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考

關燈
生。

    木堇榮。

    大暑三候。

    溫風至。

    蟋蟀居壁。

    鷹乃學習。

    立秋三候。

    腐草化為螢。

    土潤溽暑。

    涼風至。

    處暑三候。

    白露降。

    寒蟬鳴。

    鷹祭鳥。

    白露三候。

    天地始肅。

    暴風至。

     【即月令盲風至。

    】 鳴雁來。

    秋分。

    三候。

    元鳥歸。

    群鳥養羞。

    雷始收聲。

    寒露三候。

    蟄蟲附戶。

     【即月令蟄蟲壞戶。

    】 殺氣浸盛。

    陽氣日衰。

    霜降三候。

    水始涸。

    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

    立冬三候。

    菊有黃華。

    豺祭獸。

    水始冰小雪三候。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虹藏不見。

    大雪三候。

    冰益壯。

    地始坼。

    鹖旦不鳴。

    自北魏後所行時令。

    皆因之。

    唐初所用傅仁均之戊寅術。

    李淳風之麟德術。

    并以雞始乳為立春初候。

    東風解凍為次候。

    與時訓月令皆不符。

    故唐大衍術。

    議其不合經義。

    且其中如始雨水。

    蟄蟲鹹動。

    蟄蟲啟戶。

    木堇榮。

    暴風至。

    殺氣浸盛。

    陽氣日衰。

    冰益壯。

    地始坼。

    芸始生十候。

    皆唐宋以後所不用者。

    今所用之草木萌動。

    鳴鸠拂其羽。

    大雨時行。

    禾乃登。

    草木黃落。

    蟄蟲鹹俯。

    天氣上騰。

    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征鳥厲疾。

    水澤腹堅。

    十候。

    又皆北魏志隋志所不用者。

    夫北魏書所載各候。

    既取之月令。

    即宜每月取用六候。

    乃于正月取五候二月取九候。

    三月取五候。

    四月取五候。

    五月取八候。

    六月取五候。

    七月取五候。

    八月取九候。

    九月取四候。

    十月取四候。

    十一月取九候。

    十二月取四候。

    既以參差。

    且其分配節氣。

    亦不能适均。

    如以電始見蟄蟲鹹動。

    蟄蟲啟戶。

    為清明之三候。

    而月令則在仲春之月。

    以萍始生。

    戴勝降于桑。

    為立夏之初候。

    次候。

    而月令則在季春之月。

    以靡草死為芒種初候。

    而月令則在孟夏之月。

    以蟬始鳴。

    半夏生。

    木堇榮。

    為小暑之三候。

    而月令則在仲夏之月。

    以腐草為螢。

    土潤溽暑。

    為立秋之初候。

    次候。

    而月令則在季夏之月。

    以天地始肅。

    為白露初候。

    而月令則在孟秋之月。

    以蟄蟲附戶。

    殺氣浸盛。

    陽氣日衰。

    為寒露之三候。

    以水始涸。

    為霜降初候。

    而月令則皆在仲秋之月。

    以菊有黃華。

    豺祭獸。

    為立冬之初候。

    次候。

    而月令則在季秋之月。

    以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為小寒之三候。

    而月令則在仲冬之月。

    匪特此也。

    蟄蟲鹹動。

    啟戶始出。

    詞本相連。

    而分為兩候。

    既于義無當。

    且既收蟄蟲啟戶矣。

    何以獨遺蟄蟲墐戶。

    既收戴勝降于桑矣。

    何以獨遺鳴鸠拂其羽。

    至于季秋之殺氣浸盛。

    陽氣日衰。

    亦如季春之生氣方盛。

    陽氣發洩。

    祗屬泛論之辭。

    何以獨列為兩候。

    此皆義有未協者也。

    若夫唐書志所載之七十二候。

     【宋史志同。

    】 則系開元時一行所定之大衍術。

    自冬。

    至初候。

    蚯蚓結起。

    至大雪末候。

    荔挺出止。

    不用魏隋相承之節候而取之周書時訓。

    故大衍術以為改從古義。

    然其中亦有未能盡免後人之議者。

    如孟冬之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與孟春之天氣下降。

    地氣上騰。

    木相對言之。

     【季春之生氣方盛。

    陽氣發洩。

    季秋之殺氣浸盛。

    陽氣日衰。

    皆同此例。

    又孟秋之天地始肅。

    亦相類】 今乃獨收天氣上騰。

    地氣下降。

    為一候。

    至閉塞而成冬句。

    乃申足上騰下降之義。

    詞本相連。

    又别為一候。

    義将安在他若既收孟春之蟄蟲始振。

    仲秋之蟄蟲壞戶。

    季秋之蟄蟲鹹俯。

    而獨遺仲春之蟄蟲鹹動。

    既收季夏之溫風至。

    孟秋之涼風至。

    而獨遺仲秋之盲風至。

    既收孟秋之禾乃登。

    而獨遺孟夏之登麥。

    仲夏之登黍。

    既收孟冬之水始冰地始凍。

    而獨遺仲冬之冰益壯。

    地始坼。

    既收仲夏之半夏生。

    而獨遺木堇榮。

    既收仲冬之荔挺出。

    而獨遺芸始生。

    皆有所未安。

    惟其次第。

    一以周書時訓為準。

    故後世皆相承不改。

    金史志。

    與唐史略同。

    惟改小滿末候。

    小暑至為麥秋至。

     【月令麥秋至。

    在四月。

    小暑至。

    在五月。

    小滿為四月之中氣。

    故易之。

    】 元史志。

    複改立春末候。

    魚上冰為魚陟負冰。

    小暑末候。

    鷹乃學習。

    為鷹始摯。

    皆參取夏。

    小正句。

    又改雨水次候。

    鴻雁來為候雁北。

    則參取呂氏春秋。

    及通卦驗。

    淮南時則訓句。

    至今并遵用之。

    我皇上道契撫辰。

    理彰格物。

    以鹿麋皆解角于夏。

     親加考證。

    改定仲冬為麈角解。

    征信萬祀。

     禦制七十二候詩。

    包含元氣。

    統括群言。

    如鷹鸠必無互化之理。

    豺獺甯知報本之誠。

    驗虹藏于小雪。

    氣已消遲。

    考雉雊于小寒。

    時猶太早。

    蜃蛤成于大水。

    原非親見之言。

    蝼蝈鳴在夏初。

    自異能飛之類。

    每即物以正訛必因題而紀實。

    皆由皇上本明天察地之識。

    具對時育物之懷。

    随事敷言悉赅至道。

    洵昭定論于禮經。

    而舉鴻功于時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