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

關燈
海角七号沒得最佳影片,與反海角現象的反反思昨天晚上一邊打麻将一邊看金馬獎,海角七号沒得最佳導演,我覺得挺合理,因為得獎的是很厲害的投名狀陳可辛,但海角七号沒有得最佳影片,我實在很為它抱屈,白癡都知道投名狀的鏡頭精準度、漂亮、飽滿度全都赢過海角七号,但年度最佳影片,不等于年度“拍得最好、失誤最少”的影片,投名狀超級棒,我也很愛,隻不過 海角七号是台灣今年的《時代集體記憶》, 十年後回想2008發生了什麼事,海角七号一定是重要的注記。

     電影跟任何創作物一樣,最可貴的地方,都不在于創作者很厲害、創作物很強,而是,這個創作物能否實際地與創作者之外的人類産生互動、發生關系、感染影響了什麼,這才是創作物存在的真正價值。

     否則,創作者就是死的,創作物也不過是漂亮的死性物件。

     從這個角度來看,并不是在說票房決定一切,投名狀的票房也很強啊,我所說的是,海角七号已經是一個“現象”,但投名狀“隻是一部好電影”。

     (這個“隻是”用得不好,但我想,除此之外很難精确表達。

    閃躲“隻是”這兩個字沒有意義,隻是鄉願) 所以我有時跟沒有看過海角七号的文化工作者聊天時,我會說: “你可以事後覺得海角七号不好看,可以看完後覺得沒有大家口中那麼棒,但,海角七号已經是一個文化現象,你應該去電影院感受一下它存在的理由。

    ” 我認真覺得,把年度最佳影片頒給海角七号,才有一種熱烈中的熱烈。

     (既然去年都可以一鼓作氣頒給色戒了……) 話說海角七号很妙,它在極短的時間内映證了我的《周傑倫理論》,慢慢來比較快收錄,林志穎與周傑倫 海角七号一上映,票房還很普通的時候,網絡上一片掌聲跟打氣,靠腰真的是看不到任何批評,所有人萬衆一心地向沒看過的人推薦,所以網絡上到處充滿自動自發推薦海角七号的網友,常常有人在比賽誰看過的海角最多次…… (靠,有人看17次是怎樣?看16次還看不懂嗎??) 但等到海角真的賣破億,酸酸魔人就開始出來了,理由還不過就是海角沒有好看到賣破億的資格、特效很假、畫面不夠精緻、受限語言隻有台灣人才看得懂其中趣味等等,現在去網絡的movie版,已經變成隻要有人貼海角七号的觀影感或票房紀錄,就有許多人開始噓,開始酸,開始罵,說惡心想吐…… 唉,其實海角七号的票房才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咧,而是網友用人海推薦出來的集體炒作,對,都是炒作,但本質根本就不同。

     如果覺得一切都是炒作便能成就海角七号, 那麼, 1.為什麼網友不會集體炒作其它的電影??? 2.同樣的炒作放在其它的電影,也會産生同樣的票房效果嗎? 不管票房好不好,海角七号的電影的本質根本沒有改變,票房太好,好到超過它的成本好幾倍,難道也是一種錯?? 其實啊,真正有趣的就是在這個關鍵啊—— 為什麼一部電影會得到它的拍攝質量好幾倍的票房,這就是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啊! 這就是一部電影之所以不再是電影本身,而是“現象”的精妙之處啊 今天海角七号出電影紀錄書,也有人說是炒作, 但問題是,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出版電影紀錄書啊 (比如,最近電影“愛的發聲練習”也有出書啊,賣得普通于是沒人噓???) 不能說,這件事大家都有在做,可今天你做的事很成功,就反而要因此被噓吧。

     或者該這麼阿Q地想——沒有人噓,也代表都沒有人注意吧。

     最後恭喜範逸臣的“國境之南”得到最佳電影主題曲啰! 54澳門賭輸,但葉問很好看,可我不想幫鑒定小說(什麼标題啊) 前天到香港,跟女孩家人一起玩, 逛街逛到腳快爆炸,隻買了兩件衣服, 比起上次跟女孩單獨到香港的大豐收不可同日而語啊。

     最大的收獲是去澳門威尼斯賭場玩三個小時, 哇讓我大開眼界啊,真的很新奇的體驗, 當作取材的話,此行可說是頗有感受哩。

     不過大部分的賭桌在幹嘛我都看不懂,比如百家樂我就不曉得怎麼玩,隻好去押最普通的骰子,賭大小、猜點數之類的白癡玩法,在這上頭輸了五百多港币,小輸啦我知道沒什麼,不過就是不爽。

     玩更愚蠢的吃角子老虎我就在行了,從四十幾塊港币讓我玩到赢三百多港币,雖然少了刺激感,不過赢了就爽了。

     話說我其實很想玩二十一點的,他媽的誰不會玩二十一點啊?! 可惜每跟莊家玩一次起碼就要賭三百塊港币的樣子,未免有點太大啊,不想讓女孩的家人覺得我是個賭徒,所以就算了。

     ……其實我賭的更大啊!我的人生就是一整個左手在跟右手賭啊哈哈! 在賭場,女孩的手氣很強喔,有一次玩猜骰子點數,她押九,結果真的開九,赢了七倍耶! 她也玩得很開心,我們還是一樣像兩個小孩子,用很興奮的心情在自嗨,不過為了怕運氣跑掉我們都不敢親親,所以就一直忍着,忍到确定輸定了的時候才大釋放地親親抱抱…… 問一下,我有澳門的讀者嗎?有嗎? 有的話下次借故辦一場簽書會到澳門去,晚上順便再去威尼斯人玩一下呵呵。

     今天下午女孩跟家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