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志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百二十七匹二丈五尺八寸二分布六百一十匹六寸一分綿二萬四千二百七十三兩二錢四分小麥五百九十八石一鬥一升九合錢二千二貫五百二十三文軍衫布三百四匹二丈一尺秋稅糙米萬三千二百三十五石三鬥七升鹽錢五百四十二貫一百三十七文和買紬一千八百七十五匹絹四千六百八十八匹
酒稅
酒以紹興二年所收為額計九千六百七十五貫三百三十六文商稅熙甯十年收一千二百七十九貫五百八十四文今以紹興十三年所收為額計二千一百貫九百七十二文
城社
縣城周二裡三百五十步社在西南學在南
官廨
縣聽在城正北主簿聽在其東尉聽在西南省倉常平倉在縣門之内酒務稅務在聽東
鎮場
西武鎮在縣西二十裡廂口鎮在西北二十裡【縣今無西武隻有廂口鎮在縣内】坊場二處
驿道
臨黟驿在縣城内魚亭驿在縣東三十五裡道路東南各通休甯西通祁門北通太平界
山阜
牛泉山在縣北五十七裡高九百五十仞東接太平界輿地志雲牛泉峤自山下至頂九裡一頓凡有九頓并山為路狹處纔七八寸臨不測之深上嘗風木雖合抱而長不至丈南向乃有之雖盛夏亦須衣襦頂有水方廣丈許冬夏不增減名牛泉相傳舊無水牛以足跑土成池山上往往有古人累石為路處蓋昔往丹陽郡之道也
武亭山在西南十八裡接祁門界高二百仞周五十裡有水東流入縣界
魚亭山在縣南三十五裡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裡水東流入休甯界方輿記雲每歲西江魚船至祁門縣舍舟登陸上此山東水次淹流待船故曰魚亭【按黟縣舊有四亭八墅魚亭其一也方輿所說似以為停留之停未知果否】
複【扶又切】山在縣南三十六裡高二百六十仞周二十九裡方輿記雲山甚孤峻石壁四絕亦謂之五硠二礫兩邊皆石壇中央有溝纔五六尺許水甚懸迅扪蘿挽葛時有至者山翠激流為群峰之秀東南水流入休甯界【硠音痕礫音樂】
林曆山又名頂遊山在縣西南十裡高三百仞周三十裡漢末陳仆祖山所屯
戢兵山在縣北十五裡高百仞周十裡舊名石鼓山有石鼓石人石驢俗傳石鼓鳴即驢鳴長官不利後鑿其鼓破之遂不複鳴天寶六年改名戢兵三姑山一名吉陽山在東北十五裡高二百五十仞周三十裡其山三峰地輿志雲三姑山多石三年一遇野火自然燒盡故老相傳号三姑磨雲若非磨年百姓放火辄有雨中峰有瀑布新安記雲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
霭山在縣南十裡孤峰如削
水源
吉陽水出吉陽山東流至白茆渡入縣界屈曲九十裡經黎陽口合南當水東流三十五裡下黃墩村北流四十五裡出歙浦合揚之水通舟船溉田四十四頃
章水出縣北十八裡章山東南流二十七裡至縣界又東南流五裡合橫江水溉田十一頃
橫江水出武亭山東南流二十八裡合章水入魚亭口溉田八頃
魚亭水出魚亭山東流二十裡至魚亭口合吉陽橫江水東流入休甯界
牛泉水出牛泉山東南流八十裡至魚亭口合吉陽水溉田三頃
釣灘在縣南十八裡亦名浔陽台相傳李太白遊新安嘗釣于此作詩雲磨盡石嶺墨浔陽釣赤魚霭峰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古迹
石墨井在縣南十六裡方輿記雲墨嶺上出石墨土人采之以書采處成井今為水所淙其井轉深寰宇記雲墨嶺上有石特起十餘丈峰若劍峙有靈鼓潛發令長每以為候鳴則不利嶺旁窦出石墨可書又新安圖經雲歲貢柿心墨木黟之字縣職此之由【據寰宇記有石鼓則是前戢兵山矣又雲墨嶺山上有穴中有墨石軟膩土人取為墨色甚鮮明可以記文字按今石墨嶺墨極糜爛乃未聞采以書者用以染皁色深而香不假他物也】
樵貴谷方輿地志雲黟縣北緣嶺行得樵貴谷昔有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入穴廓然周三十裡土甚平沃中有十餘家雲是秦時離亂入此避地又按邑圖有潛氏村事已見第一卷
仆城裡在林曆山下以陳仆所屯為名俗說每社日仆則遣人掠酒肉村人苦之遂以社之明日為社至今猶然
獨母柴在縣南十五裡昔有寡婦死無以葬村人為覆以薪後人行經其處者皆以一枝草投之迄今不絕
祠廟
土地廟石将軍廟頂遊廟在縣西橫江廟霭山廟複山廟在縣南城隍廟戢嶽廟五郎廟在縣北石盂廟在西北祥符經所載今又有吉陽廟在縣東噎潭廟在東南
道觀
靈虛觀在西南一裡舊名洞靈觀崇甯四年九月敕改
僧寺
廣安寺在會昌鄉嘉祥裡舊名永甯寺梁大同元年建大中祥符元年敕改
遵孝寺在會昌鄉延福裡舊名石盂崇福院唐天複三年後改
延慶院在新政鄉魚亭裡舊名阜口院唐大中三年建大中祥符四年敕改
子路院在順仁鄉懷仁裡唐會昌三年建
霞山院在新政鄉明德裡唐大中三年建
精林院在會昌鄉曆陽裡唐幹甯五年建
石鼓院在順仁鄉順化裡唐會昌五年建
閑居尼寺在縣城内梁大同元年建
縣令
吳茹公
吳茹公者宋黟縣令泰始二年輔國将軍行會稽郡事孔凱與浔陽内史行江州事鄧琬等謀反琬先遣新安太守陽伯子及軍主任獻子襲茹公茹公固守力不敵棄城走伯子等屯據縣城茹公與台軍主丘敬文李靈賜蕭伯壽等攻圍彌時八月乃克斬伯子獻子二人首
何思澄
字符靜東海郯人梁天監中遷治書侍禦史時始重此選車前依尚書二丞給三驺執盛印青囊舊事糾官印绶在前故也久之遷秣陵令入兼東宮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薨出為黟縣令
庾仲容
字仲容颍川鄢陵人除尚書左丞坐推糾不直免仲容博學少有盛名頗任氣使酒好危言高論唯與王籍謝幾卿情好相得二人時亦不調遂相追誕縱謀飲不複持檢操久之複為咨議參軍出為黟縣令
薛稷
蒲州汾陰人唐文學館學士收之從孫少擢進士入官後坐法左遷稍轉黟令今有薛公祠廣德二年所立其文可辨者贽賦平而邑裡有革苦窳息而山谷知謹雲稷官至太子少保又有李子稱者汝陽王琎之孫袁藹者東郡陽夏人皆唐世為令者
汪澥
字仲容泾縣人汪氏系本黟歙而宣城相去為近不知其先于黟歙何别也幼從安定先生質易中疑義又從王荊公遊首傳其經說太學初成選為錄神宗書其名屏閑年四十餘始登第後知黟縣專用靜治教條可法常摘僞券及築長堤除水害至今為邑人所紀終大司成顯谟閣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