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鎮江志卷六

關燈
皆歸練湖湖之底高運河丈餘昔年遇歲旱運河淺即開練湖鬥門放水入河古有石記言放湖水一寸則運河水長一尺近歲練湖淺澱上湖皆為四近民田所侵畜水不多堤岸鬥門多不修治若遇旱則練湖不足以濟運河夾岡之淺 金壇縣 思湖 在縣南六裡東北受荊溪水西南流十二裡入大溪 高湖 在金壇縣西北十裡周回百餘頃北受五中渎南流十二裡入大溪 寰宇記在縣北一十二裡灌田一十二頃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廬陵王記室參軍謝德威置隋日廢武德二年本州島島刺史劉元超重修複因以為名焉 長塘湖 在金壇南三十裡周回一百二裡又名洮湖【南徐州記字書洮音姚】即五湖之一【周處風土記以太湖射湖貴湖滆湖洮湖為五湖此即洮湖也其水連震澤入松江至海韋昭郦道元皆以此為五湖之一】舊有八十一浦口後所存惟二十有七皆淤塞不通【皆淤塞不通○(鈔本此下有京口耆舊傳一段)案四庫全書提要雲京口耆舊傳所載京口人物始于宋初迄于端平嘉熙間考端平嘉熙乃理宗年号則耆舊傳之成書當在理宗以後嘉定乃甯宗年号在理宗以前作嘉定志者斷不得見耆舊傳而引之此必鹹淳志之文也今移入附錄之内後凡引京口耆舊傳者仿此】 晉王恭兵敗走至長塘湖 王舒子允之追韓晃于長塘湖 宋泰始二年庾業至長塘湖即與義興太守劉延熙合于湖口夾岸築城制遣沈懷明等東讨以督護任農夫助之自延陵出長塘力戰大破業遂棄城走 唐張籍詩長塘湖一斛水中一斛魚 港 丹徒縣 澗壁港 在城東南三十裡 按澗壁又作谏壁以南史考當從谏【澗壁又作谏壁以南史考當從谏案戴氏守梧雲南史實作練此谏字疑練之訛傳寫者以意改據陶南村古刻叢鈔所載宋碑及沈約宋書史記吳王濞列傳正義皆作練壁谏字無所取義乃練字之訛以形聲相近也此作澗本馬令南唐書當由土俗語音借蘇東坡詩中已作谏壁則練之誤谏自宋始矣其說固核然宋志中澗壁谏壁屢見當是各據所引之書所謂今兩存之者正指全書而言南史谏壁疑是當時所見之本不與今所傳本同】以南唐書盧绛傳考當從澗今兩存之 丁卯港 在城南三裡即晉所立丁卯埭 輿地志晉元帝子車騎将軍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立埭丁卯制可因以為名許渾詩序言于朱方丁卯澗村舍手寫烏絲欄戲目之為丁卯集葢渾嘗居此 蕭塘港 在縣東北四十五裡 洪信港 在城西南二十五裡 炭渚港 在城西南四十裡 丹徒東西二港 并在城東南十八裡 上朱港下朱港 皆在城東南上港四十三裡下港四十五裡 黃港 在城東南四十裡 高義港 在城西南三十裡 樂亭港 在城西北十五裡 洩溝港 在城東南三十五裡 戴港 在城東南四十三裡 廟渎港 在城東南三十八裡 大港 在城東北四十八裡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塘 丹徒縣 新豐塘 在城東南三十五裡 元和郡縣圖志新豐湖晉大興四年晉陵内史張闿所立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闿創湖成灌溉之利本傳時所部四縣并以旱失田闿乃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每歲豐稔葛洪為其頌計用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功以擅興造免官後公卿并為之言曰張闿興陂溉田可謂益國而反被黜使臣下難複為善帝感悟乃下诏曰丹陽侯闿昔以勞役部人免官雖從吏議猶未掩其忠節之志也倉廪國之大寶宜得其才以闿為大司農 