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泉,迢迢瀑布蘸靈淵。
飛流直自銀河落,澎湃渾如玉練懸。
鎮日風雲迷大地,長年雷雨作晴天。
恍疑澗底神龍出,吸浪騰空遍大千。
過石門廣滌【華忏】 ■〈危兀〉■〈臬兀〉層岩兩榻懸,千峰倒抹夕陽煙。
寒山回首牽情極,萬點飛花欲雨天。
萬福感賦 飛花倦烏不勝春,百代香台境半塵。
寶樹陰中荒草滿,珠榕影裡密蔓新;難逢一覺山前客,未觐三生石畔人。
底日宗猷重缵起,名藍甯使九淵淪! 檗山夜坐仁烈【崇偉】 品字柴煨折腳铛,蓮池漏新月如霜。
冷冷窗紙風吹裂,暗逗梅花一線香。
丁已中秋真獅子吼丈室詠月紹遇【星景】 平分秋色滿長空,映徹河山大地同。
月影侵簾簾動月,風聲入榻榻生風。
一團連夜傍天上,千丈霎時落水中。
卻彼飄飄仙客手,梯雲取出廣寒宮。
谒萬福法祖隐元琦國師真象通顯【法機】 兩間間氣萃斯身,唐宋元明隻一人。
支那扶桑州萬裡,二邦供祀悉王臣。
黃檗重興志喜新經【志常】 幾年佛火寂寥中?莖草重拈氣象雄。
樓閣仍居初祖地,規模丕闡覺皇宮。
峰容六六連天碧,潭影三三映日紅。
難得菩提勤種植,名山千載紀殊功。
奉次張邑侯留題黃檗原韻明何【常澄】 瑞啟真如界,祥鐘缥缈峰。
松香承步辇,竹籁間嗚鐘。
窅壑增新韻,層崖豁麗容。
摳衣聆雅詠,未得學雲龍。
仙詩附 和溪十詠 宋 陳 抟 石意排來溪裡,雲心懶向禅堂。
閑人不知有我,亂施法雨悠涼。
其二 翠點袈衣欲冷,紅封蝶意将忙。
筇頭偶随詩興,草根獨染花旁。
其三 水色無知笑容,花魂不醉風光。
行行且随石磊,勿來問我行藏。
其四 老眉不凝塵色,少年何處狂揚?晚來落日返照,遲歸收拾文章。
其五 芳葉含凝秋色,野猿啼笑相忘。
衆香來吞空谷,懶僧莫探麻桑 其六 淡淡秋光未半,悠悠詩思還長。
屐前野香謾吐,竹外溪影微洋。
其七 筆蹇何嘗有韻?硯老不醉無荒。
天将催人放晚,客歸得意還狂。
其八 不種人間喜色,偏尋鶴迹閑雲。
水聲無腔自調,月痕有意來分。
其九 無礙峰頭自足,不忘林外相存。
花枝移來座上,石榻虛設無跟。
其十 鐘聲偏來催我,遊懷遙适無痕。
鳥啼山童不管,乾坤何處黃昏。
别句 茗罷詩成暫别師,杖頭月影上遲遲。
空山無迹吾來往,日異相逢在水湄。
紫雲洞寄隐和尚何九真 也曾觌面法王前,岩畔飛花二月天。
一吼可聾三日耳,亂山何處石能眠? ○附逸事 附逸事者,志奇也,備考也。
因其備而考之,焉乎奇?即有奇而志之,亦正無容奇也。
凡物之可久者,靈則後應;事之可大者,機必先兆,千秋不易之理也,而人多以為奇者,聞見寡耳。
然則風雷震撼,草木芽榮,獨非聞見之常乎?倘從來無有是事,一旦突起于寰間,甯不駭然共訝之以為奇哉?閱茲編者,當作如是觀。
古佛示瑞 共三尊,銅身鐵座,高有四尺,鑄造不知何年月,系鎮東衛莊真南所施。
