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縣志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丹徒縣知縣臣鮑天鐘纂修
人物志
國系、名宦、名臣、儒林、孝義、隐逸、列女、釋道、方技
焦山以一處士之名,播于寓内地,顧不以人重,與劉德輿崛起匹夫,戡定逆亂,所向無不摧敗,亦一世之雄也。
餘嘗登黃鶴山,其下尚有寄奴井焉。
至于文章勳業,以至孝義貞烈,皆江山靈傑之氣所特鐘,嚼然于天地之間而不泯也。
其他以一節之善著者,雖不必照燿千古,要其人亦有足多者。
古之人有言曰:善善歡其長,亦烏得而略焉?志人物。
國系 劉宋發祚京口,由武帝及少帝、文帝,皆生長于斯。
今讀元嘉诏書,倦倦桑梓,誠不忘長業所姤也。
其詳載在南史,茲僅錄其事關京口,以明代崛興所自至,為帝以後弗贅焉。
長沙、臨川武帝同氣,營浦以下五侯,屬在群從,例得附書。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
先世彭城人,晉東遷,遂移居丹徒之京口裡,以晉哀帝興甯元年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
及長,雄傑有大度,不事小節,奉繼母以希聞。
家素貧,時人莫知,惟琅琊王谧知之。
常負刁逵社錢三萬,被逵執,不得脫,谧代之償。
間伐荻江上新洲,有大蛇數丈,射之。
明日至,開杵自聲,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揚藥。
問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蕊薄之耳。
曰:何不遂殺之?曰:劉寄奴王者不死。
叱之,皆散走。
遂收藥,反傅金瘡,無不立愈。
隆安三年,孫恩作亂于會稽。
朝延遣将軍劉牢之往讨,以裕參延曰事州之。
遣與數十人觇賊。
賊衆數千,裕與熙所将人多死,而裕獨奮長刀,殺傷賊衆,恩遁入海。
四年,恩複入會稽,裕每戰陷陣,賊遂退。
五年。
恩出海鹽,又破擊之。
恩浮海至丹徒,裕兼程與俱至,奔擊,大破之。
晉帝以為下邳太守。
元興元年,桓懸東下,裕時參劉牢之軍,請擊之,不許,乃遣子敬宣詣懸請和。
裕與何無忌固谏,不從。
懸克建邺,牢之竟缢死于新洲。
裕與無忌還京卩。
懸篡位,桓修入朝,裕從至建邺,懸私謂修日:劉裕風骨不常,蓋人傑也。
懸妻劉氏亦謂懸曰: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悉必不為人下。
修尋還京口,裕托疾不與修偕行,乃與無忌同船還建典。
複計及弟道規、劉毅、孟得、檀憑之等,密謀起兵。
二月乙卯,裕記遊獵,與無忌等集義徒凡二十七人,願從者百餘人。
丙辰,候城門閑,無忌等及義從服傳诏服,稱诏居前,衆馳入,即斬修以狥得。
道規、毅等率壯土五六十人,亦斬修弟弘于廣陵,收衆濟江。
義軍初克京城,修司馬刁弘率文武佐史來赴。
裕登城謂日:郭江州已奉乘興反正于尋陽,我等并被密诏,逆黨諸君三大晉之臣乎?宏等信之而退。
教等至,然命收宏等誅之。
元曰:義兵九懼,謂所親曰:劉修三世雄毅,家無擔之,三擲百萬。
何無忌牢之外甥,酣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也?時衆鹹推裕為盟主,祫命尚書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輿。
初,晉陵人韋叟善相術,桓修令相裕,當得州否?叟曰:當得邊州。
退而告裕曰:君相貴不言。
祫笑曰:相若準,當用君為司馬。
至是更詣裕,裕遂用焉。
桓氏滅,诏進祫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裕固讓,旋鎮丹徒。
嗣是滅南燕。
慕容超滅盧循,誅劉教代蜀,滅谯縱,伐關。
洛會姚泓進爵為王,代晉,國号宋,事詳南宋。
在位三年,如年六十,葬蔣山。
谧武皇帝。
帝耕于丹徒,至受命,耕耨之具,鹹命收藏。
及幸舊宮,見之,有慚色。
少帝義符,小字車兵,母曰張夫。
人晉義熙二年,生于京口。
時武帝年逾四十,未有子。
及義符生,王悅,拜豫章公。
世子齊以絕人,善騎射,解音律。
宋台建,拜宋世子。
武帝又禅,立為太子。
永初三年五月,武帝崩,即帝位。
文帝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
晉義熙三年,生于京口。
十二年,封彭城縣公。
永初元年,封宜都郡王。
時年十四,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少帝廢,徐羨之、傅亮以祯符所集,迎即位。
元嘉四年二月,行幸丹徒,谒京陵。
三月丙子,宴丹徒宮,帝鄉父老鹹與焉。
蠲丹徒租布,原五歲刑以下。
每诏發念丹徒,為桑梓,恩恤倍厚。
長沙景王道憐,宋武帝中弟也。
武帝克京城,及平建邺,道憐常留侍母。
後,以軍功封新喻縣男。
武帝征廣固,所部獲慕容超,以功攺封竟陵公,拜司空、徐充二州刺史,加都督,鎮京衛。
武受禅,遷太尉,封長沙王。
先是,廬陵王義真為州刺史,太後謂武帝曰:道憐,汝布衣兄弟,宜用為揚州。
武帝以揚州根本,非道憐所了竟人。
永初三年卒,葬禮依晉安平王孚故事,鸾旒賮屋,左纛、楹轅車、挽歌二部,前後羽葆報吹,虎贲班劍百人。
子義欣嗣封,谥曰成。
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武帝少弟也。
世居京口,倜傥有大志,預謀誅桓元。
時桓宏鎮廣陵,以為中兵參軍。
武帝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得斬宏。
元敗走,道規與劉毅、何無忌追破之。
無忌乘勝追元直造江陵,道規曰: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為竭力,桓振勇冠三軍,且可頓兵,以計策縻之。
無忌不從,果為振敗,乃退,繕舟甲複進,遂平巴陵。
江陵之平,道規推毅為元功,無忌為次,自居其末,以起義勳,封華容縣公。
桓謙敚江陵,道規率諸将破斬之。
初,謙至枝江,江陵士庶與書,告以虛實,道規皆焚燒,衆大安。
徐道覆奄至,人情大震江。
漢,士庶感。
其焚書恩,無複二志,竟破道覆。
義熙八年薨,贈司徒,谥曰烈武。
無子,以長沙景王第二子義慶嗣封。
元嘉中,诏同道憐、劉穆之、檀道濟等并勒功配享。
義慶谥日康。
營浦縣侯劉遵考謠元高祖從第 桂楊縣侯劉義融,谥恭,義欣弟。
新喩縣男劉義宗,字伯攸,谥惠,義融弟。
興安縣侯劉義賓,溢肅,義宗弟。
營道縣侯劉義綦,谥僖,義賓弟。
名宦 凡仕宦茲邑,若宰貳若教職,其姓氏巳分載前志。
至有令德豐功,炳濯今古者,更為傳傳之,垂諸水久,川昭則效,即為民興利,與以二節之善著者,亦弗敢遺。
於戲,日之澤數世戴之,豈忍忘哉! 宋 沈窦之為丹徒令,以廉自守,不事權要,浸憫口至,遂鎖系尚方,歎曰:一見天子足矣。
上召問之,攢名之曰:臣坐清,所以獲罪。
上曰:清何以獲罪?曰:無以奉要人。
上曰:要人為誰?贊之以手闆四面指曰:此赤衣諸賢皆是。
上知其無罪,複除丹徒令。
唐 項斯會昌中進士,尉州徒,有文學,楊敬之甚愛重之。
宋 陳知奇字虞卿,慶曆四年任丹徒令,為政主于惠民,而民亦愛之。
陸安民為丹徒丞愛民。
王淡熙甯間任丹徒主簿,有文行。
葉夢得,字少蘊,蘇州吳縣人。
紹聖四年進十,調丹徒尉,有文學,蔡京雅知之,既拜相,亟召用,旬歲間曆清要,遂入翰林為學士,時年方壯,文華清麗,三時欽重。
陳炤字伯光,常州人。
登進士第,為丹徒尉,徙常州。
元兵破城,死之。
元 曹鑒字克明,宛平人。
郝彬薦為淮海書院山長。
天性孝廉,親族貧乏者,周恤恐後。
曆宦三十餘年,僦屋以居,臨終無餘赀,惟書數千卷而巳。
薩都刺字天錫,燕山人。
丁卯進士。
天曆元年,任錄事司達魯花赤。
始至,設閱聞,制權衡,俾市物者各得其平。
巳巳歲大侵,白太守,盡發倉廪以濟,可全活八十餘萬。
民居有逼近官廪者,太守議徙居他所,都刺憫共貧不能徙,以銀壺質缗錢,呼居民與之,使各僦屋以遷。
太守聞之,媿而止。
有妪訟其子,都刺盡誠開谕,帝化妪為慈母,而子為孝子。
太守有幸奴橫甚,卻利多裁抑之,太守謝過。
俗尚巫,以禍福惑愚民,都刺悉捕治,俗為變。
都剌負才工詩,于京口山水多題詠焉。
明 胡孟通知丹徒。
洪武十八年六月,與縣丞郭伯高以事同就逮。
民數十人詣阙,?其撫民有方,特命釋之,仍遣使勞以酒。
王秉彜,河南人,知丹徒,公廉愛民,嚴而不刻。
科差獄訟,莫不各當其平,民鹹德之,升本府同知。
紀網字廷幹,丹徒諸生,有才略。
成祖渡江,擢本縣丞。
羅觀字彥賓,江西南昌人。
初為令,治稱最。
永樂初,擢守本郡,聲績益著。
居郡既久,威惠孚洽,遠迩悅服。
時學宮及城隍祠頹圯,悉加完輯。
郡志久散佚,纂輯梓行。
奚壽字宗仁,四川成都人。
知丹徒,有才調,恤民下士。
秩滿,家于郡中。
哀庸字宗常,直滿城人,貢士,由海門知縣改任丹徒,督民開墾,野無荒田。
有蝗入境,庸禱曰:無狀,責在我,民何罪焉?卿忿,飛去。
時閩寇起,軍饷夫役,一呼而集,民不知擾。
以憂去,卒葬丹徒。
蔣忠字尚功,浙江錢塘人,進士。
正統中知丹徒。
有才吟,尤長于撫字,輕徭薄斂,民甚安之。
于時閩、浙有警,邑當要沖,軍需旁午,忠與太守張岩協力籌劃,民賴安堵。
