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志〔十九〕
山川十三
湖〔下〕
下湖
在錢塘門外其源出于上湖【即西湖】一自玉壺水口流出九曲沿城一帶至餘杭門外一自水磨頭石函橋東入策選鋒教場楊府雲洞北郭稅務側合為一流如環帶然有二鬥門潴洩之淳佑七年上湖水涸城内諸井多竭趙安撫(上與下心)命工自錢塘尉廨之北望湖亭下鑿渠引天目山水自餘杭河經蔡家渡河口達于溜水橋鬥門凡作數壩用車運水仰注上湖城内水口繇汨流通人賴其利
題詠【林和靖舣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詩雲平湖望不極雲樹遠依依及向扁舟泊還尋下濑歸青山連石埭春水入柴扉多謝提壺鳥留人到落晖○參寥子下湖晚歸屈曲莎堤引興長肯辭芒履踏秋霜歸來已奏孤城角撩亂梅花落女牆】
題詠【林和靖舣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詩雲平湖望不極雲樹遠依依及向扁舟泊還尋下濑歸青山連石埭春水入柴扉多謝提壺鳥留人到落晖○參寥子下湖晚歸屈曲莎堤引興長肯辭芒履踏秋霜歸來已奏孤城角撩亂梅花落女牆】
石湖
在錢塘縣定山南鄉
明聖湖
劉道真錢塘記雲湖在縣南二百步父老相傳湖中嘗有金牛見遂以明聖為名郦道元水經注此湖在縣南江側又仁和縣東十八裡亦有明聖湖
禦息湖
祥符志雲在仁和縣東北一十八裡周回三裡故老相傳秦始皇東遊暫憩于此因名
臨平湖
輿地廣記雲在仁和縣祥符志雲在縣東長樂鄉周回十裡湖中有白龍潭吳志赤烏二年寶鼎見因呼為鼎湖晉武帝鹹甯中彗星孛于角古者雲吳臨平湖自漢末壅塞至是複開父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吳郡言臨平湖邊得一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刻其上作皇帝字孫皓于是改元為天玺晉安帝元興二年臨平湖水赤或以為祥瑞【詳具臨平山】
題詠【權德輿臨平湖夜泛詩素彩皓通津孤舟入清曠已愛隔簾看還宜卷簾望隔簾卷簾當此時惆怅思君君不知○張祜臨平湖詩三月平湖草欲齊綠楊分映入長堤田家起處烏龍吠酒客醒時謝豹啼山檻正當蓮葉渚水塍新擘稻秧畦人閑謾說多岐路咫尺神仙洞卻迷】
泛洋湖
在仁和縣之北天宗門外
像光湖
在仁和縣之長樂鄉唐神龍元年湖有五色光明掘地得彌勒石像乃建寺以像光為額且名其湖
石橋湖
在仁和縣之臨平鎮西永和鄉
丁山湖
在仁和縣之永和鄉
石鼓湖
在仁和桐扣山下晉時石鼓出于岸故名
餘杭
南上湖
在溪南五裡塘高一丈四尺上下各廣二丈五尺周回三十二裡二十八步與下湖相接
南下湖
在溪南舊縣西二裡六十五步塘高一丈四尺上廣一丈五尺下廣二丈五尺周回三十四裡一百八十一步舊志雲按輿地志後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修堤防開湖灌溉縣境公私田一千餘頃所利七千餘戶歲久塘圮唐寶曆中縣令歸珧重修百姓祠之立石為記舊有歸府君廟是也唐地理志亦雲餘杭南五裡有上湖西二裡有下湖歸珧宰餘杭築甬道西北大路高廣徑直百餘裡行旅無山水之患國朝以來縣令主簿并以管幹塘岸入銜任滿無損者有賞故随時修築熙甯中因水沖激其岸漸低紹興中縣令李元弼率民築增三尺州又差捍江兵士及濠寨官助之塘漏則以稿為箔捍護得免者屢矣南湖之塞最為本邑利害父老傳雲慶曆以前歲調夫開湖其後不複修治遂緻堙塞又南湖東南嶽廟之側有石棂橋五畝塍二處皆陳王遺迹父老雲昔湖深水低則引兩湖之水由此入安樂鄉其塍上下各闊丈餘後湖堙塞欽德昭德兩鄉之民侵湖成田梅月連雨必苦大浸欲其快于流洩于是塍與橋毀弗修宣和中知縣江衣?失躬訪利害紹複前績民賴其賜縣丞成無玷嘗作水利記以紀其功又作五畝塍銘刻之鳳凰山石紹熙甲寅畿漕黃黼重修慶元丙辰正月訖事徐安國為之記
記銘水利記
【曰苕水發源天目經兩郡六邑以入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