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嚴州續志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遂安縣
縣與淳為邑鄰,而版籍之弊亦如之,修明至再,公私尚俱困也。知縣事無問京選,其佐官舊有丞,而尉乃兼領簿事。宣和以後,丞為省員,而嘉定間,析置簿、尉各一員。稅官雖有員,屑至者鮮。其兵官,鳳林寨有巡檢。
學校
縣即宣聖廟為學。前志,在縣南二十步。紹熙癸醜,邑民徐嘉師弗戒于火,延毀廟學,因獻地鸠工,于縣西改建焉!學有田百八十畝,與他産俱列于石。前此,延師、廪士皆取給焉。三山林坰東陽陳大猷,皆嘗就聘主學,後乃虛席。
官廨
縣治在縣城内北。公廳之左為至善堂,依山為岩姿亭。縣衙舊頗宏麗,有堂曰制錦,閣曰戴星,亭曰清心、曰登雲、曰飽山、曰紡橋、曰貯清。紹定乙醜毀于火,不複建。
簿自創員後,即縣西廢驿為廨,尋毀于火,僦民屋居之。
尉舊兼簿,有廨在縣治南,今悉頹圮,唯古木與石刻尚存。尉亦僦居。
稅務,毀不複建。
淳祐平粜倉。淳祐甲辰,知縣傅兖以酒務廢基改建,郡博士桂錫孫為之記。
知縣題名
縣有壁記,刻知縣姓名。自宣和三年知縣徐鎮始,今例自寶慶以來序其次。
王深承直郎
朱澳文林郎
吳澄從事郎
趙時伸文林郎
莫俣儒林郎
張思兼承直郎
葉明道從事郎
樓大年從事郎
趙時柔儒林郎
傅兖儒林郎
趙汝邂文林郎
趙既夫從政郎
魏端介承直郎
徐商霖宣義郎
高德一奉議郎
趙必袗奉議郎
趙正卿宣教郎
門關
縣郭之為門者三:東曰熙春,西曰龍津,南曰鳳林。
坊市
縣市之為坊者六:曰招賢、曰浔陽、曰積慶、曰宣仁、曰育英、曰裡仁。縣之正南,辟縣學舊址為頒春、宣诏二亭,中直縣衙為新街。
山
霧山,在縣東南二裡許,孤峰峭立,為一邑望。紹興中,有避地者李季,精天文。謂二浙上,當牛女之分,今婺州與徽之婺源縣,皆以女宿得名,此邑介其中,宜曰鹜山,作霧,非也。
水
縣有溪曰武強,以山得名。今摭溪澗入于武強者書之。
雙溪。自歙山發源,東至三渡,與邑境諸小澗合,又東至于縣,又東入武強溪。
罟網溪。自衢境發源,與邑境諸小澗合流,至于東亭與雙溪諸水合,是為武強溪。
龍溪。自淳安縣境發源,至縣東五裡與雙溪諸水合,東入于武強溪。
橋梁
縣南跨溪為浮梁,舊有圯,不時治。邑士王總得捐田五十畝,命永濟庵僧掌其入,隨圮即修,往來者德之。東自界首至縣,其為橋者五:曰解林、曰東亭、曰餘村、曰烈橋、曰龍渡。
西自界首至縣,其為橋者四:曰豹石、曰豐祈、曰西鮑、曰嚴橋。其自新安橫出,有黃村橋。
寺觀
前志有寺無觀,今補其缺。
洞神宮:舊在縣西四十裡,額存宮廢。縣嶽祠東偏,舊有道院,紹興間,縣白郡,以宮額隸焉。因為祝聖之地。
洞明宮:舊在縣東,今在富汪村中。
毓真庵:在嶽廟東。道士詹師惠,即其祖故居建之。
白馬乳洞庵:在鳳林鄉。紹興間,官兵擒缪羅于此,其鄉人建屋居僧,兼奉孔釋,意以化暴戾雲。