官塘 在城南八裡 下鼻塘下鼻港 皆在城西八裡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溪 丹徒縣 馬林溪 在城南三十裡唐皇甫冉有舟行至馬林溪遇雨詩 辰溪 自丹徒縣境經延陵鎮北流入于金壇境本名蜃溪【蜃音犯孝宗廟諱故俗呼為辰溪】 丹陽縣 白鶴溪 在縣東南三十五裡一名荊溪出于縣之古荊城故名溪流貫金壇縣北入毘陵郡境 金壇縣 大溪 在縣西二裡南徐州記大溪東南一百三十七裡入長塘湖 唐王溪 在縣西南三十裡受茅山水東南流入大溪其側有唐王村因名 澳 丹徒縣 歸水澳 在中閘之東 元符間漕臣曾孝蘊始置澳閘崇甯初因置提舉官一員【詳見漕渠】幹道以來規模浸廢守臣秘閣蔡洸欲複之未能待制史彌堅深惟昔人置澳潴水以補漕渠之洩故閘雖日啟渠不告虧失今不圖浚渠僅濟全功猶慊乃講尋遺規程工拓址倍廣增深啟閉以時又因其餘力于轉般倉後剙開護倉壕河東北與甘露港接仍鼎造石閘木閘二所于港口以便轉輸記曰春秋大複古譏變古複之為是變之為非斯已乎曰未也必也既複之又旁通而曲暢之使無遺利焉斯足為複古也已南徐地高卬漕渠貫城中為西津鬥門達于江以出納綱運昔之為渠謀者慮鬥門之開而水走下也則為積水歸水之澳以輔乎渠積水在東歸水在北皆有閘焉渠滿則閉耗則啟以有餘補不足是故渠常通流而無淺淤之患曆年久澳廢弗治渠亦告病餘至郡之初視渠湮塞且盡鬥門不開公私之舟望吾州跬步不進率由江陰五瀉而去暇日登北固亭覽觀山川形勢闾閻井闬綿絡江浒乃無培婁之限默計起北固而城之西至于還京門亦足以障蔽一面然役大費夥談何容易會有旨開浚漕渠父老誦言二澳不可不複則按行故迹積水為居民抵冒膠固盤錯未易遽得獨歸水堤防略存私念複一澳固足為渠利然澳之西南則轉般倉其東北則甘露港引而環之倉垣因以護倉受者在渠給者在壕以便夫綱運之出納引而接諸甘露别為鬥門以通于江亘三水為長壕則向者默計之城雖未能就然阻壕為固是亦城焉而已于是親履其地度工庸賦丈尺改修歸水故閘以通于渠且浚而廣之其護倉之壕則取其土以廣倉垣之北規為他敖益受灌輸其達于甘露港者則為上下二閘候潮登否以益納上流之舟且慮二閘之間不足以容多舟也視北固之址有陂澤則又通之為秋月之潭以藏舟焉其下閘之外則浚補八十丈客舟浮江乘便舣泊以避夫風濤之害役既就客有言曰歸水初意祇以灌渠今達之于江閘啟則淺無乃失其為輔者乎是名變古非複古也餘曰始為歸水之澳者其積特二百丈而餘之西引者亦二百丈其東引者百二十丈又益之以新潭合而計殆三歸水之積矣昔者南徐特一郡耳四方之舟至者有限則一鬥門足以通之今天子駐跸錢塘南徐實在所北門萃江淮荊廣蜀漢之漕輻辏于此過客來往日夜如織使古人複生殆不必守其故智也啟西津鬥門以出納夫舟渠水耗則下澳以益之者其常也乃若舟多而一鬥門不足以受則吾甘露之閘互啟更閉而分受之者其不常也黃旗紫葢運在東南萬楫千艘乘時順動吾子行見之矣是舉也延袤城壕流通漕饷固儲峙安民旅而輔渠之備且再倍之其為利不既多乎客顧謝曰民不可以慮始而成大功者不謀于衆乃今知變古者徒曰變之而不得夫古人未盡之意是可譏也而複古者豈膠柱鼓瑟之謂乎願刻之石以谕來者餘非複古者也而客之意有不得辭凡費缗錢四萬五千四十米石四千九百九十有奇皆出之郡所役禁卒其功力視借助于大軍者三之一水面之廣狹不等廣者十有五丈狹者不下十丈深丈有五尺雲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蕩 