徙嘉定,升知常州府。
楊峻字惟高,江西進賢人。
成化四年知丹徒。
材識淵贍,為政平恕,深恤民隐。
屬歲旱,躬荷械禱雨,為罪已文告城隍神。
巳而大雨,遠近沾足,歲以是登。
峻外嚴内寬,優禮良善,惟豪黠不少假,吏民詟服,阖郡稱治。
擢禦史,累官布政使、光祿卿。
鄭琳字元珍,莆田人。
成化中由舉人任丹徒訓道,留意經學,兼工書,橫經高講,士類賴以起發者甚衆。
張希字士賢,江西人,成化中山水人,任丹徒訓道,教法嚴明,士類悅服,有藻鑒識決。
大學士靳貴于諸生中為公輔之器,遷國子監丞。
楊琎字用璋,河南祥符人,進士,成化中知丹徒縣。
潮性慎密溫厚,留心民事,政平訟理。
境中大水,壞民隄防,憂形于色,竭力蠲赈。
時中貴以事搆巡撫,辭連,琎毅然不為動,執政廉其能,得直,擢禦史。
張宗字繼祖,陜西高陵人,監生。
成化十七年任丹徒主簿,司馬政,廉介自守。
縣令楊琎甚重之,撫按使者交薦,擢縣丞。
性恬退,不樂仕進。
送緻仕 見盡孝字克仁,宏治中知丹徒。
廉靜平恕,厘剔隐弊,雖黠吏不能少逞。
善病,設一榻堂後,時偃卧其上,事至無弗理者。
未久,以疾調靖江。
既去,民益懷之。
郭浃字崇仁,湖廣興國州人。
宏治癸醜進士。
初知靖江,以才堪治劇,改丹徒,多善政。
李咨字汝弼,直隸故城人。
進士。
宏治五年令丹徒。
寬雅尚文,不事苛察。
一日,有母告其子不希十,宣諸死,咨委曲谕遣之,毋子感化。
民犯細故,辄贳之。
至豪橫蹀法,及奸吏舞文者,痛治之,弗貨。
每有事,三以便民為務。
擁禦史。
二子并舉進士。
劉铨字世衡,所江慈溪人。
弘治中任丹徒訓導,博聞重行撿,毋年逾八十,卒于官舍。
铨哀毀骨立,吊者怆感。
張貉廣東人,弘治中任丹徒教谕。
規約整饬,誨迪諒至,不束帶不見諸生。
嘗行射禮,二發中的,學使者深嘉之,日:吾固知為有德者也,于射征之矣。
升教授。
桂萼字子實,江西安仁人。
少與兄華齊名,登辛未進士。
正德九年知丹徒。
民間利病,詢訪不遺事賤。
所言善,溫言降體,如待賓友。
以是無隐不知,知無不為。
除奸早弊,豪右斂迹,胥史至不敢出府門。
林賢,太守也,抑其遇,不以為病。
後在要路,數薦其賢,人兩高之。
萼以議大禮進官至大學士。
茅坤字順甫,浙江歸安人。
戊戊進士,以文章名。
嘉靖二十二年知丹徒縣。
會歲侵,多方振恤,民賴以生。
事載姜寶記中。
升吏部稽勳主事,後至大名道副使。
年逾九十,子孫多聞人。
萬善,江西臨川人。
甲辰進士,嘉靖二十五年知丹徒縣。
性淳厚愛民。
每訛訟,必開誠勸谕,不輕用刑罰,訟者多感悟自咎而止。
以憂去。
徐一檀字汝材,浙江西安人。
隆慶戊辰進士。
萬曆元年知丹徒。
豈弟明決,事如流。
在縣數年,民利具舉,擢吏部稽勳主事。
馬邦良字君遂,浙江富陽人。
萬曆丙戍進士。
是年知丹徒,清惠并著,擢禮科給事中。
李東明,江西臨川人。
萬曆十九年任丹徒調導,端恪恭讓,有長者風。
升太和教谕。
龐時雍字景和,山東文上人,玉辰進士。
萬曆二十二年知丹徒。
性嚴介,果于有為,治邑事如家事。
四郊立義塳,修學校,按訪古碛,設館聘名儒,纂修郡志。
每公餘辄至館讨論咨考,文?,從容至夜分弗辍也。
升兵部主事。
性至肴,在途聞母喪,喪盡禮。
癸卯主廣東試,尋以劾四明相沈貫罷。
職,士論韪之。
沒,與丹徒華任同贈官。
陸夢祖字啟述,浙江山陰人。
萬曆戊戌進士,繼龐時雍後為令,力反嚴酷,以平易為治,事上官無加禮,三時有強項之日。
擢監察禦史,巡按福建,豐裁赫然。
升南光祿卿,曆官應天府尹。
李奇王字元美,少舉于鄉。
初精易學,造東林,就正高景逸景逸。
日,發吾蘊者子也。
署教丹徒,以自課者謀十。
天啟壬戌成進士,歸奉親。
崇祯時,曆官汝甯知府,告歸。
易義注成,學者稱荊揚先生。
皇清 朱臣字來賓,蘇州太倉人。
以歲貢授丹徒縣學訓道,月會課諸生,樽酒論文,評骘無不得當。
學廟将圯,請于令張晉。
晉工詩文,好士,從臣請,鸠修築學宮,為之新臾,于學後壽邱山建書院,遍植杏花,延諸生之能文者讀書其中。
臣力贊之,然竟以是勞瘁獲疾卒,諸生多為詩哭之。
黃子淳号帶溪,山東曲阜人。
以明經除鎮江府教。
授時魏珰勢歌,生祠遍海内。
子淳逆知必及京口,預集諸生,勉以忠義,誡勿建言倡始。
諸生奉教,事遂得寝。
他如捐俸修學,清豪強占地,赒助貧儒奸喪祭必齋宿,課士維勤。
在任六載,未嘗濫受三贽,多士誦德不衰。
祀名宦, 名臣 自三國迄今,凡得名臣若幹人,功德蔽天壞安,以一節之美著者,鹹得與焉。
所謂細行受細名,大行受大名也。
蓋無善足稱,即位至卿相,求片語之褒,許不可得;苟有可稱,即散秩不遺。
高山仰正,景行行止,生其後者,可不思所以可傳者與?晉以下類多流寓,注籍茲土者,于例得書。
三國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
嘉不三年,丹徒為武。
巡以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
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
皓更營新宮,制度宏廣,飾以珠玉,時盛夏興工,核上疏谏,引賈誼抱火積薪之喩,反複千餘言,不納。
遷東觀令,領右國史,上表辭讓,皓诏答勉修職。
時倉廪無儲,世俗滋侈,數上疏言:天下未平,百姓不贍,宜三生民之原,豐谷帛之業,而棄功于浮華之巧,妨曰于侈靡之事,非救乏之上務也。
前後陳便宜及貢薦良能,解釋罪過,書百餘上,皆有補益。
其領右國史時,韋昭預左國史,皓欲為父和作紀,昭以文皇未登帝位,當立傳,不當為紀。
又所在數言瑞應,皓以問昭,昭言:此家人筐簏中物耳。
皓不悅。
後因事收昭付獄,核連疏救之曰:昭自少勤學,深綜墳籍,意所經識,古今行事,外吏中少能過之。
又吳書當垂千載,非得良才如昭者,實不可使。
昭亦漢之史遷也。
乞赦等罪,使成書傳之百世。
皓不聽許,遂誅昭。
天冊元年,核以微譴免,數歲卒。
晉 祖逖字士雅,範陽遒人,避地居丹徒之京口。
性豁蕩,輕财好俠,慷慨有節尚。
辟舉南徐州秀才,不就。
元帝朝,辟徐州剌史,尋征軍咨祭酒。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複之志,賓客義徒,逖遇之如子弟。
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以發威命,将圖雪國恥。
帝乃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
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辭色壯烈,衆皆慨歎,果克複晉比。
兄納,字士言,最有操行,性至浮,累官光大夫。
弟約,字士少,後代為鎮四将軍,并居京口。
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
與母任氏寓居京口。
家貧,織菑履以為養,雖荜門陋巷,晏如也。
人不之識,惟王導深器之。
後稍知名,累薦遷丹陽尹。
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惔雅善言理,又能知人。
嘗言桓溫于帝勿使居形勝,宜常抑之。
又屢言于人,溫終專制朝廷,竟如其言。
卒于官。
孫綽為之诔雲: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時人以為言。
惔四世孫璲,??、琎并有操行,仕不甚顯。
七世孫玨,少方正,有器局,自國子禮生射策高等,為甯海令,累遷至吏部尚書、國子祭酒。
沈林子字敬士,吳興人。
少有大度。
數歲随父穆夫在京口,王恭見而奇之。
後盡室移居京口,劉裕分宅給焉。
從裕克京城,封漢壽縣伯,終輔國将軍。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
居京口,面目驚人,沉毅多計劃。
以勇應募,參謝元軍事,領精銳為前鋒,号北府兵,敵人畏之。
王恭鎮京口,引為府司馬,加輔國将軍、晉陵太守,代恭為都督,究青、冀、幽、并。
徐揚州之晉陵軍事,鎮京口。
孫思攻陷會稽,牢之東讨,恩浮海奄至京口,戰士十萬,樓船千餘。
牢之在山陰,使劉裕自海鹽赴難,牢之率大衆還,裕兵不滿千人,與賊戰,破之。
恩率衆鼓噪登蒜山,裕奔擊,大破之。
恩聞牢之巳還,乃走郁州,又為牢之子敬宣、劉裕等所破。
後為征東将軍、會稽太守,卒,歸葬丹徒。
劉敬宣甯萬壽,襲父牢之封,官至左衛将軍、散騎常侍、使持節、督北青州軍事、青、冀二州剌史,屢有戰功,為其參軍司馬道賜所害。
敬宣寬厚善待士,多技藝,引馬音律,無事不善。
何無忌,東海郯人,居京口,州辟從事,轉太常博士。
同劉裕起義京口,無忌服傳诏服居前,馳入城,斬桓修,複京師,侍衛安帝,封安城郡開國公。
初,桓元聞裕等及無忌之起兵也,甚懼,曰: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男,其見憚如此。
遷江州刺史、鎮南将軍。
賊将盧征遣别師順流而下,無忌率舟師拒之,敗績,衆奔散。
無忌厲聲曰:取我丘武節來!節至,乃躬執以督戰。
賊衆雲集,無忌辭色不撓,遂握節死之,谥曰忠肅。
子助,官至侍中,封安成公。
檀憑之,字慶子,高平人。
世居京口,少有志力,閨關雍肅,為世所稱。
從兄子韶,兄弟五人,皆雅弱而狐,憑之撫養若已所生。
初辟會稽王骠騎行參軍,轉桓修長流參軍,領東莞太守,加甯遠将軍。
與劉裕有州闾之舊,又數同東讨,情好甚密。
