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縣輿圖說略
關燈
小
中
大
台灣,海外島嶼。距福建省會一千二百裡(輪船量水表測量,實九百裡)、澎湖二百四十裡(實一百七十五裡)、廈門四百二十裡(實四百九十五裡),從古未辟荒土也,前明始知其地。國朝順治十六年,鄭成功自江甯敗歸,遂踞之;僞設郡縣。康熙二十二年,成功之孫克塽歸降;廷議設府一,領縣三:曰台灣、曰鳳山、曰諸羅。
台灣,實附府郭。邑治土地松浮,局勢隘窄。東、南、北三面沙多土少,西南臨海,不若嘉、彰之平疇廣沃。
出南門行,由大橋頭曆大林莊、營盤口而至二層行〔溪〕者,南達鳳山之大路也。出北門迤東北行,由柴頭港、漯仔底曆看西、木栅而至曾文溪者,北達嘉義之大路也。
縣之東有羅漢外門,曾為逆賊朱一貴負嵎。雍正九年,移縣丞以分防;嗣改縣丞為巡檢,今議裁。大武壟者,為台、嘉分界之區;素作盜薮,亦設巡檢以駐之。羅漢外門迫近内山,群峰羅列:若木岡、銀錠、土樓、魁鬥諸山均在縣南,邑志稱之;實祗培塿耳。
縣西十裡,濱臨大海,有市鎮曰安平。前阻汪洋,非船莫渡;今已積沙成地,建造輿梁。昔之隙仔港,即今之洲仔尾;在鹿耳門北,距縣治十五裡。前可泊巨舟百餘艘,今複淤為陸地。所謂滄海桑田者,非欤?同治十三年,海氛不靖,始議于安平之三鲲身,仿造西洋炮台。郡港無内澳,鹿耳門昔可容巨舟出入,今已淤淺,改泊四草湖。安平巨浪滔天,夏秋尤劇,俗名曰湧;不風而波,排擊掀翻,響聞數十裡。作時,郡艘急駛澎湖或旗後以避之;雖泰西人之善駕駛,語及安平海口,無不目震心駭。此郡城之天險也。地雖硗瘠,而帆樯鱗集,百物所聚,風氣頓開,亦海外一大都會雲。
附錄道裡
縣治往嘉義縣路程:出北門三裡柴頭港莊、二裡漯仔底、二裡渡船頭(即三坎店)、十裡看西街、二裡木栅莊、十三裡曾文溪、渡溪三裡:綜計三十五裡,入嘉義縣界。
縣治往鳳山縣路程:出南門一裡大橋頭、二裡大林莊、五裡營盤口、五裡二層行溪:綜計十三裡,入鳳山縣界。
縣治往羅漢内門路程:出東門五裡坎腳莊、二裡上侖莊、六裡南保莊、七裡舊社莊、三裡咬狗溪寮、五裡打鹿洲埔、八裡烏山莊、二裡内門莊、八裡茄冬侖、五裡中埔莊、七裡羅漢門:綜計五十八裡。
鳳山縣輿圖說略
邑治舊在興隆裡。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莊大田應之,躏縣城;事平,以縣城形勢非宜,議徙于埤頭。在郡南八十裡。初,鄭氏納土,鳳山乃毒瘴惡地;令其邑者,多不敢至。今則南盡率芒溪、北及二層行溪百餘裡,人民趨若鹜矣。其地東北至彌濃,西至旗後,東南沿海至率芒溪北岸,東涉下淡水溪至阿猴街。
自阿猴而東南,至内埔莊。内埔莊有二路可通卑南覓,詳恒春「說略」中。率芒溪北行,有枋寮汛焉;僻處海濱,漸近内山。同治六年,始議移設巡檢一員。由縣治北行六十七裡,為台、嘉交界之二層行溪。溪常涸,惟大雨可渡竹筏。由彌濃西行五裡為旗尾,屬台、鳳交界之旁徑。由率芒溪以南,為新設恒春縣境。阿猴林者,素為奸宄出沒,故設下淡水縣丞以駐之。以上,皆稱坦夷。
