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下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四川通志卷十六下 榷政 關市之賦載在周禮即榷政所自昉也厥後齊榷鹽鐵漢榷酤唐榷茶額漸廣課亦漸增矣我 朝輕徭薄稅惟正之外固無煩科抑末之中尤加節制故定額成規奉行恪守蓋纎悉無敢濫取而裕 國通商固可以兩全無弊矣蜀民多務耕讀少行商而懋遷有無以化居積者往來輻辏況際 德政覃敷之世疇不願操奇赢而出於其塗乎作榷政 志 成都府雜稅 四門雜稅設自康熙二十一年原額銀三百七十五兩三錢八分四厘一毫三絲三忽系成都府知府徵收解交藩庫至康熙三十四年自泸州歸并定額每年實徵稅銀六百九十五兩八錢九分零八毫三絲遇閠增銀三十八兩四錢七分六厘八毫三絲自雍正四年奉文盡收盡解每年除正額外其赢餘多寡不等 渝關木稅 在重慶府巴縣康熙四十六年四川巡撫能泰 題請設立系川東道徵收貯庫未定額數 保甯府阆中縣榷關 設自康熙十九年每年正額雜稅銀一百零八兩七錢六分五厘九毫遇閏增銀一十二兩八錢七分七厘八毫系阆中縣知縣徵收解交藩庫 廣元縣榷關 設自康熙十九年每年正額雜稅銀一千四百八十一兩七錢四分八厘九毫遇閏增銀一百四十三兩二分八毫系廣元縣知縣徵收解交藩庫自雍正五年因人物繁殷商賈輻辏詳請盡收盡解每年除正額外其赢餘多寡不等 永甯縣榷關 舊隸黔省額徵鹽雜稅銀四百零五兩雍正三年遵 旨報首随經黔撫 題定每年雜稅正額共銀六百四十七兩零四分三厘遇閏增銀四十二兩六錢六分三厘三毫三絲三忽自歸并四川之後系叙永廳徵收解交藩庫 夔州府榷關 設自康熙六年正額稅銀一千五百四十一兩六錢九分二厘五毫遇閏增銀一百二十二兩六錢七分六厘原系夔州府知府盡收盡解雍正五年十二月内四川巡撫憲德疏稱夔關稅課日多已不下於他省鈔關應請照各省監收之例按年遴員更換以慎考核雍正六年部議以雍正七年為始照浒墅淮關之例派差監督一員據實徵收奉 旨依議 建昌榷關 康熙六年議裁會鹽甯越各小稅止設建昌一稅正額銀二百二十七兩七錢四分五厘六毫遇閏增銀二十九兩一錢一分七厘四毫系甯遠府知府徵收解交藩庫 雅州府榷關 設自康熙二十一年每年正額雜稅銀二百八十六兩四錢七分六厘遇閏增銀四十一兩七錢九分九厘系雅州府知府徵收解交藩庫自雍正四年清查關稅奉文盡收盡解每年除正額外其赢餘多寡不等 打箭爐榷關 設自康熙四十年定爐之後每年正額稅銀五千三百一十六兩六錢九分八厘九毫派差監督一員徵收自行啟 奏開銷 題報銷雜稅疏略 巡撫四川都察院右副都禦史佟鳳彩 題為報銷康熙元年雜稅等事康熙三年正月二十三日準戶部咨四川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戶科抄出本部覆四川巡撫佟鳳彩題前事等因康熙二年九月初二日題十月二十四日奉 旨該部核議具奏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等因到【臣】該【臣】查看得康熙元年分遵義永甯徵收過雜稅銀共三千六百四十八兩二錢三分零業經造冊 題報訖部覆查冊内未開每年應徵總數場稅未經說明何場雜稅并鹽茶二項應合造清冊 勅【臣】另冊分疏具題以憑查核等因除各場稅遵照分晰場名另造清冊送部外惟部駁每年應徵總數若幹查雜稅一項非州縣正賦可比正賦照頃畝定有則例而雜稅惟視比年商販之有無定稅銀之多寡況夔門初定明季舊設之關稅尚未開複不過從稍有商販往來之處暫議設稅原非他省舊設之榷關可以定每歲之額總也再鹽茶二項四川原另有鹽稅茶稅系照引票徵納其數目另造清冊報部而雜稅内所報鹽茶二項乃系遵義永甯界連黔省每有鹽茶出關者即納出關之稅原與雜稅同若造入所行引票之鹽茶稅内則行過引票數目反無稽考而錢糧愈見混淆故仍造入雜稅冊内【臣】於 題報康熙二年雜稅疏内已經備細叙明矣今準戶部咨查前來理合再行 題明伏乞 皇上勅下該部核查施行 題覆夔稅議裁會鹽等處疏略 四川巡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張德地 題為請設夔關總稅疏通商賈以裕 國課事康熙六年六月二十日據四川布政司左布政使郎廷相呈稱奉本院案驗康熙六年三月十三日準戶部咨四川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戶科抄出該本部覆四川巡撫張德地題前事等因康熙五年十月二十七日題十二月二十五日奉 旨該部議覆奏欽此欽遵於本月二十六日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