旗之建,憑之與劉毅俱以私難黑經而出,裕以為建武将軍。
裕之将義舉也,嘗與何無忌同會。
憑之所曾善相者晉陵韋叟見憑之,驚曰:君有急兵之厄,其候不過三四日耳,宜深藏以避之。
及桓元将皇甫敷之至羅落橋,憑之與裕各領三隊而戰,軍敗,為敷軍所害。
贈冀州刺史、曲阿縣公,邑三千戶。
劉穆之,字道和,東莞人,世居京口。
初辟琅琊府主簿。
劉裕克京城,從何無忌求主簿。
無忌進,穆即召見,謂曰:我始舉大義,須一軍吏甚急,誰堪其選?穆之日:無見逾者。
即于座中受署。
從平建邺,諸大處分,倉卒立定。
遷尚書祠部郎,複為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負勢淩縱,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不盈旬曰,而風俗頓攺。
以平桓元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凡所薦達,不納不止。
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舉不善。
尋加建威将軍。
諸葛長民伏誅,進前将軍。
裕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将軍道憐知留任,事無大小,一決于穆之。
遷尚書左仆射,領選。
裕北伐,留世子為中軍将軍,監太尉留府,轉穆之左仆射,領監軍、中軍二府。
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滞。
義熙十年卒。
裕在長安,聞問驚恸,以根本空虛馳還。
既受禅,每歎憶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孫瑀,字茂琳,頗有時望。
劉毅,字希樂,彭城沛人,居京口。
少有大志,剛斷辟從事。
從劉忍誅桓懸,有匡複助。
初,毅丁憂在家,及義旗初興,果經從事,軍役漸甯,上表乞還京口,以終喪禮。
诏不許。
封南平郡開國公,進術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遷荊州刺史,都督諸軍。
事貳于裕,為裕所殺兄邁,字伯群,有才幹,為竟陵太守,封東安侯。
為桓元所害。
模以谷敗奔襄陽,魯宗之斬以送裕。
從弟藩,兖州刺史。
毅剌荊州,請藩為副貳,入朝,裕亦收藩,賜死。
劉簡之,彭城人,世居京口,有志幹,初為劉裕所知。
辟通直常侍、少府太尉咨議參軍,赴義,封晉安縣五等侯。
弟謙之,見儒林。
虔之江夏相。
子道産,别有傳。
孟得,字彥達,平昌人。
父馥,移家京口。
錄矜嚴有志局,少為王恭所知,預義旗之勳,遷丹陽尹、尚書仆射。
子靈休,官秘書監,封臨汝公。
孟懷玉,平昌安邱人也,世居京口。
劉裕東伐孫恩,以為建武司馬,顸義旗,從平京口,定建邺,以功封鄱陽縣五等侯。
盧循逼都,以戰功為中書證議參軍。
循平,封陽豐縣男,位江州刺史。
孟龍符,懷王弟,骁果有膽氣,早為劉裕所知,以軍功封平昌縣等子。
從伐廣固,以車騎将軍加龍骧将軍、廣州太守,乘勝追奔,被聞見害,追贈青州刺史,封臨沅縣男。
宋 劉粹,字道沖,沛郡蕭人也。
家世京口,初辟州從事。
武帝平建邺,征廣固,以功封西安縣五等侯,累遷中軍咨議參軍。
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建徒縣安縣侯。
文帝即位,為雍州刺史,加都督。
元嘉三年,讨晦。
晦與粹善,以粹子曠之為參軍,帝甚疑之。
王宏曰:粹無私,不必憂也。
及受命南讨,無所顧。
文帝以此嘉之,晦亦不害曠之,遣還。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
少孤,居喪備禮,奉兄姊以和謹稱。
武帝建義,道濟與兄韶、祗等從平京城,俱參建武軍事,累遷太尉恭軍曰作。
縣男。
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濟正為前鋒,所,望風降服,徑進洛陽。
議者謂所獲俘門囚,應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
皆釋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悅,歸者甚衆。
長安平,以為耶琊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永修縣公,位丹陽尹、護軍将軍。
文帝即位,進封武威郡公,位司空,鎮尋陽。
以威名太盛被誅。
道濟見收,引飲斛,脫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子植,給事黃侍郎,粲司徒從事中郎,隰太子舍人。
承伯秘書郎。
孫儒奉朝請。
向靖,字奉仁,河内山陽人。
居京口,從劉裕平京城、丹徒縣,封山陽縣五等侯。
讨盧循,所在著績,封南安縣男。
高祖受命,封曲江縣侯,位太子左衛率,加散騎常侍。
卒。
立身儉約,不營屋宇,無田園商貨之業,時人稱之。
子植、桢、柳、邵。
柳始興太守、南昌相,邵曆宣城、義興太守。
劉秀之,字道寶,穆之從子。
少孤貧,與群兒戲,前渚遇大蛇,群兒驚呼,秀之獨不動。
何承天雅器重之,妻以女。
景平中,除驸馬都尉。
元嘉中,今建康有政聲令襄陽。
修複廢堰,培良田數千頃。
既正督漢川,時饑馑,秀之躬自儉約。
先是,漢川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利之。
遷益州刺史,折留俸祿百八十萬,付梁州鎮庫。
梁益豐富,前後刺史莫不大營蓄聚,秀之蕭然也。
南進王義宣據荊州為逆,遣征兵于秀之,斬其使。
以功封康樂侯,徒丹陽尹。
先是,秀之從叔穆之為丹陽,與子宴,聽事柱有穿,穆之謂子弟:汝等以栗擲柱,入穿者,後當得此郡,獨秀之入焉,其言遂驗。
後加都督,卒贈司空,谥忠成。
丹徒系東同卷之。
劉琨之應族弟營浦侯遵考子,辟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作亂,以琨之為中兵參軍,不就,死之,追贈黃門郎。
徐豁,邈之子也,有父風,以年聞。
元嘉初,為尚書左承山陰令,精練法理,為時所推。
鎮南将軍何無忌請為功曹,出補西陽太守,與無忌俱為盧循所害。
劉康祖,彭城莒人也,世居京日。
康祖謝力絕人,每犯法,辄越屋逾牆,郡縣莫能禽。
夜入人家,為有司所圍,突圍去,莫敢追,因夜還京,日半夕便至。
文帝以勳臣子,每原貸之。
後襲父處之封,拜員外郎。
後為參軍,被委任,折節自修。
元嘉中,魏太武圍汝南,文帝遣康祖總制為前驅,攻破魏軍。
其年秋,魏永昌王以長安之衆八萬騎與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僅八千人,死于戰,益曰壯。
劉道産,簡之子。
襲爵晉安縣五等侯。
元嘉三年,累遷梁、南秦二州刺史,在州有惠化。
後為雍州刺史,領甯蠻校尉、襄陽太守,善于臨職,在雍部政績尤著。
蠻彜前後不受化者,皆順服,百姓樂業。
卒官,谥襄侯。
道産澤被西士,喪還,諸蠻皆缞绖号哭,追送至沔口。
長子延孫然。
劉延孫,道産子,辟徐州主簿,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南徐刺史。
先是,武帝遺诏:京口要地,去都密迩,自非宗室不得居之。
延孫與宋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不應有此授。
以帝畏忌竟陵王誕,不欲使居京口,故遷之廣陵,而以南徐州授延孫,與之合族。
及誕方命,遣使邀延孫,延孫斬其首送京邑,複遣兵渡江,受沈慶之節度,至尚書左仆射。
卒贈司徒,給班劍二十人。
谥文穆。
齊 臧嚴字彥威,焘元孫。
幼而至孝,居父憂,以哀毀聞。
孤貧勤學,性孤介,未嘗造請。
梁仆射徐勉欲識之,嚴終不詣。
辟湘東王宣惠輕車府參軍,曆官義陽、武甯郡守。
郡介蠻左,前郡守常選武人以兵鎮之,嚴獨以數門生單車入境,群蠻悅服。
有文集十卷。
劉地字子數,惔六世孫,居京口,拜中兵記室參軍、大司馬軍事。
琎方軌正直,嘗為武陵王羅參軍罪,自割鵝炙,琎曰:此是膳夫之事,殿下親執鸾刀,下官不敢安席。
因起請退。
與友人同舟,友留目岸上女子,琏舉席自隔,不複同坐。
兄??夜隔壁呼琎,琎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後應。
??問其久,琎日:向束帶未竟耳。
其立操如此。
梁 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
世居京口。
弱冠舉南徐州秀才,性強直。
後随豫章王鎮彭城。
城失守,革為魏人所執。
魏刺史王延明聞革才名,厚加待接。
革稱足疾不拜,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
革辭以囚執既久,無複心思。
延明将加箠樸,革厲色曰:江革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
延明知不可屈,放還。
帝大宴,舉酒勸革曰: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除會稽郡丞,行府州事。
