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
關燈
小
中
大
名宦先正列女
名宦
樹杞林堡,開辟未久,科甲未興,安得有出仕宦途、卓卓著名之人?但遇土匪作亂,小醜跳梁,則間有數人者無所為而為,以鄉紳作幹城之寄;非所任而任,以士民代将吏之權。
或倡率練丁,扞衛城池;或統帶義勇,征剿賊巢;或殉難捐軀,英靈不爽;或功成禍息,頂戴榮身。
忠心耿耿,大節昭昭,誠不可不登其名而紀其事,而以為後人之效,即以增斯土之光。
是或可以傳名宦。
陳資雲先生精通星數,奇士也。
原籍廣東省,來台,住石壁潭莊。
乾隆五十四年,土匪林爽文作亂,雲遂慨然有平賊之志。
但家貧無資,乃與同莊劉朝珍及六張犁莊林先坤同謀舉義,團練鄉民作為義勇。
當時劉、林皆巨富,所有行軍需費皆劉、林備出。
于是陳、劉、林率帶義勇出與賊戰。
無如寡不敵衆,炮火鋒刃之下,義民戰沒數百人,乃退而駐紮六張犁及員山仔各處要害,把守周密,方保内山一帶地方免遭賊害。
幸而固守未久,天兵渡台,一戰破賊,上下義民出而夾擊,賊遂北,克複竹塹城池。
上為國家,下衛地方,厥功偉矣!但陳、劉、林諸人,哀恤陣亡之士,殊抱我生衆死之憾;撫哀自問,其何以安慰英靈于九泉之下。
計惟遍尋戰沒之骸,拾聚堆積如山,牛車載回,為覓佳城。
果然天保佑之、人愛敬之,即有枋寮莊戴元久施出吉地一所,遂擇吉築墳,鑿穴如倉,将該忠骸聚葬于此。
此穴極佳,推冠全台。
而又為建廟宇,劉、林又施出田租,歲時祭祀。
而平台統帥福中堂題請褒封,禦書「褒忠」兩大字。
而陳、劉、林俱欽加五品頂戴榮身。
嗟嗟!我粵東義民之名,千載下猶令人齒頰流芳。
此義民廟之祀典,較之諸祀典為尤盛也,固宜。
北埔墾戶姜殿邦,字弼臣;大肚墾戶劉維翰,字宗卿。
皆郡庠生,平素二人同心。
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作亂,淡防廳秋丞被害,彰化遂陷,北路一帶地方無主,人皆驚擾。
塹城衆紳共舉張世英為廳丞,遂谕仰姜、劉二君各募義勇,立即統帶,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義勇,駐守城内,每日與賊接仗。
城被圍月餘,水道阻絕,至汲溝底污水飲之;而姜、劉各義勇同矢死守,衆跪天禱雨三日,不雨。
适大甲城内有百歲老節婦,誠可格天,婦一跪禱天,即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衆乃幸有再生之日,謂守此必能破賊。
果然,朝命丁曰健統兵渡台,姜、劉各義勇即随丁帥征剿逆賊,克複彰化,賊遂北;官軍乘勝長驅,勢如破竹,不數日,一律蕩平。
丁帥即行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
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阃府,賞戴藍翎;且并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于大甲城内。
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着,斯亦奇矣! 先正 先者,先之也;正者,正也。
正己可以正人也,先正己而人自無不正也。
樹杞林堡雖無理學名儒,亦間有秉正不阿、嚴氣正性之士以維持風化,不緻日趨而日下。
但斯人也、斯詣也,類皆舌耕為業,從學者衆。
故草昧之文教賴此人開,将來之人材由斯人造,人雖逝而德不逝,身雖沒而名不沒。
誠哉!正己可以正人也,先正己而人自無不正也。
爰乃為之傳先正。
鄧兆熊,字渭岩。
原籍廣東鎮平;來台,世居九芎林下山莊。
幼年家貧好學,笃信謹守,生平教讀殷勤,偶聚閑談,辄示訓曰:『盍歸窗下對古人講話,較為有益』。
所以樹杞林堡文人學士,皆出其門;村落中無不以老先生重之。
年至七十有八,始遊泮水。
生下九子:其長逢熙先入泮,補廪後選恩貢;其七赓熙亦入泮;其餘子孫半皆儒林中人,俱由庭訓。
今其家富有巨萬,男婦丁口将近百人;此誠積德之報也。
卒年八十有一。
易箦遺命不必延僧禮忏,因自挽一聯雲:『無功無德何勞拜佛;有子有孫自然登仙』。
古春晖,字旭初。
原籍廣東鎮平;來台,住樹杞林莊。
生平好學,誨人不倦,執法嚴正,裁成士子甚多。
年四十進泮。
生三子。
卒年五十有五。
彭修元,字鐵樓。
原籍廣東豐順;來台,世居北埔莊。
為人忠厚廉正,教授生徒,循循善誘,一堡士人多出其門。
磨穿鐵硯,坎坷名場,命也。
年五十有一,例授國學生。
生六子,俱庭訓;長曰裕謙,少年遊泮;其餘諸子:三教讀、二農圃,舌耕力食,信可樂也。
