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志〔二十二〕
山川十六
井
城内外
吳山井
在吳山之北錢氏時有韶國師者始開此井品其水味為錢塘第一蓋山脈融液獨源所锺不雜江湖之味故泓深瑩潔異于衆泉淳佑丁未大旱城中諸井皆涸獨此日下萬绠如常時都人神之趙安撫(上與下心)奏立祠以旌異焉又為亭覆井上
題詠【樓參政鑰詩寒泉龍王堂道流王德正屢求吳山井記而臨安圖經所載甚略無可考證賦長句以遺之錢塘東南一都會西湖宛在高城外鑿為六井引入城唐相邺侯功尚在吳山橫亘城中央左右江湖盡襟帶寒泉迸溢清且甘發自靈源匪分派天目兩乳龍鳳來秀氣所锺此其最海瀕斥鹵潤作鹹安得一泉獨滂沛聖朝駐跸勢日隆民聚五方真衆大旱歲不幹潦不溢環甃老砂期勿壞抱甕辘轳萬夫汲飛泉仰流筒似快取之不盡用不竭數裡赤肩競分賣人言神龍宅其下濟物陰功不勝載川澤固多資灌溉此井尢能濟阛阓皇家德澤如此泉福祚與之俱不改○傅魁行簡跋大參以詩代記吳山井井之惠利得是詩而愈無窮主祠道流王德正持詩相示予謂後世官民既分凡利之在民者以官治之非徒無益祗有害且捍江有卒開湖有司浚治河渠亦有職利孰為興害孰為去徒蠹财蝕廪而已他時一有修治直重費縣官而後事克舉今王德正主井旁龍祠道家者流因利為利而不言利沿功為功而不言功德正勉之窒罅平圮锺美屏惡民不擾而惠以遷繼正者益勉之官毋奪其職庶乎井之利其永存詩載樓氏家集王德正能求記而不能刊詩以傳亦一欠事也】
天井
在天井巷舊記寶月山上有天井後廢嘉泰二年火因掘土得甃砌處有石版刻雲會同五年重修遂作亭其上【又真際院亦有天井大旱不竭】
記文【殿中林禦史采記雲臨安今為天府有坊以天井名舊矣土名亦謂天井巷竊意衖中有井從古而然望寶月山黑龍潭不遠最承天雨異于諸井故以天井名之按臨安志大井自相國而下有六十井自吳山而下三十有一初無天井之名獨于黑龍潭有雲寶月山一名天井山下有天井巷天晴則潭水碧色可愛遇有雨先一日變黑然此所謂黑龍潭也非天井也相傳皆謂極太守張公枃之力經年物色莫知天井所向遂附會其說于黑龍潭之下然此說非特張公枃為然太守周公淙嘗為序引則自乾道丁亥之為是志也已不知有是井矣嘗考其地自清河坊以西有衖直南實天井坊也有井深廣湮沒既久人皆能言之但民居匼匝無所尋訪而志中所載獨此見遺遂不複問往往一方食用多是湖水閑有穿成小井僅給一家思欲剖天井之藏以備萬家之汲不翅如渴嘉泰二年六月六日郁攸發于故張循王之第延燎巷中七百餘家太守丁公常任得此井于瓦礫之場視台谏公廨若引繩而近始見端倪即趣寄掘清泉迸溢凡數日乃得其極底深五十餘尺廣十餘尺井既複舊汲泉(目氐)之其清可鑒飲之甘美可以滌煩當三伏盛暑可畏此泉乃能續久斷之脈行者居者睹此浚發泠然四達如醴泉之出于地不知其有暑氣抑見天府之大所謂天井者亘古常存迄今複見人有得建炎銅錢于井中者度其湮沒必在建炎之後雖得之于天者其廢興亦必有時也然則昔人以此井而名此坊亦欲後人有所考爾顧乃不得與六井并載于志複意料黑龍潭之為此井豈不誤哉今丁公命創亭以覆其上太守李公澄繼之促令幕僚趙汝铎畢其役使一方萬家日汲于其下随取随足愈用愈不窮真再見之異無垠之利也昔帝堯之民鑿井而飲猶曰不知帝力何有于我今皇上駐跸于此仁恩德澤汪濊如漏泉民皆堯民也井不待鑿天者自還歌詠帝力抑當如何茲又聖朝盛事也敢不并書之是年八月十一日】
郭公井
在萬松嶺下
郭婆井
在鐵冶嶺北
郭兒井
在青平山
上四眼井
在壽域坊仁王院前
下四眼井
在長慶坊竹竿巷
白鳝井
在金地山步軍司衙兵寨
鳗井
在清沙灣
上井
在鐵冶嶺下
上八眼井
在寶月山下
下八眼井
在秘書省相對
六眼井
在後巿街
沈婆井
在萬松嶺上
甜瓜井
在六部前
舊雙門外大井
在四方館之北
南倉前大井
在舊南省倉前
沈公井
在太學後【紹定中因展拓學基今在學後門又巿西坊内北亦有沈公井】
祥符寺井
吳越王開凡九百九十眼後為軍器所(煙去火改?)塞今僅存數井
義井
在薦橋北【俗呼四眼井水宜染紫與他井異染工多取焉】
雙井
在道明橋東
長惠井
在豐樂橋西
棚心雙井
在定民坊
靈鳗井
在鳳凰山南塔寺【今額曰梵天寺】先是四明阿育王山有靈鳗井傳雲護塔神也後錢氏迎育王舍利歸國井中鳗不見錢氏乃于寺廊南鑿石為井而鳗常現僧錄贊甯有鳗井記刻塔石上今不存
烏龍井
在錢武肅王廟前
砂井
在六和塔寺之南上有鐵井欄
龜兒井
在西溪覆以石龜穴其背以汲
西溪方井
在西溪有亭扁曰方井米元章書
西四眼井
在淨慈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