郡境殷廣,詞訟日數百,革判辯無滞,人安吏畏。
卒谥強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行敏,好學有才,官至通直郎,有集五卷。
行敏弟德藻,别有傳。
臧盾,字宣卿,焘曾孫,左民尚書潭之孫。
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幹。
丁所生母憂,三年,廬于墓側。
曆廷尉卿、江夏太守。
盾辟尚書中兵郎,累官至散騎常侍、中領軍,出為吳郡太守,以疾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疾愈,複為領軍将軍。
卒,贈侍中,谥忠。
為人敏贍有風力,長于撥繁,職事甚理。
幼從征士諸葛璩受五經,璩日:此生王佐才也。
子長博,字孟博,桂陽内史;仲博蘭陵令。
弟厥,字獻卿,亦以幹局稱,為晉安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司農卿。
子操,尚書三公郎。
陳 江德藻革子行敏弟也。
好學,美風儀,性至孝友,事親盡禮。
與異産昆弟居,恩惠甚笃。
仕梁為尚書比部郎。
陳武帝受禅,為秘書監,兼尚書左丞,尋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天嘉中,兼散騎常侍,與中書郎劉師知使齊,著北征道裡記三卷。
還,除太子中庶子,遷禦史中丞,坐公事免。
後自永宰縣補新喩令,政尚恩惠,頗有異績。
卒于官,著文筆十五卷。
子椿,亦善屬文,位尚書右丞。
唐 馬懷素字惟白,家貧苦學,博通經史。
調露二年擢,又中文學優贍科,補郤尉,積勞。
遷左台監察禦史。
太仆崔貞慎以餞魏兀忠張易之上變,貞慎與元忠謀反,武後诏懷素按之,使者促迫,懷素執不從,曰:貞慎餞流人當得罪,以為謀反則非。
昔彭越以逆誅,栾布奏事部下,漢不坐罪。
今元忠罪非越比,不宜坐餞别之人。
後意解,貞慎等乃免。
宰相李迥秀藉易之勢,斂赇骫法,懷素劾罷之。
轉禮部員外郎,以十道使黜陟江西,處決平恕。
遷考功,核取實才,權貴不能撓。
曆任修文館直學士。
開元初,為戶部侍郎,封常山縣公。
笃學不廢,為侍讀,肩輿以進。
每宴見,帝自送迎,事以師禮。
诏勾校秘書,請采續王儉七志,即拜秘書監領其事。
卒,帝舉哀于外門。
贈潤州刺史,谥日文。
權臯字士繇,略陽人,徙居潤州之丹徒。
天寶中,舉進王第,為臨清尉。
安祿山表為薊尉,署幕府。
皇度祿山且叛,不可谏,欲行,慮禍及親。
天寶十四載,使獻俘京師。
還,過福昌尉仲暮,暮妻臯女弟也,密約以疾召之。
暮來,臯陽瘖,直視暮而瞑。
暮為哭斂之,臯逸去,自無知者。
吏以诏還臯母,母謂實死,恸哭,故祿山不之虞,歸其母。
臯潛侯于淇門,奉之南奔,客臨淮,為驿亭保,以诃北方。
既渡江而祿山反,天下聞其名,争取以為屬。
高适表試大理評事、淮南采訪判官。
水王舉兵脅士大夫,臯又詭姓名以免。
帝嘉之,除監察禦史。
母赍去,客洪州南,禮榯塞逾年,诏今不至。
有中人過州,求取無厭。
南昌令主遘欲按之,謀于臯,臯掩面泣曰:令何由緻天子使,而遽欲按之。
遘悟,謝過。
浙西節度使顔真卿表為行軍司馬,召拜居舍人,固辭。
李季卿為江淮驸陟使,列其高行,以著作郎召,不就。
自中原喪亂,士人率渡江,李華、柳識、韓日、王定皆仰鼎節,與友善。
河、定嘗評臯可為宰輔,華亦以為分天下善惡,一人而已。
大曆兀年卒,殡丹徒。
洞等制服行哭,诏贈秘書小監。
元和中,谥為貞孝,複贈太子少保子德輿。
權德輿字載之。
父臯居丹徒,德輿徙居曲阿練湖。
輿日歲居父喪,哭踴如成人。
未冠,以文學稱。
杜佑、裴胄等交辟之。
德宗聞其材,召為太常博,改左補阙。
關東、淮、浙大水,德輿建言:宜擇群明通者持節,問民疾苦,蠲其租。
從之。
裴延齡判度支,德輿疏斥其奸,不報。
屢遷禮部侍郎。
凡三歲,所得士,相繼為公卿。
憲宗元和初,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王锷由河中入朝,求兼宰相,德輿奏:宰相非可序進,帝乃止。
帝嘗問:政之寬猛孰先?對曰:列聖皆尚仁厚。
德輿善辨論,開陳古今,以覺悟人主,為輔相寬和,不務察蔡名。
久之,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進扶風郡公,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卒,贈左仆射。
谧日文。
德輿四歲能賦詩,自始學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為文雅正,公卿侯王功德卓異者,銘記多出其手。
雖動止無外飾,而醞借風流,為缙紳羽儀。
子璩,曆監察禦史,能世其家。
尚公乃初為升州馮宏铎牙将,受命詣楊行密求潤州,慷慨大言。
及宏铎敗,歸行密,行密戲公乃曰:頗憶求潤州時否?公乃應曰:将吏各為其主,恨無成耳。
行密笑曰:爾事吾如馮公,吾無憂矣。
後公乃發田??反書以告,卒不負行密焉。
宋 刁行字元賓,其先上蔡人。
父彥能,仕南唐為昭武軍節度使,賜田京口,因占籍家焉。
行以蔭仕為秘書郎、集賢校理,從李煜入宋,授太常寺太祝,出知桐廬縣,上書谏淫刑,遷大理寺丞,獻文四十篇,召試,授殿中丞,通判湖州,上言五事。
曆知光、廬、穎諸州,辄有政績。
終兵部郎中,有集二十卷。
子湛、湜、渭,皆登進士第。
湛,三司度支判官,湜,屯田員外,渭,太常博士。
諸孫彜、總、緩、維、紡約曾孫珏、璠、珉、璹并仕于朝。
刁約字景純,衎諸孫。
天聖八年進士,寶元中為館閣校理,後直史館。
嘗使契丹,改判度支院。
治平中,出知揚州,浩然有山林之志,乃挂冠而歸,作藏春塢,日遊其閑,以壽終。
三時名公卿如蘇轼輩皆與之善,敬事之,呼為十八丈,蓋高流也。
陳汝奭,字公武,泉州晉江人,徙居丹徒。
登寶元元年進士,知海州。
時歲饑,不俟報發廪振,為監司所奏,奭請以身坐,毋及僚屬。
朝廷嘉之,置不問。
母憂去官,歎曰:仕本為養,養不及矣,何以仕為?遂終身不任。
子龍輔,别有傳。
蘇頌字子容,泉州同安人。
父紳葬潤州,因徙居之。
第進士,知江甯。
承李氏後,賦稅圖籍皆無藝,高下出吏手。
頌因訊他事,互問民鄰裡丁産,得其詳。
及定戶籍,民駭懼不敢隐,遂刬剔夙弊。
調南京留守推官,留守歐陽修委以政,二經閱覽,則不複省。
杜衍家居,見頌淡器之,自舉生平所設施出處,悉語頌,故頌後曆政多類衍。
同知太常禮院。
至和中,文彥博為相,請建家廟,事下太常,頌議以為禮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是以有土者乃為廟祭也。
有田則有爵,無田則無爵,是有廟止于其躬,子孫無爵,祭乃廢。
若參合古今之制,依約封爵之令,為之差等,錫以土田,然後立廟。
制可。
遷集賢院校理。
頌在館九年,奉祖母及母,養姑姊妹與外族數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給,而處之晏如。
仁宗建山陵,有司以難緻物厲諸郡,頌以遺诏務從儉約争之。
英宗時,召提默開封府,遷度支判官。
送契丹使,宿驿舍火,頌不動。
州兵欲入救,閉門不納,徐使防卒撲滅。
還,入奏,稱善。
命為淮南轉運使。
召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進銀台司,知審刑院。
時知金州張仲宣。
坐杜怯,法官例杖春黥配,頌奏請免。
神宗今免杖而黝之,頌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仲宣五品官,貸死而黜使伍徒隸,雖其人無可矜,所重汗辱衣冠耳。
遂免杖,黥流海外,因為定法。
大臣薦秀州官李定,诏擢太子中允,除監察禦史裡行,頌與宋敏求、李大防後先皆封還,執奏不已,遂并落知制诰。
呂惠卿嘗語人曰:子容吾鄉裡先進,苟詣我,執政可得也。
頌聞之,笑而不應。
吳越饑,選知杭州。
民有哀?,轉運司責逋市易缗錢,囚系無以償,頌繹使營生,期以歲月足償,果如期不敢負。
轉右谏議大夫,使契丹,與論曆家節侯,還奏,神宗嘉之。
修契丹通好書成,帝甚喜,賜名魯衛信錄。
除吏部侍郎,遷光祿大夫。
??母喪,帝遣中貴人言勞,賜白金兩。
元祐七年,拜仆射兼侍中、門下侍郎。
頌為相,務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
染戒疆陽之臣徼功生事。
告老,以中太乙宮居京口。
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爵累趙郡公。
建中靖國元年卒,贈司空、魏國公。
頌器局宏遠,不與人校長短,以禮法自持,雖貴,奉養如寒士。
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尤明典故。
有子十人:嘉、京、攜,最知名。
嘉字景谟,遊山庠,知富陽縣,蘇轼稱其吏事,古循吏無以過。
以黨籍終宗正丞。
京、攜見名宦。
孫師德,字仁仲,以父任入官,曆許幕。
曾孫忠規,見名宦,照見隐逸。
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
其祖避地江南,因家于潤。
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身,翌曰澤生。
登元祐六年進士第。
