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營志卷一建置河渠
關燈
小
中
大
建置第一沿革圩寨坊市疆域
天文裡甲
王家營之為鎮也,其在上世,蓋《禹貢》“徐州”之南裔,益南則與揚土中分淮渎。
其間廣削夷險之數,無能詳焉。
兩漢置縣,有厹猶、臨淮郡。
淮浦,下邳國。
并臨大淮,而土宇交錯,乃莫能定所屬。
秦之淮陰,背淮而縣,茲鎮非其竟。
晉廣陵郡跨淮而治,淮北有淮浦,無厹猶。
及東晉播越,兖、豫為戎,壽春、淮陰之間,列鎮相望。
然苻秦數窺邊,而卒未能有淮汭。
宋明帝初,薛安都以徐州降魏,魏遣鎮東将軍尉元以兵迎之,而張永、沈攸之之軍挫敗屢聞,宋退屯淮陰,由是失淮北地焉。
時則泰始之三年也。
自後東魏稱帝,曆北齊、後周以訖隋氏混一之始,俱隸北朝,疆索不改。
唐興,天下為一,武德四年,初分漣州置金城縣。
鹹豐《縣志》謂:今縣東北得其地,與安東分壤,安東今漣水縣。
今鎮蓋金城屬也。
後二年省入漣水。
宋高宗南渡,奉表割地以與金和,約以淮水中流為界,而鎮入于金。
紹興十一年。
金以金城隸漣水。
又三十四年,元滅金,金遺民來歸。
鹹淳九年,始置清河縣,治大清口,得今縣河北地。
鎮密近縣治,不及十裡。
元泰定中,河決,徙治淮陰故城。
舊縣居民戀土成聚,凡數百家,大河口鎮由是起。
後少陵替,卒骎骎散去,其存者獨今之小營雲。
而王家營之名猶未立。
洎明設兵衛于各行省,阨塞岩疆,碉壘棋布,戰功世襲者,居其地而不遷。
邑境為大河衛,受成于中軍都督府,為營者十數。
以方志證之,王營而外有訾家營、鮑家營、薛家營、駱家營,今鹽河以北又有蘇家營、陶家營,凡六所,疑尚不止此。
王家營之名蓋自此始也。
說參魯一同《邳州志》。
嘉靖、萬曆之世,黃流失叙,廷議分河,鎮濱河而處,乃數見于史,要為今鎮以西之地。
萬曆十九年夏,淮水暴漲,王家營初以河決告。
康熙《淮安府志》:是年,宿、沭以下平地水丈許。
自後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閱年百三,而告決者十有二。
詳“河渠”。
康熙六年之決,民居沒于水者數百家,鎮東遷,分東、西營,衰落過半。
本乾隆《縣志》,鹹豐《志》疑其誤,而改系九年。
然證以六年徐越《請分黃疏》謂:王家營現在沖決,每歲如此,今年尤甚雲雲,則仍以系之六年為是。
又乾隆《志》“祥祲”記王家營初決亦在六年。
二十七年秋,水大至,坊市崩于河,知縣管钜請于淮揚道,捐俸買山陽朱生地,東遷裡許,期月而民複聚。
裡人楊穆有碑記,見“古迹”。
按,楊碑有雲:五十年間已三遷矣!知前此遷鎮之事不自康熙六年始。
又查嗣瑮《王家營》詩:“五年三到三移渡,心折驚濤打岸聲。
莫笑客行無定向,主人身世亦浮萍。
”亦足以見其變遷之屢。
三十二年,複水。
鹹豐《志》作三十三年,今從乾隆府、縣《志》。
钜請于總河,伐近堤官柳九千而遷焉。
不三月,市廛盡複,是為王家營新鎮。
值海道未通,南船北馬,衆庶走集,财賂大贍,直至鹹豐蘭儀之決,斯地并以沖要顯當時。
而大河口自明季已離為上莊、中莊、下莊諸聚落。
乾隆《縣志》:大河口舊鎮原為縣治所,治遷後骎骎鳥散,僅存小莊數處,星綴河幹而已。
按:雍正三年,清河縣《示禁衙蠹違例殃民碑文》載:全邑額征流寓丁銀數目,大河口有上莊、中莊、下莊諸名稱。
近下莊者稱稠聚,曰北王家營。
據乾隆《縣志》載康熙乙亥《志》圖。
鹹豐初,賊毀其泰半。
亂既定,置重衛王家營,而分偏師戍其地焉。
則小營之地所自始也。
按乾隆《縣志》:鬥姥閣一名八角亭,在王營鎮。
今此亭尚在小營之北,可知王營封域之廣。
鎮初未有圩寨之防,穆宗同治元年,撚賊南犯自沭陽,漕運總督吳棠檄諸鄉鎮築圩自保,鎮民尤兢兢,東起草灣,西暨減水[壩]下遊之地,南及太平、洪福諸莊,北至于馬家大圩,輸财與力者相随屬。
及圩成而賊大至,然不得逞去之,得無擾。
是時河北築圩者以十數。
後數年,參将袁世功以部校左營兵複增築焉。
大抵南北因河堤之舊,不更築;東西則各掘塹為長垣以相綿接,凡周回六百丈有奇。
辟門五,各題以字,南曰“清淮管鑰”,省稱小南門,今圯。
其右曰“物阜民康”,北曰“恩光北至”,東曰“海岱屏藩”,今圯。
西曰“萬寶慶成”。
又為炮台六、圩四隅及南北門之東偏各一。
涵洞二。
東西門之南偏各一。
