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淳臨安志卷之十六

關燈
七月以吳郡置吳州】省吳州【大寶元年二月省吳州如先為郡】 後主置錢唐郡【正明元年割揚州吳郡置吳州割錢唐為郡屬焉】 隋文帝廢錢唐郡置杭州 炀帝改杭州為餘杭郡【大業三年】 唐高祖改餘杭郡複為杭州【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後】以于潛縣置潛州【武德七年】廢潛州【八年】 太宗江南道【杭屬焉】【正觀元年】 元宗分江南東道【杭屬焉】【開元二十一年】改為餘杭郡【天寶元年】 肅宗複為杭州【至德二載十二月複諸州名】 德宗賜号鎮海軍【建中二年】 五代梁吳越王國 皇朝太宗皇帝吳越王納土【太平興國三年】置順化軍【治臨安縣】【同年】廢順化軍【五年】改鎮海軍為甯海軍【淳化五年】分天下為十八路杭隸兩浙 神宗皇帝分浙東西兩路杭屬西路十月複合【熙甯七年】複分浙東西為兩路【九年】 高宗皇帝車駕駐跸杭州【詳見行在所錄】升杭州為臨安府【建炎三年七月】 世紀縣 秦始皇錢唐【隸會稽郡三十七年出遊至錢唐臨浙江】餘杭【隸會稽郡三十七年出遊将上會稽經此立為縣】富春【隸會稽郡】海鹽【隸會稽郡】 武帝于朁【隸丹陽郡】 平帝錢唐【更名泉亭】餘杭【更名進睦】海鹽【更名展武】富春【更名誅歲】 東漢光武省錢唐 順帝海鹽餘杭富春【隸吳郡(東漢郡國志)】 獻帝置臨水縣【建安十六年分餘杭縣置】 三國吳置新城縣廢新城縣【并桐廬】餘杭臨水于潛【隸吳興郡】 西晉武帝更名臨水縣為臨安【太康元年(宋書)】 東晉成帝複置新城縣【鹹和九年宋志】 武帝更名富春縣曰富陽【避簡文鄭太後諱】 陳武帝鹽官割隸海甯郡【永定二年置海甯郡】 隋文帝省新城縣【并入錢唐】以武康縣隸杭州 炀帝錢唐富陽餘杭于潛鹽官武康【隸餘杭郡】 唐高祖武康縣改隸湖州省鹽官縣并入錢塘省新城縣并入富陽置臨水縣【并武德七年】省臨水縣複置于潛縣【并八年】 太宗複置鹽官縣【正觀四年】 高宗複置新城縣【永淳元年】 中宗置紫溪縣【析于潛縣置】【垂拱二年】複置臨安縣【析于潛餘杭地以故臨水城置】【四年】改紫溪縣為武隆複為紫溪縣析紫溪置武隆縣【并萬歲通天元年】省武隆縣并入紫溪【聖曆三年】複置武隆縣【長安四年】改武隆為唐山縣【神龍元年】 代宗省武隆紫溪二縣【大曆二年】 穆宗複置唐山縣【長慶初】 五代梁改新城縣為新登【避梁太祖父諱】【開平元年】改臨安縣為安國【二年】改唐山縣為金昌【乾道志四年淳佑志三年】置錢江縣【錢氏析錢塘鹽官地置】【龍德二年】 後唐改金昌縣複為唐山【淳佑志同光初】 石晉改唐山縣曰橫山改橫山縣曰吳昌【并乾道志】 皇朝太宗皇帝改安國縣複為臨安【淳佑志】改錢江縣為仁和改新登縣複為新城【太平興國三年】改吳昌縣為昌化【四年】複置臨安縣【五年】置南新縣【淳化六年】置南新縣【淳化六年】 神宗皇帝廢南新縣為鎮【隸新城】【熙甯五年】 世紀考證 夏禹【郡國志寰宇記皇朝郡縣志皆雲杭因禹得名且謂山頂有石穴相傳禹維舟處又謂本禹杭俗訛禹為餘】 周襄王【或謂城餘杭在襄王時引越絕書為據今考本書記吳地雲餘杭城者襄王時神女所葬則是元有此城非始于襄王況吳地别有秦餘杭山襄王亦未必周天王今不錄】秦始皇【或謂前此一百十三年楚既滅越安得至是複有越地今考史記無強滅後諸族子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朝服于楚所以皇極經世亦謂楚滅越開地至浙江蓋楚所滅者浙江以西之越其處于浙江之東者至秦而後盡定耳】【東漢朱隽封錢唐侯注引錢唐記雲郡議曹華信作唐以捍海潮募人緻土石一斛與錢一千遂名曰錢唐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志同按秦置會稽郡為縣二十六錢唐居其一始皇東遊已至此豈待華信而後名唐字本不從土舊志引詩曰中唐有甓釋雲唐途也至唐時始加土後人遂因之】【史記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裡從狹中渡徐廣注曰蓋在餘杭也元和郡縣志引吳興記乃又謂始皇舍舟杭于此因以為名則不然蓋因留杭而名其地則禹也因地名而置為縣則秦也何必又為始皇舍舟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