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其直,置末。
中,調大名館陶尉、衢州龍遊令,晉州趙城今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餘缗,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克和議使。
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止不遣。
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
者率托故不行,澤即日單騎就道。
磁經敵騎蹂躏,民逃徙。
澤至,繕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義勇,為固守計。
上言:邢、洛、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三郡,則四郡皆應,是三郡之兵常有。
十萬人。
帝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康王再。
使。
金行至磁,澤迎谒,勸王勿行,王遂回相州。
有诏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
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曰久入援,不可緩。
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雖封欽宗手诏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
澤曰:是欲款我師爾。
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馔渴。
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
萬三敵有異謀,則吾兵巳在城下。
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
自是澤不得預府中謀議矣。
年正月,澤自大名至開德,十三戰皆撓,遂以書勸康王,檄諸道兵會京城,屢敗金兵。
又移書北道總管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時金人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三至者。
王即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頤,陳興複大計。
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流涕。
帝欲留澤,潛善等沮之。
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
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谏。
阻言當躬旨矢石,為諸将先,捐軀以報國恩。
帝覽其言,壯之。
改知青州,時年六十九矣。
李綱丹徒縣志卷之八名臣民言:綏複舊都,非澤不可。
尋徙知開封府。
秉義郎嶽飛犯法,将刑,澤三見奇之。
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
飛大敗金人而還,擢飛統制,因授以陣圖。
飛曰:運用之妙,存乎二心。
澤是其言,诏遣官迎六宮往金陵。
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
兩河雖未敉甯,特二手臂之不信耳。
今遽欲去之,非惟三臂之弗瘳,且并腹心而棄之矣。
昔景德間,契丹寇澶淵,王欽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勸幸成都。
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二川成功,臣何敢望寇準,然不不以章聖望陛二。
及條上五事,共一言。
荀潛善、汪伯彥贊南幸,開澤前後名議,經從省、樞密院,辄為間善抑。
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金将黏桀唱此至西京,與澤相,持澤。
遣部将李景良、閣中立、郭公父民領兵趨鄭,遇敵大戰,中立死之,俊民降,景正氏遁去。
澤捕得景良,謂曰:不勝罪可恕,私自逃日,定無主将也。
斬其首狥。
既而俊民與金仲者比州書來招澤,澤數俊民罪,斬之,謂使者:我受此土,有死而巳。
汝為人将,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見女子語誘我乎?亦斬之。
金人複入滑,澤遺張?往救之。
?至,滑衆。
寡不敵,或請少避之,姫曰:避而偷生,何而日。
見宗公?力戰而死。
澤聞?急,遣王宣往援,已不及,因與金人大戰,破走之。
澤迎?喪歸,恤其家,以宣知滑州。
金自是不複窺東京。
澤得金将王河上策,故遼臣,澤擒之,解其縛,坐堂上,言:人既辱吾主,又滅而國,我當協謀雪恥。
策感問金之虛實,盡得其詳,逐決大舉之計。
召諸将謂曰:汝等有忠義心,當協謀克敵,期還二聖,以立大功。
言訖泣下,諸将皆聽命。
金人屢戰不利,悉引去。
澤複上疏請帝還京,曰:臣為升下保護京城,自去年秋至于今春,又三月矣。
升下不早回,則天下之民何所依戴?前後請帝還京二十餘奏,每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憂憤成疾,疽發于背。
諸将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帝蒙塵,積憤至此,汝能克敵,我死無恨。
衆皆流涕。
諸将出,澤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翼日,風雨畫晦,澤無三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而薨,年七,都人号恸。
遺表猶贊上還京,诏贈觀文殿學士、通義大夫,谥忠簡,歸葬京口。
教授力符哀其文集,藏于學宮。
子穎,居戎幕,素得士心。
澤薨數日,将十夫者十五,都人請以穎繼父任。
會朝廷已命樸京留守,乃以穎為判官,累官兵部郎中。
孫嗣尹制散大夫。
曾孫如圭、提世端平監,有中明州通制。
許旸,字升卿,政和四年,由貢士釋褐,曆福州閩海尉,知紹興蕭山縣人。
為大理寺正兼工部郎中,權大理少卿。
秦桧下嶽飛于大理,欲文緻以反,旸不可,出知南劍州,卒。
子蒼舒。
何公務字子忠,宋紹興中,累官至康州防禦使,精醫學。
高宗疾,征入侍藥,疾愈,授德壽宮太醫院使。
時秦桧執政,遂謝官隐居京口。
卒,賜葬鳳凰山,胡铨志其墓。
子朝柱,襲官太醫院使。
王烜字晦叔,其先衢州人。
曾祖介,徙居丹徒。
烜以父植在,曆監務監倉,改宣議郎,知旰眙軍、天長縣。
議論英發,襟度超豁,人以比孔北海、祢正平之流。
張大允字德誠,登紹興二十三年進士,曆海門簿,知建平縣、揚州簽判兼宗丞。
好學笃行,恬于勢利。
辛次膺,萊州人。
幼孤,從母依外氏王聖美于丹徒。
力學善詩文,登進士第。
肴宗朝,累官禦史中丞、參知政事。
立朝塞谔,為政貴清淨,仕宦五十,無毫發挂吏議。
陳景周字仲思,應忤子秀國公升之之族。
其先自建安徙丹徒,登嘉定十三年進士。
景周人物秀整,意氣軒朗,繩巴嚴而待人恕。
再舉于鄉,廷對擢乙科,授迪功郎、溧陽尉。
溧陽邑大事繁,風俗剽悍,多重辟滞囚。
景周謂察獄在初,而初情惟尉能得之,務察極微隐,職所當親,雖向細不憚也,故獄成不可變,而邑無冤民。
田文虎字炳叔,寶慶年進士,自儀真徙京口,仕至樞密院檢詳,出知常州。
居官極廉介,自奉甚約,妻子惟衣布,死之日,家無餘赀。
範炎字贊中,其先祖邦彥,邢州唐山人,徙居潤。
父如山,牢南伯。
張栻帥湖南,辟江陵公安令,再調張州胪溪。
炎以祖恩授新滏主簿、德安司明,改通直郎,知晉陵縣,治績上最。
真德秀帥湖南,僻主管機宜文字。
年四十,乞歸養母子寬字仲容,以
餘嘗登黃鶴山,其下尚有寄奴井焉。
至于文章勳業,以至孝義貞烈,皆江山靈傑之氣所特鐘,嚼然于天地之間而不泯也。
其他以一節之善著者,雖不必照燿千古,要其人亦有足多者。
古之人有言曰:善善歡其長,亦烏得而略焉?志人物。
國系 劉宋發祚京口,由武帝及少帝、文帝,皆生長于斯。
今讀元嘉诏書,倦倦桑梓,誠不忘長業所姤也。
其詳載在南史,茲僅錄其事關京口,以明代崛興所自至,為帝以後弗贅焉。
長沙、臨川武帝同氣,營浦以下五侯,屬在群從,例得附書。
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
先世彭城人,晉東遷,遂移居丹徒之京口裡,以晉哀帝興甯元年三月壬寅夜生,神光照室。
及長,雄傑有大度,不事小節,奉繼母以希聞。
家素貧,時人莫知,惟琅琊王谧知之。
常負刁逵社錢三萬,被逵執,不得脫,谧代之償。
間伐荻江上新洲,有大蛇數丈,射之。
明日至,開杵自聲,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揚藥。
