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計十二則)
關燈
小
中
大
一、鳳山居郡治之南,山明水秀,見于「圖經」;文章之盛,為四邑最。顧舊志修于康熙年間,草昧初開,法制未備;推衍義類,罕所統紀。今一概更革,非敢于前人立異也;昔裴子野之于沈約、劉煦之于韋述,皆取材舊史、緯以新裁,參稽得失,俾歸條理已耳。
一、舊志分綱别目,繁簡不稱。如風信、潮汐統列風土,阨塞、郵傳并存規制,失輕重矣。茲增删「府志」,而參以鄙見:首「輿地」,定疆界也;次「規制」,詳建置也;次「風土」,紀土俗也。三者備,而大綱舉矣。又次之以「田賦」,見有土者有财;次之以「典禮」、「學校」,見既富者方谷;次之以「兵防」,見揆文者奮武;次之以職官,見有治法者有治人;次之以「人物」、「選舉」,見教成于上者俗成于下。至夫遺文、轶事以備觀覽,則「雜志」、「藝文」終焉。
一、縣于台邑,幅■〈巾員〉為廣。峰巒層疊、溪澗纡回,舊志多所缺略。今參互衆說,務使肢節脈絡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庶幾碧水丹山本來面目,不緻被作者塵封耳。
一、縣治五方萃處,鄉土相沿,氣習風聲既難畫一;而各番社強弱不等,意趣亦殊。今番、漢分編,漢俗别閩粵、番俗别各社,必擇語有可征、事實足據者登之,非敢輕信怪誕、雷同衆說也。
一、土田租賦,台地最為糾紛。如田論甲折畝、賦計石供粟以及牛磨、蔗車、溪潭、港塭諸稅,皆中土所未有。惟鄭氏以田主征租,國朝沿為賦稅;欣逢列聖推恩減則,體恤備至,重賦已蠲。顧冊籍相承,尚沿舊号;今據現行檔案,逐條詳注,并擇諸書言之雅馴者附錄于後,庶使覽者心目豁然。
一、各郡縣志「典禮」、「學校」、「選舉」、「職官」,雖經國大猷,實天下通制。顧海外鮮藏書之家,典章無據;且士大夫身列缙紳,亦不知顧名思義。茲逐項荟萃,尋源究委,以讨故實;俾邊海士人知曆代沿革之不同,識國朝損益之盡善耳。
一、台海四省藩籬,武備尤重。南路特設一營水師,兼資台協。聖天子加意海外,未雨綢缪,所以綏輯者至矣。茲凡水陸阨塞、汛塘巡哨、戰艘炮台,無不畢載;而以風信、潮汐、船政、占驗等附焉。蓋天時地利,皆軍政所必需也,故言不厭詳雲。
一、郡縣志名宦、鄉賢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邑治開辟八十餘年,牧率師長特簡才能,賢哲挺生方興未艾;雖可志者實多,然必蓋棺後核實立傳。見存之人,倘功德可紀,或據事宜書,抑連類并及。善善雖長,不欲自亂其例也。
一、古迹、寺廟、物産、妖祥,他志率各具一卷。惟邑建設未久,紀載阙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今合諸彙都為一集,并列「雜志」,而以「叢談」終之。志以地異,不可膠柱而鼓瑟,祗求無譏于大雅已耳。
一、海外土地廣沃,生殖逾常;兼之番航、賈舶麏至外邦,故物産稍殊中土。郡同台、諸兩志,搜括該洽;顧地分南北,氣候不齊,亦有未盡同者。今就三志損益之;豈曰求以自異,亦增删去取,事欲核實耳。
一、郡、縣志「藝文」,标舉著作,兼詳卷目;此諸史正例也。顧地各不同,缣缃難觏;拘成例而收之,将河清莫俟矣。今姑就諸體文分類,登其尤雅者。至文移、禀劄實關風俗化理之大者,亦間綴一二,以資實用。