鳌山白佛庵:寶祐間,知縣高德一建。
花果庵:在新安鄉。
永濟庵:邑士王總得捐田,居僧主浮梁修造。
祠廟
魁星祠:在縣南。淳祐辛亥,知縣魏端介建。
三聖廟:在縣南。據王象之《地輿紀勝》:紹興府三聖廟,即普州三景兄弟,以死國列祀典,神名思忠、思立、思誼。張魏公奏立廟和尚原。今行都旌忠觀亦有廟焉。此又其别廟雲。
祠山行祠:在縣西。
翊應侯廟:在三渡,神姓周。
英濟王廟三:一在歙岺;一在佛岺;一在柏山。神汪姓,歙之土神也,縣與歙鄰,故多奉之。
三井龍王廟二:一在靈岩,一在新安。
古迹
乳洞:在鳳林鄉,距縣八十裡。洞門容三丈許,仰視五、六十丈,青石如斲。中有泉,極旱不涸,溉田六百餘畝。
獅子洞:在鳳林鄉。洞門僅一丈許,中有白石蹲踞,狀類獅子。
雙龍洞:在龍津鄉。洞門餘五、六丈,仰視碧石如覆釜,中有兩石龍,附壁而起,洞泉極旱不涸,祈禱辄應。
百丈漈:在龍津鄉霞源山。臨崖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震岩谷。
墳墓
唐交州都督李壽墓,在鎮基山中。壽封遂安縣公。太平興國中,郡守田錫以壽名聞奏,真宗東封,诏褒贈前代忠臣,于是封壽為忠勇侯,賜廟英烈。今廟廢,為碑趺尚存。
碑碣
縣廳題名記。知縣錢建撰。
山亭記。知縣孫應時撰。
清晖閣記。郡人姜師仲撰。
重修宣聖廟碑陰記。琅山楊戶撰。
雲宅亭記。吏部外郎朱異撰。
縣學教導碑。朱異撰。
毓真庵詹中大墓志銘。張宣公撰,朱文公書。
縣與淳為邑鄰,而版籍之弊亦如之,修明至再,公私尚俱困也。知縣事無問京選,其佐官舊有丞,而尉乃兼領簿事。宣和以後,丞為省員,而嘉定間,析置簿、尉各一員。稅官雖有員,屑至者鮮。其兵官,鳳林寨有巡檢。
學校
縣即宣聖廟為學。前志,在縣南二十步。紹熙癸醜,邑民徐嘉師弗戒于火,延毀廟學,因獻地鸠工,于縣西改建焉!學有田百八十畝,與他産俱列于石。前此,延師、廪士皆取給焉。三山林坰東陽陳大猷,皆嘗就聘主學,後乃虛席。
官廨
縣治在縣城内北。公廳之左為至善堂,依山為岩姿亭。縣衙舊頗宏麗,有堂曰制錦,閣曰戴星,亭曰清心、曰登雲、曰飽山、曰紡橋、曰貯清。紹定乙醜毀于火,不複建。
簿自創員後,即縣西廢驿為廨,尋毀于火,僦民屋居之。
尉舊兼簿,有廨在縣治南,今悉頹圮,唯古木與石刻尚存。尉亦僦居。
稅務,毀不複建。
淳祐平粜倉。淳祐甲辰,知縣傅兖以酒務廢基改建,郡博士桂錫孫為之記。
知縣題名
縣有壁記,刻知縣姓名。自宣和三年知縣徐鎮始,今例自寶慶以來序其次。
王深承直郎
朱澳文林郎
吳澄從事郎
趙時伸文林郎
莫俣儒林郎
張思兼承直郎
葉明道從事郎
樓大年從事郎
趙時柔儒林郎
傅兖儒林郎
趙汝邂文林郎
趙既夫從政郎
魏端介承直郎
徐商霖宣義郎
高德一奉議郎
趙必袗奉議郎
趙正卿宣教郎
門關
縣郭之為門者三:東曰熙春,西曰龍津,南曰鳳林。
坊市