後因诏各處郡邑搜銅鑄錢,時裡耆報之,柳邑令遂舁進藏于庫中,以候解送。
未及一年,庫中每放光,衆驚疑以為火發,近視之則無有焉。
邑令愕然曰:“此必古佛示瑞也。
”乃啟庫發出,舁還本寺,今崇于藏經閣之下。
靈湫顯異 黃檗在清遠裡,去縣治西南三十五裡,石壁峭立,飛泉如瀑布循崖懸空而下,潴為兩潭,遇早禱雨辄應。
宋元符二年,安撫程遇禱而應,為立龍堂。
宣和二年,攝邑陳麟再立祠。
淳熙元年,安撫史浩複增飾之,朝奉郎徐師仁為之記獎之,刻詩于石,上有汋亭。
鹹淳丙寅、倉使劉震孫改名“九淵第一”。
《夷堅志》雲;“黃檗在福清南三十八裡,山頂有龍潭,從石穴間成一穴,直下無底,潭口洞可五丈。
寺僧曰:‘此福德龍也,常行雨,歸多聞天樂,或于雲霧中隐隐見盤花對舞。
’泉州僧慶元聞而悅之,與徒數十人至潭,焚香默禱,且誦白傘真言,願睹其狀。
先取楮镪投水中,即有自下引之者,倏然而沒,固已駭之矣。
時方白晝,有黑雲如扇起,頃之蔽空,對面不相識。
徐徐睹一物起潭中,類蓮花,莖柄皆赤色。
繼而雙眼如日,耀采射人,突起其上。
諸僧驚怪,急奔下山,雷雨已随其後,移時乃止。
其龍汋亭及詩記,今不複見。
”(上載在縣志) 巨蟒神蹤 《晉安逸志》雲:“唐僖宗時,山有巨蟒為祟。
邑人劉孫禮妹三娘,姿色妖豔,蟒攝入洞中為妻。
孫禮不勝忿恚,誓必死之。
遂棄家遠遊,得遇異人,授以驅雷秘法,歸與蟒鬥。
是時其妹已生十一子,孫禮殺其八。
妹奔出再拜,為蟒請命,孫禮乃止。
後三子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
閩中往往立廟祀之。
”今吉祥峰下亦有九使神宮。
五音鳄石 狀似鳄魚,叩有五音。
後值倭變,物不複存焉。
九龍古樹 距寺數百武,植于甬道之右,即木橋下溪邊也。
唐廣明間,巢寇入山,鴻休師遇害于此。
事著前篇。
其樹約高八九丈,婉蜒屈曲,執若虬龍。
下垂九根于地,突兀蒼古,因号為九龍樹。
今廢。
鄭渚金聲 黃檗鄭渚田詳前。
嘉靖末,其田後陷為鹹鹵,盡落民間。
後鄉民辄修辄壞。
夜間壞處往往有金鼓震擊之聲,疑是本山伽藍所司。
嵩岩香乳 沸座有嵩頭陀岩,出乳香于石罅闾,以手指捏之,香經日不散。
祥雲現瑞 萬曆戊申歲九日,慶雲現于黃檗佛座峰。
林大啟詩有“疑成五彩諸天麗”之句。
甲寅秋夜,複現于山之西,爛熳如錦,觀者不知何祥。
數日後,聞請藏經命下矣。
林伯春作《祥雲歌》志喜。
歌日:“雲何祥兮,缦西方兮。
瑞征龍藏,寵錫将兮。
山寺荒涼,喜生光兮。
佛日輝煌,永劫長兮。
”又曰:“彩雲爛兮橫檗山,絢日光兮影塵寰。
明君賢相之所關,太史瞻之動聖顔,魏公勳業滿人間。
” 戊子季夏望日,師與客會拱橋,忽然天際流輝,仰而觀之,五彩文明。
謂客曰:“此卿雲也。
斯日嘉會,天有瑞氣之兆,異時必有祯祥之應。
”因作歌志之曰:“陰陽調和兮瑞物生,師資契會兮學業成。
中外一如兮禅林振,主賓唱和兮大道行。
