郡守趙公伯桧創。
南安橋在長汀縣南七裡遊繩渡。淳熙間,迎奉南岩定光佛入州,衆創此橋,故名。近毀于野燒,今方議修複。
普濟橋在長汀縣南三十裡。舊以木為之,号橫闆橋。淳熙間,圮于水,郡人鐘慧常鬻家赀改創石橋,知縣劉适政為之記。
廣渡橋在長汀縣南四十五裡。淳祐辛亥圮于水,衆緣更創,郡守盧公同父書匾。寶祐間,水複圮其半,今方議修複。
普通橋舊名石壁,南二十五裡〔2〕。
南拔橋在長汀縣西五裡。淳祐間,圮于水,今方議修複。
甯化縣
萬壽橋在甯化縣治南。舊名“阜通”。元豐間,宰江淵創。政和間,燼于火。嘉熙間,宰劉煥重創,以橋中為祝聖放生池,易今名。寶祐間,複燼于火,宰林公玉率邑民複創。
雙虹橋在甯化縣治西。紹定初,寇毀。淳祐重創,水圮,宰林公玉率邑民複創。
龍津橋在甯化縣南。寶祐間,圮于水。
龍門橋在甯化縣東龍門坊。寶祐圮于水,惟一二石矼在焉。
清流縣
龍津橋在清流縣東。舊以舟渡,紹興間,提刑吳公逵行郡經從,謂是乃邑之喉衿,束以石橋,将秀民輩出。淳熙間,令吳松始議為石樁六,飛屋四十二間,靡錢三百二十萬有奇,越五年,功未及半,以寇、疫辍。紹熙間,令曾造輸俸率先,僅足石矼。嘉泰間,令吳補之架屋二十五間,匾曰“龍津”。東創閣曰“快倚”,西創閣曰“淩煙”雲。橋岸創庵曰“濟川”。紹定寇擾,燼于火。端平間,令王元瑞重創。淳祐間,令林奕就橋中間創放生亭,今為一邑壯觀。
祝聖橋舊名“魁星”,在清流縣之西。淳祐間,令林奕重創。後圮于水,寶祐間,令林應龍率邑人共成之。
三港橋慶元間,僧妙金創。
白石橋在清流縣北五裡。後以水圮,僅存石矼亦頹其一。橋據要津,春水則病涉,寶祐間,邑人趙必逵募緣重創。
清石橋在清流縣東北四十五裡。紹熙五年,僧覺源募創。
嵩溪橋在清流縣東五十裡嵩溪鋪,乃往來孔道。歲久頹毀,寶祐間,令林應龍重創。
蓮城縣
擢桂橋在蓮城縣南。舊名“清溪”,紹興間,令劉國瑞創。後圮于水,令黃荦重創,靡金錢七百萬,魏郡開國公洪公邁為之記。後燼于火,嘉定間,荦之侄俘為令,又創之。
晝錦橋在蓮城縣西。令董與幾創。
通濟橋在蓮城縣南二裡。慶元間,令鄞康成創。
常豐橋在蓮城縣南五裡。淳熙間,令常圄創。
徐長者橋在蓮城縣北三十裡,乃邑人入京孔道。先是病涉,裡人徐二公捐家赀鼎創石橋,累年乃成,郡守盧公同父書匾。
上杭縣
通驷橋在上杭縣西一裡。舊以木為之,屢蕩于水,慶元間,疊石為矼,架屋其上也。
武平縣
大觀橋在武平縣東。創于大觀中,故名。
化龍橋在武平縣溪南。
太平橋在武平縣東。寶祐間重創,易名“登雲”。
南安橋在武平縣南八十裡南安岩均慶寺前。
望仙橋在武平縣西五裡。通靈洞院。
萬安橋在武平縣東十裡太平寺前。
萬坊橋在武平縣西北三十五裡。
校注:
〔1〕據光緒《長汀縣志》應為“棠棣”。
〔2〕據乾隆《汀州府志》及光緒《長汀縣志》應為“在長汀縣西二十五裡”。
長汀縣
濟川橋在長汀縣東濟川門外。舊以木為之,架二樓其上,列肆兩旁,日夕阛阓,俗号水東橋。郡守陳公軒有詩雲:“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慶元間,郡守趙公伯桧捐見錢百五十萬,疊石為四矼,架輿梁以濟。後石矼傾損,郡人以列肆障蔽非便請于郡。淳祐間,郡守盧公同父助俸募緣,撤而新之,仍親書橋匾。
惠民橋在濟川橋南。舊名建州橋。相傳創于五代,至宋初更創,改“惠民”。紹興間,圮于水,郡守張公昌捐俸重造,邦人号張公橋。淳熙初,郡守呂公翼之複今名。嘉泰間,郡守趙公彥橚疊石為四矼。淳祐間,又圮于水,郡委宰葉一新募緣重創。