縣市之為坊者六:曰招賢、曰浔陽、曰積慶、曰宣仁、曰育英、曰裡仁。縣之正南,辟縣學舊址為頒春、宣诏二亭,中直縣衙為新街。
山
霧山,在縣東南二裡許,孤峰峭立,為一邑望。紹興中,有避地者李季,精天文。謂二浙上,當牛女之分,今婺州與徽之婺源縣,皆以女宿得名,此邑介其中,宜曰鹜山,作霧,非也。
水
縣有溪曰武強,以山得名。今摭溪澗入于武強者書之。
雙溪。自歙山發源,東至三渡,與邑境諸小澗合,又東至于縣,又東入武強溪。
罟網溪。自衢境發源,與邑境諸小澗合流,至于東亭與雙溪諸水合,是為武強溪。
龍溪。自淳安縣境發源,至縣東五裡與雙溪諸水合,東入于武強溪。
橋梁
縣南跨溪為浮梁,舊有圯,不時治。邑士王總得捐田五十畝,命永濟庵僧掌其入,隨圮即修,往來者德之。東自界首至縣,其為橋者五:曰解林、曰東亭、曰餘村、曰烈橋、曰龍渡。
西自界首至縣,其為橋者四:曰豹石、曰豐祈、曰西鮑、曰嚴橋。其自新安橫出,有黃村橋。
寺觀
前志有寺無觀,今補其缺。
洞神宮:舊在縣西四十裡,額存宮廢。縣嶽祠東偏,舊有道院,紹興間,縣白郡,以宮額隸焉。因為祝聖之地。
洞明宮:舊在縣東,今在富汪村中。
毓真庵:在嶽廟東。道士詹師惠,即其祖故居建之。
白馬乳洞庵:在鳳林鄉。紹興間,官兵擒缪羅于此,其鄉人建屋居僧,兼奉孔釋,意以化暴戾雲。
鳌山白佛庵:寶祐間,知縣高德一建。
花果庵:在新安鄉。
永濟庵:邑士王總得捐田,居僧主浮梁修造。
祠廟
魁星祠:在縣南。淳祐辛亥,知縣魏端介建。
三聖廟:在縣南。據王象之《地輿紀勝》:紹興府三聖廟,即普州三景兄弟,以死國列祀典,神名思忠、思立、思誼。張魏公奏立廟和尚原。今行都旌忠觀亦有廟焉。此又其别廟雲。
祠山行祠:在縣西。
翊應侯廟:在三渡,神姓周。
英濟王廟三:一在歙岺;一在佛岺;一在柏山。神汪姓,歙之土神也,縣與歙鄰,故多奉之。
三井龍王廟二:一在靈岩,一在新安。
古迹
乳洞:在鳳林鄉,距縣八十裡。洞門容三丈許,仰視五、六十丈,青石如斲。中有泉,極旱不涸,溉田六百餘畝。
獅子洞:在鳳林鄉。洞門僅一丈許,中有白石蹲踞,狀類獅子。
雙龍洞:在龍津鄉。洞門餘五、六丈,仰視碧石如覆釜,中有兩石龍,附壁而起,洞泉極旱不涸,祈禱辄應。
百丈漈:在龍津鄉霞源山。臨崖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震岩谷。
墳墓
唐交州都督李壽墓,在鎮基山中。壽封遂安縣公。太平興國中,郡守田錫以壽名聞奏,真宗東封,诏褒贈前代忠臣,于是封壽為忠勇侯,賜廟英烈。今廟廢,為碑趺尚存。
碑碣
縣廳題名記。知縣錢建撰。
山亭記。知縣孫應時撰。
清晖閣記。郡人姜師仲撰。
重修宣聖廟碑陰記。琅山楊戶撰。
雲宅亭記。吏部外郎朱異撰。
縣學教導碑。朱異撰。
毓真庵詹中大墓志銘。張宣公撰,朱文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