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四

關燈
遠慮明斷主之以恻怛濟之以勤敏卒能變棄地為膏壤易榛蕪為多稼化饑馑為豐年銷驚畏而甘寝斯民安靜樂業耕則有獲養老慈幼仁及闾裡風氣清夷疾疠不作德大夫之賜固昭矣然功之所被及于旁郡而旁郡之人不知德蓋利愈博則名愈晦我道然也俗吏苟偷歲月莫肯以民事經意語民事則目為迂闊聞公之風采不少愧乎欲知時之治否當視循吏之用否孝宣光武号為中興故良二千石多在甘露閑而建武诏書重賞卓茂擢為太傅今考公之行事可以知宣和之治矣甘露建武誠不足多也然則尊榮顯寵其可辭乎無玷承公命直書其事俾後有考故于功利及物者特書之并政有過人之善者頌之陳公名禅祠有王号不知封爵所始宣和五年四月朔記石遭兵火不存今流傳民閑按東漢陳禅木傳不為餘杭令唐地裡志寶曆中令歸珧因漢令陳渾故迹置則塘之利始于陳渾明矣今以渾為禅當是傳寫之誤熙甯中縣令扈大亮作廟記亦不載其名】 五畝塍銘 【曰湯湯苕水發于天目兩湖灌輸歲堙為陸漲流時至雲日蕩沃旁合百源彙于由是勢溢以傾怒濤奔蹙高卑之際歲維闆築拓基五畝随潤北屬水溢乃流如概諸斛蓄洩得宜高下成熟自塍之壤歲亡半菽茂宰因民無廢不複慮始雲難勸趨則速既堅既厚旁郡蒙福咨爾後人嘉績思續南湖之陽鳳凰之麓石林峥嵘驚湍回曲勒此銘詩尚識陵谷】 重修塘記 【曰紹熙五年秋八月霖潦不止洪發天目諸山倏忽水高二丈許沖決塘岸百餘所漂沒室屋千五百餘家流屍散入旁邑多稼化為腐草新天子嗣位視民如傷遣使旁午适侍禦黃公黼弭節畿漕奉承德意掩骸赈饑悼湖塘之廢重為三州六邑之害銳意興複力請于上取棄地于馬監發陳粟于豐儲出錢币于漕庫關器用于殿司揆時庀徒悉募饑民羸者以畚壯者以築日役數千人所活甚衆填築敗岸幫廣舊堤列木以杆基編竹以篑土增高既隆于舊橫敞複袤于前環視上下兩湖數十裡閑如連岡之隐起堅壁之橫亘邑既籍定民可耕殖複以溪塘環繞一邑補治如初獨閑林塘附湖當溪水之沖随築随隳乃去其激水之平陸以實敗岸之罅隙沿舊堤幫築其址益厚(帛系)五十餘丈工以夫計二十萬四千二百二十有四錢以缗計二萬八千二百九十有二米以碩計六千六百一十有六經始以是年十月九日至慶元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迄事邑令周章董工役簿呂大勳主錢谷丞鄭昌時徐壽卿尉胡輔之佐其事漕屬李耆明葉時堅護之始終盡瘁焉】 南湖中港 沙溪港石門港金湖港鳝魚港西山港湖田港吉都港到進港(魚占)魚港萬家港沿塘港泥孔港曹家港李家港聞家坑岱子坑下清坑鐵步坑新港○老婆阙港 【父老雲或遇淫雨湖水泛濫遂由五畝塍側流入安樂不可盡塞欲盡免水患惟在開湖而已據水利碑雲非并下流郡縣之力不可浚治功力既廣前後為政者不敢遽議議亦不可行湖内舊有望牛堆數處又有湖港湖堰之類今隐然而存者堆一二而已曰港曰坑曰堰皆堙沒不可盡辨淳熙二年上司要見本縣南湖壅遏利害縣中中明以馬監障固收草其後上司令欽德鄉招德鄉開撩為港以洩南湖水勢尋亦不能行】 臨安縣 金鮮湖 在德義鄉俗傳有龍 于潛縣 觀湖 在縣南二十裡 富陽縣 陽陂湖 在縣北十裡二十六步周十六裡六十四步可溉田萬畝唐地裡志正觀十二年縣令郝其開南六十步有堤登封元年縣令李浚所築東自海西至于苋浦以捍水患正元七年縣令鄭早又增修之 湧泉湖 在縣西二十五裡闊二十餘丈長四百步泉水湧出可溉田數百頃 鹽官縣 竹浦湖 在縣東北六十裡周六裡 高湖 在縣東北一十七裡東西二十八裡南北一裡三步 谷湖 在縣東北四十六裡周四裡 建甯湖 在縣西北二十五裡東西一十裡南北六裡吳建興中開因名建興湖【舊志誤作建甯】 已上四湖今皆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