慶雲爛熳兮瑞氣之所鐘,佛日長懸兮吾皇之德明。
” 春畦法雨 崇祯庚午季春廿七日,農民方以旱魃為虐,田龜水涸,焦逼無奈。
适密雲和尚飛錫南來,到黎灣,黑雲忽起,大雨随至,田得耕抻,遠近共慶,鹹傳為法雨雲。
卓冠詩有“妙雲欲覆涅槃海,法雨先滋熱惱田”之句。
彩泥示現 壬午仲夏,塑大佛将畢,欲上細泥,遍尋鳥有。
一日,驟雨狂發,奔流異常。
午後雨止,師溯流覽勝,至藏角小澗處,祥光映日。
細觀五彩之泥,瑩潤可愛,碾如粉末,令佛師取之,上三尊訖,其泥隐矣。
大衆漢奇。
師曰:“佛之福緣,不可思議,何奇之有?”囑侍者記之,以曉将來。
白光貫頂 壬午臘旦,大佛功成。
佛師萬象先自入閩中,以此功德大獲如意,遂受菩薩圓滿大戒。
朝昏竭誠,如法修忏。
至第八早,入眦盧閣中,忽見大殿頂上白毫光圓如蓋,逾時乃散。
自慶弗勝,入室白師。
師曰:“此是誠心所緻,感應道交,白業已成,戒法圓滿,吾為汝喜,益見佛不汝欺也。
” 隐祖靈迹 隐元祖師,順治甲午十一年,日本國主請行化彼處。
番舶啟行,風浪大作,祖書“免參”二字貼船首,此浪遂平。
時有巨鱗數萬,護舟出洋而散。
舟夜抵其國,海外漁人,鹹見岸上紅光亘天,以為失火,各操船來援,及将近,光隐矣,始知祖之瑞光發現也。
遠州信官嘗奉祖手書觀音佛号,偶遇回祿,舍宅俱盡,獨祖筆迹如故,特來禮觐。
祖示以偈,有“真名火不燒”之句。
雍正初年,日本大疫流行,獲祖真迹懸于中堂則無恙。
國主繪像于宮中供祀。
黃檗山寺志
飛流直自銀河落,澎湃渾如玉練懸。
鎮日風雲迷大地,長年雷雨作晴天。
恍疑澗底神龍出,吸浪騰空遍大千。
過石門廣滌【華忏】 ■〈危兀〉■〈臬兀〉層岩兩榻懸,千峰倒抹夕陽煙。
寒山回首牽情極,萬點飛花欲雨天。
萬福感賦 飛花倦烏不勝春,百代香台境半塵。
寶樹陰中荒草滿,珠榕影裡密蔓新;難逢一覺山前客,未觐三生石畔人。
底日宗猷重缵起,名藍甯使九淵淪! 檗山夜坐仁烈【崇偉】 品字柴煨折腳铛,蓮池漏新月如霜。
冷冷窗紙風吹裂,暗逗梅花一線香。
丁已中秋真獅子吼丈室詠月紹遇【星景】 平分秋色滿長空,映徹河山大地同。
月影侵簾簾動月,風聲入榻榻生風。
一團連夜傍天上,千丈霎時落水中。
卻彼飄飄仙客手,梯雲取出廣寒宮。
谒萬福法祖隐元琦國師真象通顯【法機】 兩間間氣萃斯身,唐宋元明隻一人。
支那扶桑州萬裡,二邦供祀悉王臣。
黃檗重興志喜新經【志常】 幾年佛火寂寥中?莖草重拈氣象雄。
樓閣仍居初祖地,規模丕闡覺皇宮。
峰容六六連天碧,潭影三三映日紅。
難得菩提勤種植,名山千載紀殊功。
奉次張邑侯留題黃檗原韻明何【常澄】 瑞啟真如界,祥鐘缥缈峰。
松香承步辇,竹籁間嗚鐘。
窅壑增新韻,層崖豁麗容。
摳衣聆雅詠,未得學雲龍。
仙詩附 和溪十詠 宋 陳 抟 石意排來溪裡,雲心懶向禅堂。
閑人不知有我,亂施法雨悠涼。
其二 翠點袈衣欲冷,紅封蝶意将忙。