問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蕊薄之耳。
曰:何不遂殺之?曰:劉寄奴王者不死。
叱之,皆散走。
遂收藥,反傅金瘡,無不立愈。
隆安三年,孫恩作亂于會稽。
朝延遣将軍劉牢之往讨,以裕參延曰事州之。
遣與數十人觇賊。
賊衆數千,裕與熙所将人多死,而裕獨奮長刀,殺傷賊衆,恩遁入海。
四年,恩複入會稽,裕每戰陷陣,賊遂退。
五年。
恩出海鹽,又破擊之。
恩浮海至丹徒,裕兼程與俱至,奔擊,大破之。
晉帝以為下邳太守。
元興元年,桓懸東下,裕時參劉牢之軍,請擊之,不許,乃遣子敬宣詣懸請和。
裕與何無忌固谏,不從。
懸克建邺,牢之竟缢死于新洲。
裕與無忌還京卩。
懸篡位,桓修入朝,裕從至建邺,懸私謂修日:劉裕風骨不常,蓋人傑也。
懸妻劉氏亦謂懸曰: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悉必不為人下。
修尋還京口,裕托疾不與修偕行,乃與無忌同船還建典。
複計及弟道規、劉毅、孟得、檀憑之等,密謀起兵。
二月乙卯,裕記遊獵,與無忌等集義徒凡二十七人,願從者百餘人。
丙辰,候城門閑,無忌等及義從服傳诏服,稱诏居前,衆馳入,即斬修以狥得。
道規、毅等率壯土五六十人,亦斬修弟弘于廣陵,收衆濟江。
義軍初克京城,修司馬刁弘率文武佐史來赴。
裕登城謂日:郭江州已奉乘興反正于尋陽,我等并被密诏,逆黨諸君三大晉之臣乎?宏等信之而退。
教等至,然命收宏等誅之。
元曰:義兵九懼,謂所親曰:劉修三世雄毅,家無擔之,三擲百萬。
何無忌牢之外甥,酣似其舅,共舉大事,何謂無成也?時衆鹹推裕為盟主,祫命尚書王嘏率百官奉迎乘輿。
初,晉陵人韋叟善相術,桓修令相裕,當得州否?叟曰:當得邊州。
退而告裕曰:君相貴不言。
祫笑曰:相若準,當用君為司馬。
至是更詣裕,裕遂用焉。
桓氏滅,诏進祫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裕固讓,旋鎮丹徒。
嗣是滅南燕。
慕容超滅盧循,誅劉教代蜀,滅谯縱,伐關。
洛會姚泓進爵為王,代晉,國号宋,事詳南宋。
在位三年,如年六十,葬蔣山。
谧武皇帝。
帝耕于丹徒,至受命,耕耨之具,鹹命收藏。
及幸舊宮,見之,有慚色。
少帝義符,小字車兵,母曰張夫。
人晉義熙二年,生于京口。
時武帝年逾四十,未有子。
及義符生,王悅,拜豫章公。
世子齊以絕人,善騎射,解音律。
宋台建,拜宋世子。
武帝又禅,立為太子。
永初三年五月,武帝崩,即帝位。
文帝義隆,小字車兒,武帝第三子也。
晉義熙三年,生于京口。
十二年,封彭城縣公。
永初元年,封宜都郡王。
時年十四,長七尺五寸,博涉經史,善隸書。
少帝廢,徐羨之、傅亮以祯符所集,迎即位。
元嘉四年二月,行幸丹徒,谒京陵。
三月丙子,宴丹徒宮,帝鄉父老鹹與焉。
蠲丹徒租布,原五歲刑以下。
每诏發念丹徒,為桑梓,恩恤倍厚。
長沙景王道憐,宋武帝中弟也。
武帝克京城,及平建邺,道憐常留侍母。
後,以軍功封新喻縣男。
武帝征廣固,所部獲慕容超,以功攺封竟陵公,拜司空、徐充二州刺史,加都督,鎮京衛。
武受禅,遷太尉,封長沙王。
先是,廬陵王義真為州刺史,太後謂武帝曰:道憐,汝布衣兄弟,宜用為揚州。
武帝以揚州根本,非道憐所了竟人。
永初三年卒,葬禮依晉安平王孚故事,鸾旒賮屋,左纛、楹轅車、挽歌二部,前後羽葆報吹,虎贲班劍百人。
子義欣嗣封,谥曰成。
臨川烈武王道規,字道則,武帝少弟也。
世居京口,倜傥有大志,預謀誅桓元。
時桓宏鎮廣陵,以為中兵參軍。
武帝克京城,道規亦以其日與劉毅、孟得斬宏。
元敗走,道規與劉毅、何無忌追破之。
無忌乘勝追元直造江陵,道規曰: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為竭力,桓振勇冠三軍,且可頓兵,以計策縻之。
無忌不從,果為振敗,乃退,繕舟甲複進,遂平巴陵。
江陵之平,道規推毅為元功,無忌為次,自居其末,以起義勳,封華容縣公。
桓謙敚江陵,道規率諸将破斬之。
初,謙至枝江,江陵士庶與書,告以虛實,道規皆焚燒,衆大安。
徐道覆奄至,人情大震江。
漢,士庶感。
其焚書恩,無複二志,竟破道覆。
義熙八年薨,贈司徒,谥曰烈武。
無子,以長沙景王第二子義慶嗣封。
元嘉中,诏同道憐、劉穆之、檀道濟等并勒功配享。
義慶谥日康。
營浦縣侯劉遵考謠元高祖從第 桂楊縣侯劉義融,谥恭,義欣弟。
新喩縣男劉義宗,字伯攸,谥惠,義融弟。
興安縣侯劉義賓,溢肅,義宗弟。
營道縣侯劉義綦,谥僖,義賓弟。
名宦 凡仕宦茲邑,若宰貳若教職,其姓氏巳分載前志。
至有令德豐功,炳濯今古者,更為傳傳之,垂諸水久,川昭則效,即為民興利,與以二節之善著者,亦弗敢遺。
於戲,日之澤數世戴之,豈忍忘哉! 宋 沈窦之為丹徒令,以廉自守,不事權要,浸憫口至,遂鎖系尚方,歎曰:一見天子足矣。
上召問之,攢名之曰:臣坐清,所以獲罪。
上曰:清何以獲罪?曰:無以奉要人。
上曰:要人為誰?贊之以手闆四面指曰:此赤衣諸賢皆是。
上知其無罪,複除丹徒令。
唐 項斯會昌中進士,尉州徒,有文學,楊敬之甚愛重之。
宋 陳知奇字虞卿,慶曆四年任丹徒令,為政主于惠民,而民亦愛之。
陸安民為丹徒丞愛民。
王淡熙甯間任丹徒主簿,有文行。
葉夢得,字少蘊,蘇州吳縣人。
紹聖四年進十,調丹徒尉,有文學,蔡京雅知之,既拜相,亟召用,旬歲間曆清要,遂入翰林為學士,時年方壯,文華清麗,三時欽重。
陳炤字伯光,常州人。
登進士第,為丹徒尉,徙常州。
元兵破城,死之。
元 曹鑒字克明,宛平人。
郝彬薦為淮海書院山長。
天性孝廉,親族貧乏者,周恤恐後。
曆宦三十餘年,僦屋以居,臨終無餘赀,惟書數千卷而巳。
薩都刺字天錫,燕山人。
丁卯進士。
天曆元年,任錄事司達魯花赤。
始至,設閱聞,制權衡,俾市物者各得其平。
巳巳歲大侵,白太守,盡發倉廪以濟,可全活八十餘萬。
民居有逼近官廪者,太守議徙居他所,都刺憫共貧不能徙,以銀壺質缗錢,呼居民與之,使各僦屋以遷。
太守聞之,媿而止。
有妪訟其子,都刺盡誠開谕,帝化妪為慈母,而子為孝子。
太守有幸奴橫甚,卻利多裁抑之,太守謝過。
俗尚巫,以禍福惑愚民,都刺悉捕治,俗為變。
都剌負才工詩,于京口山水多題詠焉。
明 胡孟通知丹徒。
洪武十八年六月,與縣丞郭伯高以事同就逮。
民數十人詣阙,?其撫民有方,特命釋之,仍遣使勞以酒。
王秉彜,河南人,知丹徒,公廉愛民,嚴而不刻。
科差獄訟,莫不各當其平,民鹹德之,升本府同知。
紀網字廷幹,丹徒諸生,有才略。
成祖渡江,擢本縣丞。
羅觀字彥賓,江西南昌人。
初為令,治稱最。
永樂初,擢守本郡,聲績益著。
居郡既久,威惠孚洽,遠迩悅服。
時學宮及城隍祠頹圯,悉加完輯。
郡志久散佚,纂輯梓行。
奚壽字宗仁,四川成都人。
知丹徒,有才調,恤民下士。
秩滿,家于郡中。
哀庸字宗常,直滿城人,貢士,由海門知縣改任丹徒,督民開墾,野無荒田。
有蝗入境,庸禱曰:無狀,責在我,民何罪焉?卿忿,飛去。
時閩寇起,軍饷夫役,一呼而集,民不知擾。
以憂去,卒葬丹徒。
蔣忠字尚功,浙江錢塘人,進士。
正統中知丹徒。
有才吟,尤長于撫字,輕徭薄斂,民甚安之。
于時閩、浙有警,邑當要沖,軍需旁午,忠與太守張岩協力籌劃,民賴安堵。
徙嘉定,升知常州府。
楊峻字惟高,江西進賢人。
成化四年知丹徒。
材識淵贍,為政平恕,深恤民隐。
屬歲旱,躬荷械禱雨,為罪已文告城隍神。
巳而大雨,遠近沾足,歲以是登。
峻外嚴内寬,優禮良善,惟豪黠不少假,吏民詟服,阖郡稱治。
擢禦史,累官布政使、光祿卿。
鄭琳字元珍,莆田人。
成化中由舉人任丹徒訓道,留意經學,兼工書,橫經高講,士類賴以起發者甚衆。
張希字士賢,江西人,成化中山水人,任丹徒訓道,教法嚴明,士類悅服,有藻鑒識決。
大學士靳貴于諸生中為公輔之器,遷國子監丞。
楊琎字用璋,河南祥符人,進士,成化中知丹徒縣。
潮性慎密溫厚,留心民事,政平訟理。
境中大水,壞民隄防,憂形于色,竭力蠲赈。
時中貴以事搆巡撫,辭連,琎毅然不為動,執政廉其能,得直,擢禦史。
張宗字繼祖,陜西高陵人,監生。
成化十七年任丹徒主簿,司馬政,廉介自守。
縣令楊琎甚重之,撫按使者交薦,擢縣丞。
性恬退,不樂仕進。
送緻仕 見盡孝字克仁,宏治中知丹徒。
廉靜平恕,厘剔隐弊,雖黠吏不能少逞。
善病,設一榻堂後,時偃卧其上,事至無弗理者。
未久,以疾調靖江。
既去,民益懷之。
郭浃字崇仁,湖廣興國州人。
宏治癸醜進士。
初知靖江,以才堪治劇,改丹徒,多善政。
李咨字汝弼,直隸故城人。
進士。
宏治五年令丹徒。
寬雅尚文,不事苛察。
一日,有母告其子不希十,宣諸死,咨委曲谕遣之,毋子感化。
民犯細故,辄贳之。
至豪橫蹀法,及奸吏舞文者,痛治之,弗貨。
每有事,三以便民為務。
擁禦史。
二子并舉進士。
劉铨字世衡,所江慈溪人。
弘治中任丹徒訓導,博聞重行撿,毋年逾八十,卒于官舍。
铨哀毀骨立,吊者怆感。
張貉廣東人,弘治中任丹徒教谕。
規約整饬,誨迪諒至,不束帶不見諸生。
嘗行射禮,二發中的,學使者深嘉之,日:吾固知為有德者也,于射征之矣。
升教授。
桂萼字子實,江西安仁人。
少與兄華齊名,登辛未進士。
正德九年知丹徒。
民間利病,詢訪不遺事賤。
所言善,溫言降體,如待賓友。
以是無隐不知,知無不為。
除奸早弊,豪右斂迹,胥史至不敢出府門。
林賢,太守也,抑其遇,不以為病。
後在要路,數薦其賢,人兩高之。
萼以議大禮進官至大學士。
茅坤字順甫,浙江歸安人。