光緒二十一年,圩工敝,裡人杜學浔、孫乃煊、費瑤、徐垣更募民夫以修複之,規制如前築,而于“物阜民康”
其間廣削夷險之數,無能詳焉。
兩漢置縣,有厹猶、臨淮郡。
淮浦,下邳國。
并臨大淮,而土宇交錯,乃莫能定所屬。
秦之淮陰,背淮而縣,茲鎮非其竟。
晉廣陵郡跨淮而治,淮北有淮浦,無厹猶。
及東晉播越,兖、豫為戎,壽春、淮陰之間,列鎮相望。
然苻秦數窺邊,而卒未能有淮汭。
宋明帝初,薛安都以徐州降魏,魏遣鎮東将軍尉元以兵迎之,而張永、沈攸之之軍挫敗屢聞,宋退屯淮陰,由是失淮北地焉。
時則泰始之三年也。
自後東魏稱帝,曆北齊、後周以訖隋氏混一之始,俱隸北朝,疆索不改。
唐興,天下為一,武德四年,初分漣州置金城縣。
鹹豐《縣志》謂:今縣東北得其地,與安東分壤,安東今漣水縣。
今鎮蓋金城屬也。
後二年省入漣水。
宋高宗南渡,奉表割地以與金和,約以淮水中流為界,而鎮入于金。
紹興十一年。
金以金城隸漣水。
又三十四年,元滅金,金遺民來歸。
鹹淳九年,始置清河縣,治大清口,得今縣河北地。
鎮密近縣治,不及十裡。
元泰定中,河決,徙治淮陰故城。
舊縣居民戀土成聚,凡數百家,大河口鎮由是起。
後少陵替,卒骎骎散去,其存者獨今之小營雲。
而王家營之名猶未立。
洎明設兵衛于各行省,阨塞岩疆,碉壘棋布,戰功世襲者,居其地而不遷。
邑境為大河衛,受成于中軍都督府,為營者十數。
以方志證之,王營而外有訾家營、鮑家營、薛家營、駱家營,今鹽河以北又有蘇家營、陶家營,凡六所,疑尚不止此。
王家營之名蓋自此始也。
說參魯一同《邳州志》。
嘉靖、萬曆之世,黃流失叙,廷議分河,鎮濱河而處,乃數見于史,要為今鎮以西之地。
萬曆十九年夏,淮水暴漲,王家營初以河決告。
康熙《淮安府志》:是年,宿、沭以下平地水丈許。
自後訖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閱年百三,而告決者十有二。
詳“河渠”。
康熙六年之決,民居沒于水者數百家,鎮東遷,分東、西營,衰落過半。
本乾隆《縣志》,鹹豐《志》疑其誤,而改系九年。
然證以六年徐越《請分黃疏》謂:王家營現在沖決,每歲如此,今年尤甚雲雲,則仍以系之六年為是。
又乾隆《志》“祥祲”記王家營初決亦在六年。
二十七年秋,水大至,坊市崩于河,知縣管钜請于淮揚道,捐俸買山陽朱生地,東遷裡許,期月而民複聚。
裡人楊穆有碑記,見“古迹”。
按,楊碑有雲:五十年間已三遷矣!知前此遷鎮之事不自康熙六年始。
又查嗣瑮《王家營》詩:“五年三到三移渡,心折驚濤打岸聲。
莫笑客行無定向,主人身世亦浮萍。
”亦足以見其變遷之屢。
三十二年,複水。
鹹豐《志》作三十三年,今從乾隆府、縣《志》。
钜請于總河,伐近堤官柳九千而遷焉。
不三月,市廛盡複,是為王家營新鎮。
值海道未通,南船北馬,衆庶走集,财賂大贍,直至鹹豐蘭儀之決,斯地并以沖要顯當時。
而大河口自明季已離為上莊、中莊、下莊諸聚落。
乾隆《縣志》:大河口舊鎮原為縣治所,治遷後骎骎鳥散,僅存小莊數處,星綴河幹而已。
按:雍正三年,清河縣《示禁衙蠹違例殃民碑文》載:全邑額征流寓丁銀數目,大河口有上莊、中莊、下莊諸名稱。
近下莊者稱稠聚,曰北王家營。
據乾隆《縣志》載康熙乙亥《志》圖。
鹹豐初,賊毀其泰半。
亂既定,置重衛王家營,而分偏師戍其地焉。
則小營之地所自始也。
按乾隆《縣志》:鬥姥閣一名八角亭,在王營鎮。
今此亭尚在小營之北,可知王營封域之廣。
鎮初未有圩寨之防,穆宗同治元年,撚賊南犯自沭陽,漕運總督吳棠檄諸鄉鎮築圩自保,鎮民尤兢兢,東起草灣,西暨減水[壩]下遊之地,南及太平、洪福諸莊,北至于馬家大圩,輸财與力者相随屬。
及圩成而賊大至,然不得逞去之,得無擾。
是時河北築圩者以十數。
後數年,參将袁世功以部校左營兵複增築焉。
大抵南北因河堤之舊,不更築;東西則各掘塹為長垣以相綿接,凡周回六百丈有奇。
辟門五,各題以字,南曰“清淮管鑰”,省稱小南門,今圯。
其右曰“物阜民康”,北曰“恩光北至”,東曰“海岱屏藩”,今圯。
西曰“萬寶慶成”。
又為炮台六、圩四隅及南北門之東偏各一。
涵洞二。
東西門之南偏各一。
光緒二十一年,圩工敝,裡人杜學浔、孫乃煊、費瑤、徐垣更募民夫以修複之,規制如前築,而于“物阜民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