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規制
歲祭典禮
大小祭儀注
三陵小祭大飨祭告諸禮
谒
陵典禮儀注
守
陵官制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臣】等謹案帝王之禮奉園陵崇原廟所以尊祖敬宗廣孝思也
本朝
啓運
天柱
隆業
三陵神臯吉壤奠我丕基我
皇上孝思維則缵
緒迪
光四谒
丹邱志?儀肅戊戌秋八月谒
陵禮成後敬視
寝原增拓禁步體制益嚴誠惟
聖人之德無加於孝是以肇禋有成情無弗至禮無弗
備也【臣】恭述
三陵規制
歲祭之文谒
陵之禮以逮定官司置衛士諸制博稽會典謹志山陵第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一
山陵
三陵規制
永陵
啓運山在
興京城西北十裡
肇祖原皇帝
原皇後
興祖直皇帝
直皇後之陵共一山稱
興京
陵
景祖翼皇帝
翼皇後
顯祖宣皇帝
宣皇後之陵共一山稱
東京
陵在奉天府城東二百五十裡順治五年十一月南郊始追上
列祖尊号八年封
興京
陵山為
啓運山
東京
陵山為
積慶山均從祀
方澤十三年於
陵山周圍立界址界内禁止樵采十五年奉移
東京
陵改祔
興京罷積慶山祀典十六年尊稱為
永陵十八年立遷祔
永陵廟碑
啓運山周圍共十裡
寶城高一丈三尺七寸南北長二十九丈東西寛二十二丈七尺周圍長八十六大一尺六寸建
啓運殿殿制三楹門四窗八【康熙十六年重修改用黃瓦】
殿内
大暖閣四座上設黃緞罩内設
寶牀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禦
小暖閣四座錦罩恭奉
四祖神位
神牌八尊上設黃緞罩閣前設龍鳳
寶座八五供案四朝燈八龍球三乾隆四十四年於龍球
上增蓋黃布雨旱單各三
啓運殿坐台高二尺九寸四周長三十一丈九尺礓?三路中盤龍為飾左右配殿各三楹門各四西配殿前焚帛磚樓一座
啓運門三楹門六東為果房西為膳房房各三楹
功德碑亭四座門二亭前門為祝版房齊班房共五楹西
為茶膳房滌器房共五楹
正門三楹前有朱欄門六缭牆三面均高七尺八寸東西長二十一丈六尺南北長二十二丈三尺周圍共長六十六丈二尺東西紅門二座果樓三楹省牲亭五楹前有門一座缭牆南面高六尺五寸東西北均高五尺四周共長三十三丈門外原設栅木一千四百四十八架乾隆四十三年
命展添栅木三百四十四架共栅木一千七百九十二架東邊為祭物井西邊為氷窖其西山嘴有石堤木橋一
明堂前下馬木牌二座原設紅樁三十二今增設紅樁三十六白樁六十四青樁三十六俱於乾隆四十三年奉
旨重添東西界牌四前後左右堆房四周圍界址統計
二千二百八十八丈
陵前
寶頂上有瑞榆一株輪囷盤郁圓覆城隅乾隆四十三年
有
禦書神樹賦勒石西配殿【謹案 禦制神樹賦恭載 天章門】
永陵形勢萬峰環拱衆水朝宗龍盤虎踞誠萬世帝業之基
福陵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立極仁孝睿武弘文定業
高皇帝福陵在奉天府城東北二十裡順治八年封山曰
天柱從祀
方澤康熙二年改建
兩陵地宮修理完竣以奉安隻
告讀文緻祭一如大享禮焚帛獻酒奉安禮成祭酒三
爵
天柱山周二十五裡
孝慈高皇後祔焉
寶城高一丈七尺一寸周五十九丈五尺
寶頂一座高二丈頂長十二丈四周長三十三丈月牙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四周長二十三丈四尺七寸正中琉璃照壁一座
方城高一丈五尺七寸四周長一百一十三丈八尺四寸垜口高五尺上有角樓四座每座二層上層格扇各四下層門二彩油為飾方城上北面明樓一座門二内碑一座書
太祖高皇帝之陵明樓之下為洞門二門外石五供一案供座高四尺長一丈八尺六寸寛五尺上設香爐蠟台花缾俱雕石為之前為石柱門二
隆恩殿三楹門四窗八
殿内
大暖閣一座上設黃緞罩内設
寶牀帷幔衾枕楎椸以奉
神禦
小暖閣一座錦罩恭奉
神牌二尊上設黃緞罩閣前龍鳳
寶坐二座福金椅東西各一配椅二五供案一陳設桌四朝燈六上俱設黃緞罩龍毯六乾隆四十四年於龍毯上增蓋黃布雨旱單各七
隆恩殿坐台高五尺四周長三十六丈七尺七寸八分礓?三路中盤龍為飾四傍雕石花闌幹左右配殿各五楹門十二西配殿前焚帛石樓一座
隆恩門三楹樓三層門二【康熙五十四年重修】東為茶膳房西為果房滌器房房各三楹其南為省牲亭齊班房各三楹前為碑樓碑座二層門二恭立
神功聖德碑一通碑亭之前有橋二座礓?一百八層東西華表柱四橋邊左右列石獅虎駝馬各二前
正門三楹彩油為飾門六兩旁雕石獅二華表柱二石牌樓二乾隆二年設東西栅木八十八架栅之外舊設有堆房各一門之前有虎皮溝一道下馬木碑各一東西石泊岸紅樁各五根缭牆南面高九尺八寸東西北均高七尺八寸四周共長五百八十丈左右紅門二座雍正九年定制禁紅門前大路及山根左畔車馬行走門之外下馬石牌各一門之前有滌祭品井一氷窖房六乾隆四十三年
皇上谒
福陵後
命大臣敬謹閲視於附近地方查出墳塚數處俱令遷葬官給葬費并於正門外添安栅木一千五十四架移展紅樁二百六十一外酌增白樁二百六十一青樁四十青樁之外方許樵采耕牧及行走葬厝青樁以内概行禁止規制益昭嚴肅
陵之東西界牌四座四周界址共二千九百六十丈夀康太妃園寝在
福陵右享殿三楹門四礓?三路内設
寶牀紅氈坐褥以奉
神禦配案二花毯三前正門三楹門二缭牆共四十七丈東西茶膳果房各三楹四周堆房各二
福陵形勢渾河環其前輝山興隆嶺峙其後遠則發源長
白俯臨滄海王氣所锺聚也
昭陵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寛溫仁聖睿孝隆道顯功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