戊戊進士,以文章名。
嘉靖二十二年知丹徒縣。
會歲侵,多方振恤,民賴以生。
事載姜寶記中。
升吏部稽勳主事,後至大名道副使。
年逾九十,子孫多聞人。
萬善,江西臨川人。
甲辰進士,嘉靖二十五年知丹徒縣。
性淳厚愛民。
每訛訟,必開誠勸谕,不輕用刑罰,訟者多感悟自咎而止。
以憂去。
徐一檀字汝材,浙江西安人。
隆慶戊辰進士。
萬曆元年知丹徒。
豈弟明決,事如流。
在縣數年,民利具舉,擢吏部稽勳主事。
馬邦良字君遂,浙江富陽人。
萬曆丙戍進士。
是年知丹徒,清惠并著,擢禮科給事中。
李東明,江西臨川人。
萬曆十九年任丹徒調導,端恪恭讓,有長者風。
升太和教谕。
龐時雍字景和,山東文上人,玉辰進士。
萬曆二十二年知丹徒。
性嚴介,果于有為,治邑事如家事。
四郊立義塳,修學校,按訪古碛,設館聘名儒,纂修郡志。
每公餘辄至館讨論咨考,文?,從容至夜分弗辍也。
升兵部主事。
性至肴,在途聞母喪,喪盡禮。
癸卯主廣東試,尋以劾四明相沈貫罷。
職,士論韪之。
沒,與丹徒華任同贈官。
陸夢祖字啟述,浙江山陰人。
萬曆戊戌進士,繼龐時雍後為令,力反嚴酷,以平易為治,事上官無加禮,三時有強項之日。
擢監察禦史,巡按福建,豐裁赫然。
升南光祿卿,曆官應天府尹。
李奇王字元美,少舉于鄉。
初精易學,造東林,就正高景逸景逸。
日,發吾蘊者子也。
署教丹徒,以自課者謀十。
天啟壬戌成進士,歸奉親。
崇祯時,曆官汝甯知府,告歸。
易義注成,學者稱荊揚先生。
皇清 朱臣字來賓,蘇州太倉人。
以歲貢授丹徒縣學訓道,月會課諸生,樽酒論文,評骘無不得當。
學廟将圯,請于令張晉。
晉工詩文,好士,從臣請,鸠修築學宮,為之新臾,于學後壽邱山建書院,遍植杏花,延諸生之能文者讀書其中。
臣力贊之,然竟以是勞瘁獲疾卒,諸生多為詩哭之。
黃子淳号帶溪,山東曲阜人。
以明經除鎮江府教。
授時魏珰勢歌,生祠遍海内。
子淳逆知必及京口,預集諸生,勉以忠義,誡勿建言倡始。
諸生奉教,事遂得寝。
他如捐俸修學,清豪強占地,赒助貧儒奸喪祭必齋宿,課士維勤。
在任六載,未嘗濫受三贽,多士誦德不衰。
祀名宦, 名臣 自三國迄今,凡得名臣若幹人,功德蔽天壞安,以一節之美著者,鹹得與焉。
所謂細行受細名,大行受大名也。
蓋無善足稱,即位至卿相,求片語之褒,許不可得;苟有可稱,即散秩不遺。
高山仰正,景行行止,生其後者,可不思所以可傳者與?晉以下類多流寓,注籍茲土者,于例得書。
三國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
嘉不三年,丹徒為武。
巡以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
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
皓更營新宮,制度宏廣,飾以珠玉,時盛夏興工,核上疏谏,引賈誼抱火積薪之喩,反複千餘言,不納。
遷東觀令,領右國史,上表辭讓,皓诏答勉修職。
時倉廪無儲,世俗滋侈,數上疏言:天下未平,百姓不贍,宜三生民之原,豐谷帛之業,而棄功于浮華之巧,妨曰于侈靡之事,非救乏之上務也。
前後陳便宜及貢薦良能,解釋罪過,書百餘上,皆有補益。
其領右國史時,韋昭預左國史,皓欲為父和作紀,昭以文皇未登帝位,當立傳,不當為紀。
又所在數言瑞應,皓以問昭,昭言:此家人筐簏中物耳。
皓不悅。
後因事收昭付獄,核連疏救之曰:昭自少勤學,深綜墳籍,意所經識,古今行事,外吏中少能過之。
又吳書當垂千載,非得良才如昭者,實不可使。
昭亦漢之史遷也。
乞赦等罪,使成書傳之百世。
皓不聽許,遂誅昭。
天冊元年,核以微譴免,數歲卒。
晉 祖逖字士雅,範陽遒人,避地居丹徒之京口。
性豁蕩,輕财好俠,慷慨有節尚。
辟舉南徐州秀才,不就。
元帝朝,辟徐州剌史,尋征軍咨祭酒。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複之志,賓客義徒,逖遇之如子弟。
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以發威命,将圖雪國恥。
帝乃以逖為奮威将軍、豫州刺史。
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辭色壯烈,衆皆慨歎,果克複晉比。
兄納,字士言,最有操行,性至浮,累官光大夫。
弟約,字士少,後代為鎮四将軍,并居京口。
劉惔字真長,沛國相人。
與母任氏寓居京口。
家貧,織菑履以為養,雖荜門陋巷,晏如也。
人不之識,惟王導深器之。
後稍知名,累薦遷丹陽尹。
為政清整,門無雜賓。
惔雅善言理,又能知人。
嘗言桓溫于帝勿使居形勝,宜常抑之。
又屢言于人,溫終專制朝廷,竟如其言。
卒于官。
孫綽為之诔雲: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
時人以為言。
惔四世孫璲,??、琎并有操行,仕不甚顯。
七世孫玨,少方正,有器局,自國子禮生射策高等,為甯海令,累遷至吏部尚書、國子祭酒。
沈林子字敬士,吳興人。
少有大度。
數歲随父穆夫在京口,王恭見而奇之。
後盡室移居京口,劉裕分宅給焉。
從裕克京城,封漢壽縣伯,終輔國将軍。
劉牢之字道堅,彭城人。
居京口,面目驚人,沉毅多計劃。
以勇應募,參謝元軍事,領精銳為前鋒,号北府兵,敵人畏之。
王恭鎮京口,引為府司馬,加輔國将軍、晉陵太守,代恭為都督,究青、冀、幽、并。
徐揚州之晉陵軍事,鎮京口。
孫思攻陷會稽,牢之東讨,恩浮海奄至京口,戰士十萬,樓船千餘。
牢之在山陰,使劉裕自海鹽赴難,牢之率大衆還,裕兵不滿千人,與賊戰,破之。
恩率衆鼓噪登蒜山,裕奔擊,大破之。
恩聞牢之巳還,乃走郁州,又為牢之子敬宣、劉裕等所破。
後為征東将軍、會稽太守,卒,歸葬丹徒。
劉敬宣甯萬壽,襲父牢之封,官至左衛将軍、散騎常侍、使持節、督北青州軍事、青、冀二州剌史,屢有戰功,為其參軍司馬道賜所害。
敬宣寬厚善待士,多技藝,引馬音律,無事不善。
何無忌,東海郯人,居京口,州辟從事,轉太常博士。
同劉裕起義京口,無忌服傳诏服居前,馳入城,斬桓修,複京師,侍衛安帝,封安城郡開國公。
初,桓元聞裕等及無忌之起兵也,甚懼,曰:何無忌劉牢之之甥,酷似其男,其見憚如此。
遷江州刺史、鎮南将軍。
賊将盧征遣别師順流而下,無忌率舟師拒之,敗績,衆奔散。
無忌厲聲曰:取我丘武節來!節至,乃躬執以督戰。
賊衆雲集,無忌辭色不撓,遂握節死之,谥曰忠肅。
子助,官至侍中,封安成公。
檀憑之,字慶子,高平人。
世居京口,少有志力,閨關雍肅,為世所稱。
從兄子韶,兄弟五人,皆雅弱而狐,憑之撫養若已所生。
初辟會稽王骠騎行參軍,轉桓修長流參軍,領東莞太守,加甯遠将軍。
與劉裕有州闾之舊,又數同東讨,情好甚密。
旗之建,憑之與劉毅俱以私難黑經而出,裕以為建武将軍。
裕之将義舉也,嘗與何無忌同會。
憑之所曾善相者晉陵韋叟見憑之,驚曰:君有急兵之厄,其候不過三四日耳,宜深藏以避之。
及桓元将皇甫敷之至羅落橋,憑之與裕各領三隊而戰,軍敗,為敷軍所害。
贈冀州刺史、曲阿縣公,邑三千戶。
劉穆之,字道和,東莞人,世居京口。
初辟琅琊府主簿。
劉裕克京城,從何無忌求主簿。
無忌進,穆即召見,謂曰:我始舉大義,須一軍吏甚急,誰堪其選?穆之日:無見逾者。
即于座中受署。
從平建邺,諸大處分,倉卒立定。
遷尚書祠部郎,複為府主簿記室錄事參軍。
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家,負勢淩縱,穆之斟酌時宜,随方矯正,不盈旬曰,而風俗頓攺。
以平桓元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凡所薦達,不納不止。
常雲:我雖不及荀令君之舉善,然不舉不善。
尋加建威将軍。
諸葛長民伏誅,進前将軍。
裕西伐,司馬休之,中軍将軍道憐知留任,事無大小,一決于穆之。
遷尚書左仆射,領選。
裕北伐,留世子為中軍将軍,監太尉留府,轉穆之左仆射,領監軍、中軍二府。
穆之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滞。
義熙十年卒。
裕在長安,聞問驚恸,以根本空虛馳還。
既受禅,每歎憶之曰:穆之不死,當助我理天下,可謂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孫瑀,字茂琳,頗有時望。
劉毅,字希樂,彭城沛人,居京口。
少有大志,剛斷辟從事。
從劉忍誅桓懸,有匡複助。
初,毅丁憂在家,及義旗初興,果經從事,軍役漸甯,上表乞還京口,以終喪禮。
诏不許。
封南平郡開國公,進術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遷荊州刺史,都督諸軍。
事貳于裕,為裕所殺兄邁,字伯群,有才幹,為竟陵太守,封東安侯。
為桓元所害。
模以谷敗奔襄陽,魯宗之斬以送裕。
從弟藩,兖州刺史。
毅剌荊州,請藩為副貳,入朝,裕亦收藩,賜死。
劉簡之,彭城人,世居京口,有志幹,初為劉裕所知。
辟通直常侍、少府太尉咨議參軍,赴義,封晉安縣五等侯。
弟謙之,見儒林。
虔之江夏相。
子道産,别有傳。
孟得,字彥達,平昌人。
父馥,移家京口。
錄矜嚴有志局,少為王恭所知,預義旗之勳,遷丹陽尹、尚書仆射。
子靈休,官秘書監,封臨汝公。
孟懷玉,平昌安邱人也,世居京口。