丹徒縣(缺) 丹陽縣(缺) 金壇縣 白龍蕩 在縣南六裡龍祠在焉【廟前有亭湖山極可愛米友仁避地留此久之榜其亭曰明秀字極遒勁留于祠西壁】 池 丹徒縣 放生池 在子城西南 舊稱秦潭歲旱不涸陸龜蒙詩松門穿戴寺荷徑繞秦潭亦曰綠水潭李仲殊詩百丈古潭深魚蝦不計金好來秋夜聽深處有龍吟唐幹元初為放生池自洋州至升州凡八十一處潤猶未有聖宋紹興癸亥诏天下各置放生池越四載庚寅潤始立焉守臣閣學鄭滋記謂潭通海眼理或有之其地右直運河曰千秋橋北峙月觀即萬歲樓前望則鶴林諸山拱立以朝而旁屬側出于東南者壽邱山也回環勝概與夫名物之稱是為聖天子千秋萬歲膺福介壽之符天造地設豈人力所能及哉臨流建亭榜曰南山得天保報上之義矣【得天保報上之義矣○(鈔本此下有放生池創于紹興一段)案自放生池以下二葉餘皆記嘉定十五年郡守趙善湘浚放生池之事夫嘉定志為盧憲所作憲之為鎮江教授在嘉定六年去任在嘉定九年其作嘉定志必在六年以後九年以前不應記十五年之事此必嘉定續志之文也(說詳卷十二有謝公妓堂遺迹條下)今移入附錄】 丹陽縣(缺) 金壇縣(缺) 井泉 丹徒縣 中泠泉 在江中 蘇轼遊金山詩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随濤波又送金山鄉僧歸蜀開堂詩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蔡肇石排山渡詩中泠之西古石排狂波悍浪不能摧又煙江疊障圖詩中泠之南古浮玉鐘鼓下震蛟龍川并用此泠字潤州類集江水至金山分為三(汀去丁改靈)又唐窦庠金山詩西江中(汀去丁改靈)波四截用此(汀去丁改靈)字歐陽修雲陸羽茶經論水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至張又新始雲劉伯蒭謂水之宜茶者有七等以揚子江南零水第一丹陽寺井第四又載羽為李秀卿論水次第有二十種以揚子江南零水第七丹陽寺井第十一皆與羽經相反疑羽不當二說以自異得非又新妄附益之邪又新煎茶水記代宗朝李秀卿刺湖州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因赴郡抵揚子驿将食李曰陸君善于茶葢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二妙千載一遇可曠之乎命軍士挈缾操舟深詣南零陸執器以俟之俄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馳下曰赍自南零舟蕩覆半懼其(甚少)挹岸水增之處士神鑒也其敢隐焉太平廣記贊皇李德裕居廊廟日有親知奉使京口李曰還日金山下中零水與取一壺來其人舉棹日醉而忘之泛舟止石城下方憶乃汲一瓶于江中歸京獻之李公飲後歎曰江表水味有異于頃歲矣此水頗似建業石城下水其人謝過不隐也并用此零字前志昔人取中泠泉用油紙覆瓶長竿深探度至井底則别用一竿撞破油紙使水入瓶滿然後引出近歲不複如此取水寺僧乃指水陸堂下井水為中泠非也 丹陽縣 葛洪煉丹井 在縣東 金壇縣(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