南阜橋在惠民橋下流。慶元間,郡守陳公晔創始,隔二政,弟映來守成之,匾棠〔1〕橋。嘉定間,圮于水,郡守傅公康捐俸二千缗重創,莆陽陳公宓書,改名“南阜”。淳祐間,複圮于水,郡人重創。
通遠橋在濟川橋下流。以木為之。
興雲橋在崇善坊鎮三壕口。舊廢,寶祐間,坊人重創。
金沙橋在登俊坊。今廢,有庵在。
有年橋在長汀縣東永康坊。創于紹興間,圮于水。乾道間,郡守謝公知幾更為浮梁,匾曰“太平彩虹之橋”。淳熙間,郡守趙雲不便,複架輿梁而屋之。嘉定間,郡守鄒公非熊重創,改今名。
攀桂橋在長汀縣東三裡。
高洋橋在長汀縣東十裡。
新橋在長汀縣東三十五裡。嘉定間,郡守趙公伯桧創。
鎮南橋在長汀縣南三裡羅坊上渡。慶元間,郡守趙公伯桧創。
南安橋在長汀縣南七裡遊繩渡。淳熙間,迎奉南岩定光佛入州,衆創此橋,故名。近毀于野燒,今方議修複。
普濟橋在長汀縣南三十裡。舊以木為之,号橫闆橋。淳熙間,圮于水,郡人鐘慧常鬻家赀改創石橋,知縣劉适政為之記。
廣渡橋在長汀縣南四十五裡。淳祐辛亥圮于水,衆緣更創,郡守盧公同父書匾。寶祐間,水複圮其半,今方議修複。
普通橋舊名石壁,南二十五裡〔2〕。
南拔橋在長汀縣西五裡。淳祐間,圮于水,今方議修複。
甯化縣
萬壽橋在甯化縣治南。舊名“阜通”。元豐間,宰江淵創。政和間,燼于火。嘉熙間,宰劉煥重創,以橋中為祝聖放生池,易今名。寶祐間,複燼于火,宰林公玉率邑民複創。
雙虹橋在甯化縣治西。紹定初,寇毀。淳祐重創,水圮,宰林公玉率邑民複創。
龍津橋在甯化縣南。寶祐間,圮于水。
龍門橋在甯化縣東龍門坊。寶祐圮于水,惟一二石矼在焉。
清流縣
龍津橋在清流縣東。舊以舟渡,紹興間,提刑吳公逵行郡經從,謂是乃邑之喉衿,束以石橋,将秀民輩出。淳熙間,令吳松始議為石樁六,飛屋四十二間,靡錢三百二十萬有奇,越五年,功未及半,以寇、疫辍。紹熙間,令曾造輸俸率先,僅足石矼。嘉泰間,令吳補之架屋二十五間,匾曰“龍津”。東創閣曰“快倚”,西創閣曰“淩煙”雲。橋岸創庵曰“濟川”。紹定寇擾,燼于火。端平間,令王元瑞重創。淳祐間,令林奕就橋中間創放生亭,今為一邑壯觀。
祝聖橋舊名“魁星”,在清流縣之西。淳祐間,令林奕重創。後圮于水,寶祐間,令林應龍率邑人共成之。
三港橋慶元間,僧妙金創。
白石橋在清流縣北五裡。後以水圮,僅存石矼亦頹其一。橋據要津,春水則病涉,寶祐間,邑人趙必逵募緣重創。
清石橋在清流縣東北四十五裡。紹熙五年,僧覺源募創。
嵩溪橋在清流縣東五十裡嵩溪鋪,乃往來孔道。歲久頹毀,寶祐間,令林應龍重創。
蓮城縣
擢桂橋在蓮城縣南。舊名“清溪”,紹興間,令劉國瑞創。後圮于水,令黃荦重創,靡金錢七百萬,魏郡開國公洪公邁為之記。後燼于火,嘉定間,荦之侄俘為令,又創之。
晝錦橋在蓮城縣西。令董與幾創。
通濟橋在蓮城縣南二裡。慶元間,令鄞康成創。
常豐橋在蓮城縣南五裡。淳熙間,令常圄創。
徐長者橋在蓮城縣北三十裡,乃邑人入京孔道。先是病涉,裡人徐二公捐家赀鼎創石橋,累年乃成,郡守盧公同父書匾。
上杭縣
通驷橋在上杭縣西一裡。舊以木為之,屢蕩于水,慶元間,疊石為矼,架屋其上也。
武平縣
大觀橋在武平縣東。創于大觀中,故名。
化龍橋在武平縣溪南。
太平橋在武平縣東。寶祐間重創,易名“登雲”。
南安橋在武平縣南八十裡南安岩均慶寺前。
望仙橋在武平縣西五裡。通靈洞院。
萬安橋在武平縣東十裡太平寺前。
萬坊橋在武平縣西北三十五裡。
校注:
〔1〕據光緒《長汀縣志》應為“棠棣”。
〔2〕據乾隆《汀州府志》及光緒《長汀縣志》應為“在長汀縣西二十五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