一、是志體例,概有取本。凡所征引古書,或标舉于前、或側注于下,皆依朱竹坨「日下舊聞」例。其或兩類有并見者,各從其重而語加詳;其非所重而義不宜遺,則曰「詳見某」、「互見某」;亦依蘇子由古史例。更有各彙條目紛繁、理應附見者,另錄曰「附某某」、合叙曰「某某附」。要使綱舉目張,有條不紊雲。
一、舊志分綱别目,繁簡不稱。如風信、潮汐統列風土,阨塞、郵傳并存規制,失輕重矣。茲增删「府志」,而參以鄙見:首「輿地」,定疆界也;次「規制」,詳建置也;次「風土」,紀土俗也。三者備,而大綱舉矣。又次之以「田賦」,見有土者有财;次之以「典禮」、「學校」,見既富者方谷;次之以「兵防」,見揆文者奮武;次之以職官,見有治法者有治人;次之以「人物」、「選舉」,見教成于上者俗成于下。至夫遺文、轶事以備觀覽,則「雜志」、「藝文」終焉。
一、縣于台邑,幅■〈巾員〉為廣。峰巒層疊、溪澗纡回,舊志多所缺略。今參互衆說,務使肢節脈絡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庶幾碧水丹山本來面目,不緻被作者塵封耳。
一、縣治五方萃處,鄉土相沿,氣習風聲既難畫一;而各番社強弱不等,意趣亦殊。今番、漢分編,漢俗别閩粵、番俗别各社,必擇語有可征、事實足據者登之,非敢輕信怪誕、雷同衆說也。
一、土田租賦,台地最為糾紛。如田論甲折畝、賦計石供粟以及牛磨、蔗車、溪潭、港塭諸稅,皆中土所未有。惟鄭氏以田主征租,國朝沿為賦稅;欣逢列聖推恩減則,體恤備至,重賦已蠲。顧冊籍相承,尚沿舊号;今據現行檔案,逐條詳注,并擇諸書言之雅馴者附錄于後,庶使覽者心目豁然。
一、各郡縣志「典禮」、「學校」、「選舉」、「職官」,雖經國大猷,實天下通制。顧海外鮮藏書之家,典章無據;且士大夫身列缙紳,亦不知顧名思義。茲逐項荟萃,尋源究委,以讨故實;俾邊海士人知曆代沿革之不同,識國朝損益之盡善耳。
一、台海四省藩籬,武備尤重。南路特設一營水師,兼資台協。聖天子加意海外,未雨綢缪,所以綏輯者至矣。茲凡水陸阨塞、汛塘巡哨、戰艘炮台,無不畢載;而以風信、潮汐、船政、占驗等附焉。蓋天時地利,皆軍政所必需也,故言不厭詳雲。
一、郡縣志名宦、鄉賢傳不及生者,俟論定也。邑治開辟八十餘年,牧率師長特簡才能,賢哲挺生方興未艾;雖可志者實多,然必蓋棺後核實立傳。見存之人,倘功德可紀,或據事宜書,抑連類并及。善善雖長,不欲自亂其例也。
一、古迹、寺廟、物産、妖祥,他志率各具一卷。惟邑建設未久,紀載阙如,不得不裒多益寡,以就篇帙。今合諸彙都為一集,并列「雜志」,而以「叢談」終之。志以地異,不可膠柱而鼓瑟,祗求無譏于大雅已耳。
一、海外土地廣沃,生殖逾常;兼之番航、賈舶麏至外邦,故物産稍殊中土。郡同台、諸兩志,搜括該洽;顧地分南北,氣候不齊,亦有未盡同者。今就三志損益之;豈曰求以自異,亦增删去取,事欲核實耳。
一、郡、縣志「藝文」,标舉著作,兼詳卷目;此諸史正例也。顧地各不同,缣缃難觏;拘成例而收之,将河清莫俟矣。今姑就諸體文分類,登其尤雅者。至文移、禀劄實關風俗化理之大者,亦間綴一二,以資實用。
一、是志體例,概有取本。凡所征引古書,或标舉于前、或側注于下,皆依朱竹坨「日下舊聞」例。其或兩類有并見者,各從其重而語加詳;其非所重而義不宜遺,則曰「詳見某」、「互見某」;亦依蘇子由古史例。更有各彙條目紛繁、理應附見者,另錄曰「附某某」、合叙曰「某某附」。要使綱舉目張,有條不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