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城 池

關燈
古稱城池,曰金湯矣。

    夫重關不能拒揭竿之夫,長江适足來投鞭之主,險果足恃乎?然《易》載城隍,《詩》言墉壑,增高浚深,守土者之責也。

    若夫市虎無驚,村犬不吠,殷裒以渠紀迹,王恭以橋垂名,則德政之所得及者亦附焉。

    志城池。

     汀州府城 唐大曆四年,刺史陳劍遷築。

    西北負山,東瀕河,南據山麓。

    大中初,刺史劉岐創敵樓一百七十九間。

    宋治平三年,守劉均拓而廣之,周五裡二百五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溪水,流東以繞之;辟門六:東曰濟川,西曰秋成,南曰頒條,北曰鄞江,東南曰通遠,東北曰興賢。

    紹興間,贛卒叛,守黃武增修。

    隆興元年,守吳南老又增修敵樓五百一十五間。

    明洪武四年,衛指揮同知王珪,塞頒條門,改濟川為麗春、秋成為通津、通遠為鎮南、鄞江為廣儲、興賢為朝天;周城包以磚石,城北卧龍山巅創總鋪一,窩鋪八十一,女牆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

    弘治己未,衛指揮張韬建廣儲門樓;庚申,又建麗春門樓。

    初,知府吳文度,以郡城内大半皆山,縣治民居環列城外,議自通津門西去數百丈,逶迤而南,東訖濟川一帶,立城圍之。

    以秩滿去。

    嘉靖間,知府楊世芳始因前議,築土為縣城,列七門,曰會川(後改挹清)、曰五通(後改環雁)、曰惠吉(今改正笏)、曰富有、曰常豐(後改寶珠)、曰西瑞、曰通金(今塞),周六百一十九丈九尺,堞二千一百八十有奇。

    隆慶間,知縣陳金,陶磚包砌,然垣甚卑薄,郡城鎮南、廣儲二門,橫贅在縣城中。

    崇祯四年,增修縣城,自挹清門至通津門,俱加崇闊,撤鎮南、廣儲二門,蓋合郡縣為一矣。

    八年,增修東西北三面。

    十年,築寶珠門月城,增擴惠吉門。

    國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王廷掄重浚舊濠。

     甯化縣 舊城周二百八十步,門四,東曰連岡、西曰通贛、南曰道愛、北曰朝宗。

    宋端平間,令趙時錧累石砌之,改連岡為迎春、道愛為端平、通贛為通聖、朝宗為朝天。

    寶祐二年,圮于水。

    開慶元年,令林公玉以磚砌北門,架木其上,使民得避水焉。

    明正統間,兩遭沙寇,垣墉刬平。

    正德五年,知縣周楹請築土城。

    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狀言甓磚已久,知縣何鑒以聞,得請郡丞唐淳與鑒共成之,城周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水門四、樓五、窩鋪六十。

    北負山,三面臨溪,常沖于洪水,其後築修不一。

    國朝順治七年重修。

     清流縣 宋時,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

    紹興間,縣令鄭思誠始興版築,歲久湮圮。

    明正德四年,知縣林湜運石築造,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餘丈,每丈築垛子三,為門五,南二、東西北各一。

    七年,廣寇竊發,署令戴旦,疏通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禦。

    又增設窩鋪十有二、敵樓一。

    萬曆間,知縣蔣育馨增築。

    崇祯間,知縣鄧應韬重修。

    後邑人光祿丞莢華先捐修馬道,龍川縣令伍儀捐鐵裹五門。

    國朝因之。

     歸化縣 設于明成化六年,無城池,公署民居夾于溪澗。

    正德九年,知縣楊缙創建,城周七百六十餘丈,高一丈三尺、厚七尺,為門四,東曰東樂、西曰西清、南曰南安、北曰北泰,南北水關二、敵樓三、窩鋪二十有四、垛眼一千六百有奇。

    嘉靖三十七年,增高五尺。

    三十九年,山寇攻圍數旬,知縣章宗實築四門月城,浚月池以捍之。

    萬曆間,知縣陳文輝、陳憲章相繼修葺。

    崇祯間,增高二尺,建東西敵樓。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王國脈重修。

     連城縣 宋紹興間,縣令邱欽若創築土城,周一裡一百四十步,外有濠池。

    乾道中,令楊立中作三門,東曰朝京、西曰騰骧、南曰龍川,歲久頹圮。

    端平間,寇亂,令米巨宏複築。

    淳祐間,令羅應奇重修,并作甕城,改朝宗為通京、騰骧為秋成,龍川為熏風,後複廢。

    明正德四年,流寇竊發,知縣蔣玑築土城七百餘丈,廣圍以栅,上覆以樓。

    九年,佥事胡琏勸富民購磚瓦,分城之。

    先是,邑人知府童玺為部郎,疏請築城,至是遂捐資為倡。

    十四年,佥事周期雍命縣丞黃鐘嶽壘石為址,甃磚為垣,高一丈七尺;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清泰。

    嘉靖間,建城樓六、窩鋪三十。

    崇祯間,知府唐世涵增高三尺。

    國朝因之。

     上杭縣 宋端平元年,令趙時钺創築,周一百六十步,覆以茅竹,轉車激水,注為濠池,尋毀。

    淳祐間,令趙希繩更築,縮其址而小之,複圮于水。

    寶祐二年,令潘景醜乃址以石,甃以磚,覆以瓦。

    元至正間,頹圮殆盡,攝尹鄭從吉拓舊址複築之,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為門七,各建樓其上,後複圮。

    明洪武十八年,邑人鐘子仁作亂,知縣鄧緻中修築甫畢而賊至,民賴以全,久複圮。

    景泰三年,知縣黃希禮複拓舊址更築。

    天順六年,溪南阙永華亂,乃調汀州衛右千戶所官軍捍禦其地。

    成化二年,巡按朱賢以城狹不足以居軍,檄知縣胡钺,斥而大之,凡八年工成,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廣二丈;南臨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東西北并甃以磚,高減于南三之一;濠廣二丈,深半之;為門七,東曰昭陽、西曰通驷、南曰通濟、北曰迎恩、上南曰興文、中南曰陽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敵樓其上;窩鋪三十有三。

    萬曆間,知縣李自華修葺。

    崇祯間,知縣盧躍龍增城垛五尺;東西北三門築郭護之。

    國朝康熙初,知縣甯維邦、蔣廷铨先後重修撫民館,城在上杭縣溪南三圖中坪。

    明嘉靖間,知府徐中行創築,周一百七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北門一。

    萬曆間,于溪南四圖河頭坪,築撫民公館,城周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八尺,開東西南三門,北為水門。

     武平縣 宋紹興間,使相張浚遣官創築。

    端平間,令趙汝重修,城周二百八十步,為門三,東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尋圮。

    元至正間,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築,留二門。

    明弘治間,邑人兵部主事王瓊,奏拓舊址更築,砌以磚,周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辟門四,東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坪、北曰北高,窩鋪十有六,又開水門于東西,以洩洪潦。

    崇祯戊辰,知縣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