東南行三十裡為東港街,與新莊、茄冬腳連界。從山麓陸行,可達枋寮;處處依山,多涉險峻。
城南三十裡有鳳鼻山,邑治所由名也;後倚半屏,前臨打鼓。打鼓港即旗後口,在縣西南十五裡;浪平,可泊輪船。近為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商賈雲集。今築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門戶也。其餘沿海諸港,半多壅塞;惟東港水深丈許,商船便于出入。
又有小琉球嶼者,在縣南六十裡,與東港對峙,孤懸海中,周圍約二十裡;居民三百四十餘戶,男女二千餘口,地不産五榖,以捕魚兼莳雜糧為生。光緒三年,恐宵小之易于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
下淡水溪,在縣東二十裡;源發于大澤機西南諸山,合旗尾、彌濃、巴六、萬丹、九甲、南平諸流潆洄數十裡,會赤山之冷水溝,入于海。自下淡水而下,則曹公圳水利最溥,灌田三萬餘畝,水皆環繞埤城;前縣令曹瑾倡捐疏浚,故名。
大抵鳳山之地,深山大海,形勢雄壯;安内攘外,實為台南屏衛。前此閩、粵分居,睚眦細故,動成械鬥;今則涵濡教化已曆年所,群聚州處,不複互分氣類矣。
附錄道裡
縣治往郡城路程:出南門九裡大将廟、七裡太平橋、四裡楠梓坑、十裡橋仔頭、八裡倒磚仔溪、二裡阿公店、二十裡大湖、七裡二層行溪:綜計六十七裡,入台灣縣界。
縣治往恒春縣路程:出東門五裡山仔頂莊,三裡芎蕉腳莊、七裡頂鳥鼠洲、三裡下鳥鼠洲、六裡王爺宮莊、四裡五房洲莊、三裡東港街、四裡侖仔頂、五裡塭尾、五裡蘆竹塭、七裡下寮、五裡枋寮、五裡率芒溪:綜計六十二裡,入恒春縣界。
台灣,實附府郭。邑治土地松浮,局勢隘窄。東、南、北三面沙多土少,西南臨海,不若嘉、彰之平疇廣沃。
出南門行,由大橋頭曆大林莊、營盤口而至二層行〔溪〕者,南達鳳山之大路也。出北門迤東北行,由柴頭港、漯仔底曆看西、木栅而至曾文溪者,北達嘉義之大路也。
縣之東有羅漢外門,曾為逆賊朱一貴負嵎。雍正九年,移縣丞以分防;嗣改縣丞為巡檢,今議裁。大武壟者,為台、嘉分界之區;素作盜薮,亦設巡檢以駐之。羅漢外門迫近内山,群峰羅列:若木岡、銀錠、土樓、魁鬥諸山均在縣南,邑志稱之;實祗培塿耳。
縣西十裡,濱臨大海,有市鎮曰安平。前阻汪洋,非船莫渡;今已積沙成地,建造輿梁。昔之隙仔港,即今之洲仔尾;在鹿耳門北,距縣治十五裡。前可泊巨舟百餘艘,今複淤為陸地。所謂滄海桑田者,非欤?同治十三年,海氛不靖,始議于安平之三鲲身,仿造西洋炮台。郡港無内澳,鹿耳門昔可容巨舟出入,今已淤淺,改泊四草湖。安平巨浪滔天,夏秋尤劇,俗名曰湧;不風而波,排擊掀翻,響聞數十裡。作時,郡艘急駛澎湖或旗後以避之;雖泰西人之善駕駛,語及安平海口,無不目震心駭。此郡城之天險也。地雖硗瘠,而帆樯鱗集,百物所聚,風氣頓開,亦海外一大都會雲。
附錄道裡