筇頭偶随詩興,草根獨染花旁。
其三 水色無知笑容,花魂不醉風光。
行行且随石磊,勿來問我行藏。
其四 老眉不凝塵色,少年何處狂揚?晚來落日返照,遲歸收拾文章。
其五 芳葉含凝秋色,野猿啼笑相忘。
衆香來吞空谷,懶僧莫探麻桑 其六 淡淡秋光未半,悠悠詩思還長。
屐前野香謾吐,竹外溪影微洋。
其七 筆蹇何嘗有韻?硯老不醉無荒。
天将催人放晚,客歸得意還狂。
其八 不種人間喜色,偏尋鶴迹閑雲。
水聲無腔自調,月痕有意來分。
其九 無礙峰頭自足,不忘林外相存。
花枝移來座上,石榻虛設無跟。
其十 鐘聲偏來催我,遊懷遙适無痕。
鳥啼山童不管,乾坤何處黃昏。
别句 茗罷詩成暫别師,杖頭月影上遲遲。
空山無迹吾來往,日異相逢在水湄。
紫雲洞寄隐和尚何九真 也曾觌面法王前,岩畔飛花二月天。
一吼可聾三日耳,亂山何處石能眠? ○附逸事 附逸事者,志奇也,備考也。
因其備而考之,焉乎奇?即有奇而志之,亦正無容奇也。
凡物之可久者,靈則後應;事之可大者,機必先兆,千秋不易之理也,而人多以為奇者,聞見寡耳。
然則風雷震撼,草木芽榮,獨非聞見之常乎?倘從來無有是事,一旦突起于寰間,甯不駭然共訝之以為奇哉?閱茲編者,當作如是觀。
古佛示瑞 共三尊,銅身鐵座,高有四尺,鑄造不知何年月,系鎮東衛莊真南所施。
後因诏各處郡邑搜銅鑄錢,時裡耆報之,柳邑令遂舁進藏于庫中,以候解送。
未及一年,庫中每放光,衆驚疑以為火發,近視之則無有焉。
邑令愕然曰:“此必古佛示瑞也。
”乃啟庫發出,舁還本寺,今崇于藏經閣之下。
靈湫顯異 黃檗在清遠裡,去縣治西南三十五裡,石壁峭立,飛泉如瀑布循崖懸空而下,潴為兩潭,遇早禱雨辄應。
宋元符二年,安撫程遇禱而應,為立龍堂。
宣和二年,攝邑陳麟再立祠。
淳熙元年,安撫史浩複增飾之,朝奉郎徐師仁為之記獎之,刻詩于石,上有汋亭。
鹹淳丙寅、倉使劉震孫改名“九淵第一”。
《夷堅志》雲;“黃檗在福清南三十八裡,山頂有龍潭,從石穴間成一穴,直下無底,潭口洞可五丈。
寺僧曰:‘此福德龍也,常行雨,歸多聞天樂,或于雲霧中隐隐見盤花對舞。
’泉州僧慶元聞而悅之,與徒數十人至潭,焚香默禱,且誦白傘真言,願睹其狀。
先取楮镪投水中,即有自下引之者,倏然而沒,固已駭之矣。
時方白晝,有黑雲如扇起,頃之蔽空,對面不相識。
徐徐睹一物起潭中,類蓮花,莖柄皆赤色。
繼而雙眼如日,耀采射人,突起其上。
諸僧驚怪,急奔下山,雷雨已随其後,移時乃止。
其龍汋亭及詩記,今不複見。
”(上載在縣志) 巨蟒神蹤 《晉安逸志》雲:“唐僖宗時,山有巨蟒為祟。
邑人劉孫禮妹三娘,姿色妖豔,蟒攝入洞中為妻。
孫禮不勝忿恚,誓必死之。
遂棄家遠遊,得遇異人,授以驅雷秘法,歸與蟒鬥。
是時其妹已生十一子,孫禮殺其八。
妹奔出再拜,為蟒請命,孫禮乃止。
後三子為神,曰九使,十使,十一使。
閩中往往立廟祀之。
”今吉祥峰下亦有九使神宮。
