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志〔二十四〕
山川十八
堰
城外
清湖堰
在餘杭門外稅務東
裡沙河堰
在餘杭門外仁和橋東
餘杭縣
東郭堰
在溪南舊縣之東南渠河上後漢縣令陳渾置堰廢已久至今呼東程為堰下
千秋堰
在縣東南二裡會昌二年廢吳越王複置鹹平中又廢景德四年令章得一複置号千秋堰亦号新堰鬥門政和中令孫延壽以鬥門漲沙易沖決築土以塞之至宣和閑以其材修西函鬥門邑人雲縣之東南惟安樂一鄉地勢下而田畝廣常患天目湍水暴至故昔人開湖以殺水勢築塘堤以防泛溢又于溪南岸作大鬥門二【千秋堰鬥門與西函鬥門是也】小函二【許家壩化函鬥門是也】溪水漲則下闆以防水入溪水退壩中水高則啟闆以洩之旱則修千秋堰以遏溪流令水自鬥門入南渠河以灌安樂鄉之田自縣至錢塘界溪流皆深闊不可為堰獨千秋堰有灘水淺可施人力鬥門當安樂上流水勢亦順今既廢鬥門則此堰亦廢矣紹興初大旱南渠河至斷流邑人頗思新堰鬥門之利【溪塘自新堰上下最當沖激方其決也首害安樂鄉田而鄰邑錢塘崇化鄉田次之欽德招德二鄉田又次之故每加修繕則安樂與錢塘崇化之人并力為之而責筱木于欽德招德兩鄉其後錢塘之人憚于遠役又以安樂鄉居水患之沖恃其必葺漫不加省安樂之人力既不給因陋就寡歲月浸久故堰易弊】
臨安縣
五褲堰
在縣西三裡
魚躍堰
在縣南一裡
金锺堰
在縣東三裡
萬庾堰
在縣西四裡
甘棠堰
新溪堰
并在縣西二十裡灌田甚多
軋堰
長橋堰
黑龍堰
并在縣東施村
猷溪堰
龍口石堰
并在高陸
沃山堰
在慶雲鄉有潭甚深冬夏不竭
于潛縣〔水捺附〕
後塘堰石堰後幹堰紅杏青堰
青苦堰銅盆堰社木堰楓木堰
青木堰泥塘堰喻畈堰陶浮堰
謝家堰目源堰
右并在嘉德鄉第一都已上一十四堰承接東西天目兩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二千一百四十三畝
波周堰東何村堰何潭堰葛村堰
社青堰念叔畈堰吳家前堰金門塢山堰
沈堰牌口堰寨山下【連接三堰】下清潭堰
亭子山堰盛堰朱有堰牌口盛堰
沈堰勃浴堰元畝堰
右并在嘉德鄉第二都已上二十一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二千五百四十五畝
震青堰破坎堰社木堰西堰
吳村堰烏勞堰波眉堰烏磚堰
杏梅堰小堰麻車堰廣義橋堰
右并在嘉德鄉第三都已上一十二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三百七十畝
(石世)堰後門堰大何堰上何堰
中何堰下何堰大湧堰上湧堰
中湧堰下湧堰泥黃大堰波偷堰
趙堰泥酬堰社堰何堰
梅口堰張堰山堰八畝堰
右并在嘉德鄉第四都已上二十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二千五百三十八畝一角【嘉泰三年令晁百談任内嘉德鄉盛逸盛端等争充堰長事縣考遠年官印押堰簿自泥黃大堰止地名張堰凡作小堰八所分為八捺注水入田皆承天目大源之水上流下接自元符元年戊寅至嘉泰二年壬戌凡一百五年每歲于農務前每捺各推小堰管頭三名八捺共二十四名同共集田戶修作晁宰遂以自來輪流堰長姓名年載置旁通圖令上五捺田戶每充應兩年訖即輪下三捺田戶充應一年并照田畝捺數多寡均差日後周而複始且出給斷由付八捺田戶家收一本永為定規】
碟山堰湖道堰
右在嘉德鄉第五都已上二堰承接天目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一千七百畝
泉水孔捺下坵捺百笕捺下泉捺
小大捺新田小捺
右并在嘉德鄉第一都已上六捺承接後岘山等處泉水流接蔭田六十五畝
明空寺前三小捺
右三捺在嘉德鄉第三都承接天目大源水流入蔭田二十畝
店前堰謝直堰瓦(上穴下缶)堰黃泥堰
長堰濕嶺堰烏橋堰李家堰
(打去丁改奔)口堰湖頭堰莊前堰上宅堰
石嶺堰何堰烏昌堰冷水高堰
八畝堰插堰江家堰北陳于堰
石潭堰曹堰徐丘堰南陳于堰
凡石堰石堰長田堰青山堰
烏鼓堰
右并在惟新鄉第六都已上二十九堰承接千秋嶺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九百二十五畝
朱家堰牛堰官堰小楊堰
闆堰青山堰平科堰大堰
大楊堰棧堰何家堰朱家堰
(上穴下手)金堰陳千堰後墓堰界幹堰
黃公堰妙樂寺堰朱村小令堰
右并在惟新鄉第七都已上十九堰承接千秋嶺大源水上流下接蔭田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