縣治往嘉義縣路程:出北門三裡柴頭港莊、二裡漯仔底、二裡渡船頭(即三坎店)、十裡看西街、二裡木栅莊、十三裡曾文溪、渡溪三裡:綜計三十五裡,入嘉義縣界。
縣治往鳳山縣路程:出南門一裡大橋頭、二裡大林莊、五裡營盤口、五裡二層行溪:綜計十三裡,入鳳山縣界。
縣治往羅漢内門路程:出東門五裡坎腳莊、二裡上侖莊、六裡南保莊、七裡舊社莊、三裡咬狗溪寮、五裡打鹿洲埔、八裡烏山莊、二裡内門莊、八裡茄冬侖、五裡中埔莊、七裡羅漢門:綜計五十八裡。
鳳山縣輿圖說略
邑治舊在興隆裡。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莊大田應之,躏縣城;事平,以縣城形勢非宜,議徙于埤頭。在郡南八十裡。初,鄭氏納土,鳳山乃毒瘴惡地;令其邑者,多不敢至。今則南盡率芒溪、北及二層行溪百餘裡,人民趨若鹜矣。其地東北至彌濃,西至旗後,東南沿海至率芒溪北岸,東涉下淡水溪至阿猴街。
自阿猴而東南,至内埔莊。内埔莊有二路可通卑南覓,詳恒春「說略」中。率芒溪北行,有枋寮汛焉;僻處海濱,漸近内山。同治六年,始議移設巡檢一員。由縣治北行六十七裡,為台、嘉交界之二層行溪。溪常涸,惟大雨可渡竹筏。由彌濃西行五裡為旗尾,屬台、鳳交界之旁徑。由率芒溪以南,為新設恒春縣境。阿猴林者,素為奸宄出沒,故設下淡水縣丞以駐之。以上,皆稱坦夷。
東南行三十裡為東港街,與新莊、茄冬腳連界。從山麓陸行,可達枋寮;處處依山,多涉險峻。
城南三十裡有鳳鼻山,邑治所由名也;後倚半屏,前臨打鼓。打鼓港即旗後口,在縣西南十五裡;浪平,可泊輪船。近為通商口岸,華洋雜處,商賈雲集。今築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門戶也。其餘沿海諸港,半多壅塞;惟東港水深丈許,商船便于出入。
又有小琉球嶼者,在縣南六十裡,與東港對峙,孤懸海中,周圍約二十裡;居民三百四十餘戶,男女二千餘口,地不産五榖,以捕魚兼莳雜糧為生。光緒三年,恐宵小之易于藏匿也,亦屯兵戍守之。
下淡水溪,在縣東二十裡;源發于大澤機西南諸山,合旗尾、彌濃、巴六、萬丹、九甲、南平諸流潆洄數十裡,會赤山之冷水溝,入于海。自下淡水而下,則曹公圳水利最溥,灌田三萬餘畝,水皆環繞埤城;前縣令曹瑾倡捐疏浚,故名。
大抵鳳山之地,深山大海,形勢雄壯;安内攘外,實為台南屏衛。前此閩、粵分居,睚眦細故,動成械鬥;今則涵濡教化已曆年所,群聚州處,不複互分氣類矣。
附錄道裡
縣治往郡城路程:出南門九裡大将廟、七裡太平橋、四裡楠梓坑、十裡橋仔頭、八裡倒磚仔溪、二裡阿公店、二十裡大湖、七裡二層行溪:綜計六十七裡,入台灣縣界。
縣治往恒春縣路程:出東門五裡山仔頂莊,三裡芎蕉腳莊、七裡頂鳥鼠洲、三裡下鳥鼠洲、六裡王爺宮莊、四裡五房洲莊、三裡東港街、四裡侖仔頂、五裡塭尾、五裡蘆竹塭、七裡下寮、五裡枋寮、五裡率芒溪:綜計六十二裡,入恒春縣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