五音鳄石 狀似鳄魚,叩有五音。
後值倭變,物不複存焉。
九龍古樹 距寺數百武,植于甬道之右,即木橋下溪邊也。
唐廣明間,巢寇入山,鴻休師遇害于此。
事著前篇。
其樹約高八九丈,婉蜒屈曲,執若虬龍。
下垂九根于地,突兀蒼古,因号為九龍樹。
今廢。
鄭渚金聲 黃檗鄭渚田詳前。
嘉靖末,其田後陷為鹹鹵,盡落民間。
後鄉民辄修辄壞。
夜間壞處往往有金鼓震擊之聲,疑是本山伽藍所司。
嵩岩香乳 沸座有嵩頭陀岩,出乳香于石罅闾,以手指捏之,香經日不散。
祥雲現瑞 萬曆戊申歲九日,慶雲現于黃檗佛座峰。
林大啟詩有“疑成五彩諸天麗”之句。
甲寅秋夜,複現于山之西,爛熳如錦,觀者不知何祥。
數日後,聞請藏經命下矣。
林伯春作《祥雲歌》志喜。
歌日:“雲何祥兮,缦西方兮。
瑞征龍藏,寵錫将兮。
山寺荒涼,喜生光兮。
佛日輝煌,永劫長兮。
”又曰:“彩雲爛兮橫檗山,絢日光兮影塵寰。
明君賢相之所關,太史瞻之動聖顔,魏公勳業滿人間。
” 戊子季夏望日,師與客會拱橋,忽然天際流輝,仰而觀之,五彩文明。
謂客曰:“此卿雲也。
斯日嘉會,天有瑞氣之兆,異時必有祯祥之應。
”因作歌志之曰:“陰陽調和兮瑞物生,師資契會兮學業成。
中外一如兮禅林振,主賓唱和兮大道行。
慶雲爛熳兮瑞氣之所鐘,佛日長懸兮吾皇之德明。
” 春畦法雨 崇祯庚午季春廿七日,農民方以旱魃為虐,田龜水涸,焦逼無奈。
适密雲和尚飛錫南來,到黎灣,黑雲忽起,大雨随至,田得耕抻,遠近共慶,鹹傳為法雨雲。
卓冠詩有“妙雲欲覆涅槃海,法雨先滋熱惱田”之句。
彩泥示現 壬午仲夏,塑大佛将畢,欲上細泥,遍尋鳥有。
一日,驟雨狂發,奔流異常。
午後雨止,師溯流覽勝,至藏角小澗處,祥光映日。
細觀五彩之泥,瑩潤可愛,碾如粉末,令佛師取之,上三尊訖,其泥隐矣。
大衆漢奇。
師曰:“佛之福緣,不可思議,何奇之有?”囑侍者記之,以曉将來。
白光貫頂 壬午臘旦,大佛功成。
佛師萬象先自入閩中,以此功德大獲如意,遂受菩薩圓滿大戒。
朝昏竭誠,如法修忏。
至第八早,入眦盧閣中,忽見大殿頂上白毫光圓如蓋,逾時乃散。
自慶弗勝,入室白師。
師曰:“此是誠心所緻,感應道交,白業已成,戒法圓滿,吾為汝喜,益見佛不汝欺也。
” 隐祖靈迹 隐元祖師,順治甲午十一年,日本國主請行化彼處。
番舶啟行,風浪大作,祖書“免參”二字貼船首,此浪遂平。
時有巨鱗數萬,護舟出洋而散。
舟夜抵其國,海外漁人,鹹見岸上紅光亘天,以為失火,各操船來援,及将近,光隐矣,始知祖之瑞光發現也。
遠州信官嘗奉祖手書觀音佛号,偶遇回祿,舍宅俱盡,獨祖筆迹如故,特來禮觐。
祖示以偈,有“真名火不燒”之句。
雍正初年,日本大疫流行,獲祖真迹懸于中堂則無恙。
國主繪像于宮中供祀。
黃檗山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