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遠縣鄉土志

關燈
伊犁府甯遠縣謹将卑縣編造鄉土志大略呈請鑒核。

     曆史 按甯遠縣地處極邊,設治未久,民異其俗,人不知書,所有本地大端故事及古先名人事實均屬無從考據。

     本境何代何年置 按甯遠縣系光緒十四年四月十五日經前撫憲劉奏請新設,隸伊犁府。

     未置本境以前 按甯遠縣舊名固爾劄城,即伊犁九城之一。

    夫伊犁者乃漢時之烏孫國也,唐虞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未入版圖,無從查考,甯遠當系古烏孫國屬地。

    迨至本朝平定伊犁,疊經數次,事載新疆全省識略,并戡定新疆記甚詳。

    此次自同治初年為俄人占據,至光緒八年收還後始置東西二廳,西廳即今之綏定縣,東廳駐在此間旋經改設縣治,曰甯遠。

     既置本境以後 按甯遠縣新設縣治令僅二十載,既未有更屬,似無須考求。

     政績錄 按甯遠縣從前未設有專官,統名之曰伊犁,歸将軍管轄。

    迨光緒初年收還,伊犁始分設同知缺一,有無政績三大端無從稽考。

    不數年改為縣治,比時當兵燹之後,地方元氣未複,百端待理,經長沙高令敬昌勵精圖治,悉中矩繩,凡夫築城垣,開屯墾,修橋梁,疏渠道,諸要政無不井井有條,民沾實惠,迄令猶稱頌弗衰。

    厥後繼該令而理者,知楊令名澍周,令儀汪、令步端,均能勤職愛民,政聲卓著。

     兵事錄 按甯遠縣設治二十年來,小民安居樂業不聞兵端,伊犁未收還以前,所有曆年兵事本未,或叛黨起于本境,或他境叛黨來犯本境,及以本境為戰場為險要者,考諸新疆全志及戡定新疆記中略述一二,餘無可稽。

     耆舊錄 按甯遠縣地當邊徼,境内皆回纏,境外皆蒙哈,不通言語,不谙詩書,所重皆纏俗,經典尊阿洪毛拉為活佛,從前有無名賢碩彥俱不可考,今亦無聞。

     人類 按甯遠縣居民分三種:曰漢,曰纏,曰回。

    漢民極少,纏回居多,惟纏民分兩起,一本地纏民,名塔蘭奇。

    一南路纏民,由南路各廳州縣遷入本境者,均分布各圩種地,或務工商為業,此外曰錫伯,曰察哈爾,曰索倫,曰額魯特,曰蒙古、哈薩克,人數繁衍,概歸伊犁将軍管轄。

     戶口 按甯遠縣所屬漢戶十之一,纏回戶十之九。

    從前又有俄國纏民進入本境者,經前署令汪步端禀準令其種地營生,地方官一律征糧作為留戶頂戶。

    今年奉文将此項戶民改歸甯籍,現已收得三分之二,共計漢纏回及新收俄纏戶口丁數若千分列于下: 漢民:三百七十五戶,男九百八十七丁,女六百六十三口。

     纏民:三千三百五十七戶,男九千六百一十八丁,女六千八百三十五口。

     回民:九百八十餘戶,男三千三百二十八丁,女一千四百五十八口。

     新收俄纏:一千一百餘戶,男三千一百餘丁,女二千二百餘口。

     氏族 按甯遠縣民族皆纏回,縱有漢民均非土著,系承平後由關内各處陸續遷入本境,落業者既無大族,無從編入。

     宗教 按甯遠縣從前隻有回教,非自外來,乃即本地之纏民回民也,并無有旗人入斯教者,惟法國教士梁萌德在此修蓋天主堂一所,入教者無分旗人漢人,現在民教亦甚相安,此外别無他教,共計天主教人八十餘名。

     實業 按甯遠縣向無文人學士,設治以來建蒙養學堂延教習,無非為地方培養人才起見,記邊隅之地風氣不開,父兄不知詩書,子弟任其偷懶,地方官不惜再三勸谕,以子弟讀書識字為第一要義,其如舌敝唇焦,何故士之一字言有難色,茲特将縣屬所務農工商各實業若幹分列于下: 農:四千四百餘家。

     工:三百餘家。

     商:三百餘家,除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