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陵祭酒回京日隻告 奉先殿三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奉 仁憲皇太後詣 興京谒 永陵自薩爾浒地方由琉璃河 駐跸 福陵東谒 福陵次谒 昭陵翼日緻祭 福陵 昭陵 親臨勲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祭酒 賜守 陵官兵宴 回銮入山海關還京師六十年 聖祖仁皇帝命 世宗憲皇帝率 皇子 皇孫詣 盛京 世宗憲皇帝祭 福陵 皇子祭 昭陵 皇孫祭 永陵祭酒行禮如儀乾隆八年議定谒 陵之禮 皇帝躬祭 永陵殿宇雖覺稍狹惟奠帛爵宜照康熙三十七年之例 停止拜褥亦照例鋪設 殿外其降 神之初應請 皇上躬親上香以展誠孝以達馨聞再按舊例祭 昭陵因帛案前隙地狹窄原有跪獻帛畢擇隙地行三拜 之例似與典禮未協恭按各 陵隆恩殿大祀禮儀原與 太廟禮同會典開載 躬飨 太廟均系獻帛官跪獻帛三叩獻爵官立獻畢各退是太廟帛爵并未載有親獻禮儀此次 躬谒 祖陵請遵照 太廟親祭典禮并請載入儀注於祭祀前期進 呈是年八月 車駕躬谒 盛京 祖陵先期一日 親詣 奉先殿隻告啓 駕日陳騎駕鹵簿 駕至 興京 盛京文武官鹹朝服至前塗跪迎朝鮮國王遣使臣表請 起居 躬谒 永陵 命照各 陵之例一體供茶 皇帝素服至正紅門左垣側降輿禮部堂官二人恭導皇帝由 啓運門 陵寝左門入至 寶城明樓前祭台北正中行三跪九叩禮不贊興詣東旁 立複行三祭酒禮每爵一叩 四祖前凡十二爵興仍詣東旁立舉哀王大臣以下各官 鹹按翼於 陵寝門外兩旁排立 皇上行禮時随行三跪九叩禮祭酒時随行禮舉哀皆 東西面跪禮部堂官導引 皇上出乘輿還行宮次日行大飨禮如儀禮成賞守 陵官兵丁等有差是日 永陵内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各遣官緻祭附近 之覺羅等祖茔皆遣官往奠 駕至 盛京恭谒 福陵儀與谒 永陵禮同次日行大飨禮成即往谒 昭陵儀與谒 福陵同并奉 旨朕系初次谒 陵行禮着開方城門欽此是日 駐跸行宮次日行大飨禮如儀其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園寝各遣官緻祭是年奉 皇太後谒 陵正紅門外降輿帏幙遮過複乘輿由西邊門進至隆恩門外堦下降輿掌關防等之妻女官二人導引進隆恩門至 寶城明樓前祭台北正中行六肅三叩禮興行三祭酒禮每爵一叩興西向舉哀女官恭導還降輿處 躬谒 祖陵禮成擇日 親臨功臣之墓奉 旨朕親奠克勤郡王等園寝據禮部援引 皇祖聖祖親奠功臣墳墓之例随駕之皇子王等皆随行禮此次随駕之皇子王貝勒等應随行禮具奏朕已降旨依議竊思從前随駕之皇子王等皆系 皇祖子孫是以均随行禮此次随行之王貝勒内有朕之叔輩或朕之兄弟輩非從前随駕之皇子王等可比每祭酒時亦随行禮似屬未便朕親臨祭酒功臣即為寵榮之至克勤王園寝王貝勒等仍随往功臣揚古利等墳墓不必随往此後朕之子孫若随來朕降旨遵行再蒙古王額驸王大臣墳墓皆不必随往着令禮部記載欽此是日 親臨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之墓各祭酒三爵又親王貝勒以及大臣等墓以次遣官往奠翼日禮部奏請遣官望祭 長白山 北鎮醫巫闾山及 遼太祖陵禮成 回銮 皇太後還宮衆皆退次日 皇帝親詣 奉先殿隻告如前儀十九年 駕詣 盛京恭谒 祖陵先至吉林 親望祭 長白山畢詣 興京谒 永陵次日行大飨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緻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茔 駕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皆於次日行大飨禮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緻祭 福陵 昭陵之 夀康太妃 宸妃 懿靖太貴妃 康惠淑妃并公主園寝禮儀皆與八年同 皇太後恭谒 三陵行禮并如八年儀又遣官緻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 利費英東額亦都墓 親祭 北鎮醫巫闾山遣官祭 遼太祖陵禮成 回銮四十三年 駕詣 盛京恭谒 祖陵先期降 旨以居 孝聖憲皇後喪尚在二十七月之内途次不行圍至盛京不陞殿不筵宴朝鮮國毋庸遣使朝賀紮薩克蒙古王公等亦毋庸朝觐欽此七月啓 銮由内地出山海關而行先 親祭 北海神 北鎮醫巫闾山 駕至 興京谒 永陵儀如八年十九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緻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茔 駕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儀如八年十九年禮成 閲視 陵原加添樁木移徙附近墳茔數處給以葬費賞守陵官員兵丁緻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貴妃諸園寝禮儀皆與八年十九年同遣官緻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賢王祠 遼太祖墓并遣官緻祭 長白山遼河渾河松花江諸神朝鮮遣使請 安仍照上兩屆例加 賞赉焉禮成還京四十八年 駕詣 盛京恭谒 祖陵八月由避暑山莊啓 銮經蒙古科爾沁土默特諸部循柳條邊以東入九關 台 駕至 興京谒 永陵儀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遣官緻祭附葬之武功郡王恪恭貝勒墓暨 附近之覺羅等祖茔 駕至 盛京先谒 福陵次谒 昭陵儀如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禮成賞守 陵官員兵丁緻祭 夀康太妃 懿靖太貴妃諸園寝禮儀皆與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同并緻祭克勤郡王功臣揚古利費英東額亦都墓如舊例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