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嚴州續志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名、曰還淳、曰阜民、曰惠安、曰時雍、曰固業、曰熙春。
狀元坊二:一在縣學前。
以淳祐丁未,邑人黃蛻為大對第(一)〔二〕,知縣虞兟建。
一在邑東新橋。
以淳祐庚戌,邑人方逢辰為大對第一。
橋梁 縣市瀕溪,即稅務之南,跨溪為浮梁,舊名百丈橋。
淳祐丙午年,知縣虞兟改曰青溪橋。
縣市石橋四:東曰新橋、社橋,西曰白塔橋、西硎橋。
惠人橋:在龍山鄉。
跨合陽溪三十丈,累石為趾,架屋其上,後經水毀,未複。
馬岩橋:在安福鄉。
制如合陽橋,而其長過之。
蜀溪橋:在威平寨西北五裡。
寺觀 上善觀:在溪南二裡。
嘉定甲戌,道士唐師直請龍山鄉廢額建。
今龍山亦自有觀。
神景宮:即舊真應廟。
開禧乙醜,道士聞若諾,請縣西廢額名之。
建興寺:在永平鄉。
神景寺:在永平鄉。
乾道間,請縣東尼寺廢額建。
桐山院:在長樂鄉。
後唐長興三年建。
龍岩寺:在和義鄉。
紹興甲子,僧善慶請尼寺廢額建。
法華院:在永平鄉。
嘉定乙亥,僧道沖請在城兜率寺子院廢額名之。
祠廟 東嶽廟:在縣東南。
五靈王廟:在城隍廟左。
戈府君廟:在縣西五裡。
舊傳:神事吳越,提兵禦敵不利,敵斷其頭,并棄之。
神右手持劍,左手自提其頭,行至今祠所,仆焉。
既而風雨晦冥,雷電震耀,鄉人駭其神異,即地為廟祀之,水旱禱焉! 弘仁廣信王廟:在永平寨西。
賀太守祠堂:在永平鄉。
邑人以其始分葉鄉為郡,目為葉鄉土神。
吳賀齊。
王押衙廟:在安樂鄉。
舊傳:神事吳越,以勇力傳,禦盜有功。
押衙,藩鎮時官稱也。
忠烈侯廟:即都督廟。
前志遺其侯爵,嘉定丙子,縣尉何元壽訪得之,始以爵名。
靈祐廟:在長樂鄉。
神姓範氏名稔,宣和中,以陰功助辛興宗讨賊有功,興宗表聞于朝,诏賜今額。
邑人邵拱記。
忠助廟:在縣西。
神封忠濟侯,姓汪氏,即歙郡英濟王子,紹興己未賜今額。
廣惠行祠:在縣治南。
嘉定乙亥,知縣應與撰建。
英烈廟:在永平鄉。
神歙人,姓錢氏,長名嶨,季名觷,生有别業在永平。
宣、靖間,團民兵,衛鄉井,有方略,衆服其令。
建炎乙酉,烏珠大舉深入,駕幸海道。
敵制臨安,溯浙江而西,二侯與邑人方庚,率民兵三千人東赴,至桐廬縣西,視牛頭山迫險可得志,布置迎敵,大敗敵衆,敵遽北去。
後以功,各補承信郎。
紹定庚寅,江東部使者列其功,請立祠于岩,賜廟英烈。
紹定癸巳,歙民複請賜爵,乃封嶨為惠顯侯,觷為惠濟侯。
古迹 仙居祠:在龍山鄉漸山之麓。
洞有石龍,水從龍口流注盆池中,常滿不溢,人不知所從洩。
遇旱,迎水禱之随應。
太子城:在梓桐鄉普慈山之巅。
相傳晉太子避地,築城其上,今迹猶存。
碑碣 重修放生池記。
奉議郎羅頌撰,知縣陳煜書。
社壇記。
承議郎陳願撰。
縣廳題名記。
知縣俞彥與撰。
重修縣學記四:一系邑人朝奉大夫方聞撰,一系邑人方有開撰,一系從政郎鄭煜撰,一系邑人方逢辰撰。
進士登科題名記。
知縣呂南夫撰。
元祐黨籍碑。
縣尉司馬逨刊于縣學,與紹興承賢碑對立。
紹興禦書籍田手诏碑。
丞相魯懷立。
蠲減經總制錢記。