卒年五十有六。
彭士龍,字躍衢。
原籍廣東陸豐;來台,世居九芎林。
生平嚴正博學,多才多藝,年三
或倡率練丁,扞衛城池;或統帶義勇,征剿賊巢;或殉難捐軀,英靈不爽;或功成禍息,頂戴榮身。
忠心耿耿,大節昭昭,誠不可不登其名而紀其事,而以為後人之效,即以增斯土之光。
是或可以傳名宦。
陳資雲先生精通星數,奇士也。
原籍廣東省,來台,住石壁潭莊。
乾隆五十四年,土匪林爽文作亂,雲遂慨然有平賊之志。
但家貧無資,乃與同莊劉朝珍及六張犁莊林先坤同謀舉義,團練鄉民作為義勇。
當時劉、林皆巨富,所有行軍需費皆劉、林備出。
于是陳、劉、林率帶義勇出與賊戰。
無如寡不敵衆,炮火鋒刃之下,義民戰沒數百人,乃退而駐紮六張犁及員山仔各處要害,把守周密,方保内山一帶地方免遭賊害。
幸而固守未久,天兵渡台,一戰破賊,上下義民出而夾擊,賊遂北,克複竹塹城池。
上為國家,下衛地方,厥功偉矣!但陳、劉、林諸人,哀恤陣亡之士,殊抱我生衆死之憾;撫哀自問,其何以安慰英靈于九泉之下。
計惟遍尋戰沒之骸,拾聚堆積如山,牛車載回,為覓佳城。
果然天保佑之、人愛敬之,即有枋寮莊戴元久施出吉地一所,遂擇吉築墳,鑿穴如倉,将該忠骸聚葬于此。
此穴極佳,推冠全台。
而又為建廟宇,劉、林又施出田租,歲時祭祀。
而平台統帥福中堂題請褒封,禦書「褒忠」兩大字。
而陳、劉、林俱欽加五品頂戴榮身。
嗟嗟!我粵東義民之名,千載下猶令人齒頰流芳。
此義民廟之祀典,較之諸祀典為尤盛也,固宜。
北埔墾戶姜殿邦,字弼臣;大肚墾戶劉維翰,字宗卿。
皆郡庠生,平素二人同心。
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作亂,淡防廳秋丞被害,彰化遂陷,北路一帶地方無主,人皆驚擾。
塹城衆紳共舉張世英為廳丞,遂谕仰姜、劉二君各募義勇,立即統帶,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義勇,駐守城内,每日與賊接仗。
城被圍月餘,水道阻絕,至汲溝底污水飲之;而姜、劉各義勇同矢死守,衆跪天禱雨三日,不雨。
适大甲城内有百歲老節婦,誠可格天,婦一跪禱天,即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衆乃幸有再生之日,謂守此必能破賊。
果然,朝命丁曰健統兵渡台,姜、劉各義勇即随丁帥征剿逆賊,克複彰化,賊遂北;官軍乘勝長驅,勢如破竹,不數日,一律蕩平。
丁帥即行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
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阃府,賞戴藍翎;且并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于大甲城内。
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着,斯亦奇矣! 先正 先者,先之也;正者,正也。
正己可以正人也,先正己而人自無不正也。
樹杞林堡雖無理學名儒,亦間有秉正不阿、嚴氣正性之士以維持風化,不緻日趨而日下。
但斯人也、斯詣也,類皆舌耕為業,從學者衆。
故草昧之文教賴此人開,将來之人材由斯人造,人雖逝而德不逝,身雖沒而名不沒。
誠哉!正己可以正人也,先正己而人自無不正也。
爰乃為之傳先正。
鄧兆熊,字渭岩。
原籍廣東鎮平;來台,世居九芎林下山莊。
幼年家貧好學,笃信謹守,生平教讀殷勤,偶聚閑談,辄示訓曰:『盍歸窗下對古人講話,較為有益』。
所以樹杞林堡文人學士,皆出其門;村落中無不以老先生重之。
年至七十有八,始遊泮水。
生下九子:其長逢熙先入泮,補廪後選恩貢;其七赓熙亦入泮;其餘子孫半皆儒林中人,俱由庭訓。
今其家富有巨萬,男婦丁口将近百人;此誠積德之報也。
卒年八十有一。
易箦遺命不必延僧禮忏,因自挽一聯雲:『無功無德何勞拜佛;有子有孫自然登仙』。
古春晖,字旭初。
原籍廣東鎮平;來台,住樹杞林莊。
生平好學,誨人不倦,執法嚴正,裁成士子甚多。
年四十進泮。
生三子。
卒年五十有五。
彭修元,字鐵樓。
原籍廣東豐順;來台,世居北埔莊。
為人忠厚廉正,教授生徒,循循善誘,一堡士人多出其門。
磨穿鐵硯,坎坷名場,命也。
年五十有一,例授國學生。
生六子,俱庭訓;長曰裕謙,少年遊泮;其餘諸子:三教讀、二農圃,舌耕力食,信可樂也。
卒年五十有六。
彭士龍,字躍衢。
原籍廣東陸豐;來台,世居九芎林。
生平嚴正博學,多才多藝,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