奉議郎應镛撰。
韓昌黎遺像碑。
知縣陳煜立并贊。
重修谯樓記。
寶章待制程公許撰。
狀元坊二:一在縣學前。
以淳祐丁未,邑人黃蛻為大對第(一)〔二〕,知縣虞兟建。
一在邑東新橋。
以淳祐庚戌,邑人方逢辰為大對第一。
橋梁 縣市瀕溪,即稅務之南,跨溪為浮梁,舊名百丈橋。
淳祐丙午年,知縣虞兟改曰青溪橋。
縣市石橋四:東曰新橋、社橋,西曰白塔橋、西硎橋。
惠人橋:在龍山鄉。
跨合陽溪三十丈,累石為趾,架屋其上,後經水毀,未複。
馬岩橋:在安福鄉。
制如合陽橋,而其長過之。
蜀溪橋:在威平寨西北五裡。
寺觀 上善觀:在溪南二裡。
嘉定甲戌,道士唐師直請龍山鄉廢額建。
今龍山亦自有觀。
神景宮:即舊真應廟。
開禧乙醜,道士聞若諾,請縣西廢額名之。
建興寺:在永平鄉。
神景寺:在永平鄉。
乾道間,請縣東尼寺廢額建。
桐山院:在長樂鄉。
後唐長興三年建。
龍岩寺:在和義鄉。
紹興甲子,僧善慶請尼寺廢額建。
法華院:在永平鄉。
嘉定乙亥,僧道沖請在城兜率寺子院廢額名之。
祠廟 東嶽廟:在縣東南。
五靈王廟:在城隍廟左。
戈府君廟:在縣西五裡。
舊傳:神事吳越,提兵禦敵不利,敵斷其頭,并棄之。
神右手持劍,左手自提其頭,行至今祠所,仆焉。
既而風雨晦冥,雷電震耀,鄉人駭其神異,即地為廟祀之,水旱禱焉! 弘仁廣信王廟:在永平寨西。
賀太守祠堂:在永平鄉。
邑人以其始分葉鄉為郡,目為葉鄉土神。
吳賀齊。
王押衙廟:在安樂鄉。
舊傳:神事吳越,以勇力傳,禦盜有功。
押衙,藩鎮時官稱也。
忠烈侯廟:即都督廟。
前志遺其侯爵,嘉定丙子,縣尉何元壽訪得之,始以爵名。
靈祐廟:在長樂鄉。
神姓範氏名稔,宣和中,以陰功助辛興宗讨賊有功,興宗表聞于朝,诏賜今額。
邑人邵拱記。
忠助廟:在縣西。
神封忠濟侯,姓汪氏,即歙郡英濟王子,紹興己未賜今額。
廣惠行祠:在縣治南。
嘉定乙亥,知縣應與撰建。
英烈廟:在永平鄉。
神歙人,姓錢氏,長名嶨,季名觷,生有别業在永平。
宣、靖間,團民兵,衛鄉井,有方略,衆服其令。
建炎乙酉,烏珠大舉深入,駕幸海道。
敵制臨安,溯浙江而西,二侯與邑人方庚,率民兵三千人東赴,至桐廬縣西,視牛頭山迫險可得志,布置迎敵,大敗敵衆,敵遽北去。
後以功,各補承信郎。
紹定庚寅,江東部使者列其功,請立祠于岩,賜廟英烈。
紹定癸巳,歙民複請賜爵,乃封嶨為惠顯侯,觷為惠濟侯。
古迹 仙居祠:在龍山鄉漸山之麓。
洞有石龍,水從龍口流注盆池中,常滿不溢,人不知所從洩。
遇旱,迎水禱之随應。
太子城:在梓桐鄉普慈山之巅。
相傳晉太子避地,築城其上,今迹猶存。
碑碣 重修放生池記。
奉議郎羅頌撰,知縣陳煜書。
社壇記。
承議郎陳願撰。
縣廳題名記。
知縣俞彥與撰。
重修縣學記四:一系邑人朝奉大夫方聞撰,一系邑人方有開撰,一系從政郎鄭煜撰,一系邑人方逢辰撰。
進士登科題名記。
知縣呂南夫撰。
元祐黨籍碑。
縣尉司馬逨刊于縣學,與紹興承賢碑對立。
紹興禦書籍田手诏碑。
丞相魯懷立。
蠲減經總制錢記。
奉議郎應镛撰。
韓昌黎遺像碑。
知縣陳煜立并贊。
重修谯樓記。
寶章待制程公許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