劉裕東伐孫恩,以為建武司馬,顸義旗,從平京口,定建邺,以功封鄱陽縣五等侯。
盧循逼都,以戰功為中書證議參軍。
循平,封陽豐縣男,位江州刺史。
孟龍符,懷王弟,骁果有膽氣,早為劉裕所知,以軍功封平昌縣等子。
從伐廣固,以車騎将軍加龍骧将軍、廣州太守,乘勝追奔,被聞見害,追贈青州刺史,封臨沅縣男。
宋 劉粹,字道沖,沛郡蕭人也。
家世京口,初辟州從事。
武帝平建邺,征廣固,以功封西安縣五等侯,累遷中軍咨議參軍。
永初元年,以佐命功,改建徒縣安縣侯。
文帝即位,為雍州刺史,加都督。
元嘉三年,讨晦。
晦與粹善,以粹子曠之為參軍,帝甚疑之。
王宏曰:粹無私,不必憂也。
及受命南讨,無所顧。
文帝以此嘉之,晦亦不害曠之,遣還。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
少孤,居喪備禮,奉兄姊以和謹稱。
武帝建義,道濟與兄韶、祗等從平京城,俱參建武軍事,累遷太尉恭軍曰作。
縣男。
義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濟正為前鋒,所,望風降服,徑進洛陽。
議者謂所獲俘門囚,應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
皆釋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悅,歸者甚衆。
長安平,以為耶琊内史。
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永修縣公,位丹陽尹、護軍将軍。
文帝即位,進封武威郡公,位司空,鎮尋陽。
以威名太盛被誅。
道濟見收,引飲斛,脫帻投地曰:乃壞汝萬裡長城。
子植,給事黃侍郎,粲司徒從事中郎,隰太子舍人。
承伯秘書郎。
孫儒奉朝請。
向靖,字奉仁,河内山陽人。
居京口,從劉裕平京城、丹徒縣,封山陽縣五等侯。
讨盧循,所在著績,封南安縣男。
高祖受命,封曲江縣侯,位太子左衛率,加散騎常侍。
卒。
立身儉約,不營屋宇,無田園商貨之業,時人稱之。
子植、桢、柳、邵。
柳始興太守、南昌相,邵曆宣城、義興太守。
劉秀之,字道寶,穆之從子。
少孤貧,與群兒戲,前渚遇大蛇,群兒驚呼,秀之獨不動。
何承天雅器重之,妻以女。
景平中,除驸馬都尉。
元嘉中,今建康有政聲令襄陽。
修複廢堰,培良田數千頃。
既正督漢川,時饑馑,秀之躬自儉約。
先是,漢川以絹為貨,秀之限令用錢,百姓利之。
遷益州刺史,折留俸祿百八十萬,付梁州鎮庫。
梁益豐富,前後刺史莫不大營蓄聚,秀之蕭然也。
南進王義宣據荊州為逆,遣征兵于秀之,斬其使。
以功封康樂侯,徒丹陽尹。
先是,秀之從叔穆之為丹陽,與子宴,聽事柱有穿,穆之謂子弟:汝等以栗擲柱,入穿者,後當得此郡,獨秀之入焉,其言遂驗。
後加都督,卒贈司空,谥忠成。
丹徒系東同卷之。
劉琨之應族弟營浦侯遵考子,辟竟陵王誕司空主簿。
誕作亂,以琨之為中兵參軍,不就,死之,追贈黃門郎。
徐豁,邈之子也,有父風,以年聞。
元嘉初,為尚書左承山陰令,精練法理,為時所推。
鎮南将軍何無忌請為功曹,出補西陽太守,與無忌俱為盧循所害。
劉康祖,彭城莒人也,世居京日。
康祖謝力絕人,每犯法,辄越屋逾牆,郡縣莫能禽。
夜入人家,為有司所圍,突圍去,莫敢追,因夜還京,日半夕便至。
文帝以勳臣子,每原貸之。
後襲父處之封,拜員外郎。
後為參軍,被委任,折節自修。
元嘉中,魏太武圍汝南,文帝遣康祖總制為前驅,攻破魏軍。
其年秋,魏永昌王以長安之衆八萬騎與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僅八千人,死于戰,益曰壯。
劉道産,簡之子。
襲爵晉安縣五等侯。
元嘉三年,累遷梁、南秦二州刺史,在州有惠化。
後為雍州刺史,領甯蠻校尉、襄陽太守,善于臨職,在雍部政績尤著。
蠻彜前後不受化者,皆順服,百姓樂業。
卒官,谥襄侯。
道産澤被西士,喪還,諸蠻皆缞绖号哭,追送至沔口。
長子延孫然。
劉延孫,道産子,辟徐州主簿,累官金紫光祿大夫、南徐刺史。
先是,武帝遺诏:京口要地,去都密迩,自非宗室不得居之。
延孫與宋雖同出楚元王,由來不序昭穆,不應有此授。
以帝畏忌竟陵王誕,不欲使居京口,故遷之廣陵,而以南徐州授延孫,與之合族。
及誕方命,遣使邀延孫,延孫斬其首送京邑,複遣兵渡江,受沈慶之節度,至尚書左仆射。
卒贈司徒,給班劍二十人。
谥文穆。
齊 臧嚴字彥威,焘元孫。
幼而至孝,居父憂,以哀毀聞。
孤貧勤學,性孤介,未嘗造請。
梁仆射徐勉欲識之,嚴終不詣。
辟湘東王宣惠輕車府參軍,曆官義陽、武甯郡守。
郡介蠻左,前郡守常選武人以兵鎮之,嚴獨以數門生單車入境,群蠻悅服。
有文集十卷。
劉地字子數,惔六世孫,居京口,拜中兵記室參軍、大司馬軍事。
琎方軌正直,嘗為武陵王羅參軍罪,自割鵝炙,琎曰:此是膳夫之事,殿下親執鸾刀,下官不敢安席。
因起請退。
與友人同舟,友留目岸上女子,琏舉席自隔,不複同坐。
兄??夜隔壁呼琎,琎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後應。
??問其久,琎日:向束帶未竟耳。
其立操如此。
梁 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人。
世居京口。
弱冠舉南徐州秀才,性強直。
後随豫章王鎮彭城。
城失守,革為魏人所執。
魏刺史王延明聞革才名,厚加待接。
革稱足疾不拜,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
革辭以囚執既久,無複心思。
延明将加箠樸,革厲色曰:江革年六十,不能殺身報主,今日得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
延明知不可屈,放還。
帝大宴,舉酒勸革曰:今日始見蘇武之節。
除會稽郡丞,行府州事。
郡境殷廣,詞訟日數百,革判辯無滞,人安吏畏。
卒谥強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行敏,好學有才,官至通直郎,有集五卷。
行敏弟德藻,别有傳。
臧盾,字宣卿,焘曾孫,左民尚書潭之孫。
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幹。
丁所生母憂,三年,廬于墓側。
曆廷尉卿、江夏太守。
盾辟尚書中兵郎,累官至散騎常侍、中領軍,出為吳郡太守,以疾拜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绶。
疾愈,複為領軍将軍。
卒,贈侍中,谥忠。
為人敏贍有風力,長于撥繁,職事甚理。
幼從征士諸葛璩受五經,璩日:此生王佐才也。
子長博,字孟博,桂陽内史;仲博蘭陵令。
弟厥,字獻卿,亦以幹局稱,為晉安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司農卿。
子操,尚書三公郎。
陳 江德藻革子行敏弟也。
好學,美風儀,性至孝友,事親盡禮。
與異産昆弟居,恩惠甚笃。
仕梁為尚書比部郎。
陳武帝受禅,為秘書監,兼尚書左丞,尋以本官兼中書舍人。
天嘉中,兼散騎常侍,與中書郎劉師知使齊,著北征道裡記三卷。
還,除太子中庶子,遷禦史中丞,坐公事免。
後自永宰縣補新喩令,政尚恩惠,頗有異績。
卒于官,著文筆十五卷。
子椿,亦善屬文,位尚書右丞。
唐 馬懷素字惟白,家貧苦學,博通經史。
調露二年擢,又中文學優贍科,補郤尉,積勞。
遷左台監察禦史。
太仆崔貞慎以餞魏兀忠張易之上變,貞慎與元忠謀反,武後诏懷素按之,使者促迫,懷素執不從,曰:貞慎餞流人當得罪,以為謀反則非。
昔彭越以逆誅,栾布奏事部下,漢不坐罪。
今元忠罪非越比,不宜坐餞别之人。
後意解,貞慎等乃免。
宰相李迥秀藉易之勢,斂赇骫法,懷素劾罷之。
轉禮部員外郎,以十道使黜陟江西,處決平恕。
遷考功,核取實才,權貴不能撓。
曆任修文館直學士。
開元初,為戶部侍郎,封常山縣公。
笃學不廢,為侍讀,肩輿以進。
每宴見,帝自送迎,事以師禮。
诏勾校秘書,請采續王儉七志,即拜秘書監領其事。
卒,帝舉哀于外門。
贈潤州刺史,谥日文。
權臯字士繇,略陽人,徙居潤州之丹徒。
天寶中,舉進王第,為臨清尉。
安祿山表為薊尉,署幕府。
皇度祿山且叛,不可谏,欲行,慮禍及親。
天寶十四載,使獻俘京師。
還,過福昌尉仲暮,暮妻臯女弟也,密約以疾召之。
暮來,臯陽瘖,直視暮而瞑。
暮為哭斂之,臯逸去,自無知者。
吏以诏還臯母,母謂實死,恸哭,故祿山不之虞,歸其母。
臯潛侯于淇門,奉之南奔,客臨淮,為驿亭保,以诃北方。
既渡江而祿山反,天下聞其名,争取以為屬。
高适表試大理評事、淮南采訪判官。
水王舉兵脅士大夫,臯又詭姓名以免。
帝嘉之,除監察禦史。
母赍去,客洪州南,禮榯塞逾年,诏今不至。
有中人過州,求取無厭。
南昌令主遘欲按之,謀于臯,臯掩面泣曰:令何由緻天子使,而遽欲按之。
遘悟,謝過。
浙西節度使顔真卿表為行軍司馬,召拜居舍人,固辭。
李季卿為江淮驸陟使,列其高行,以著作郎召,不就。
自中原喪亂,士人率渡江,李華、柳識、韓日、王定皆仰鼎節,與友善。
河、定嘗評臯可為宰輔,華亦以為分天下善惡,一人而已。
大曆兀年卒,殡丹徒。
洞等制服行哭,诏贈秘書小監。
元和中,谥為貞孝,複贈太子少保子德輿。
權德輿字載之。
父臯居丹徒,德輿徙居曲阿練湖。
輿日歲居父喪,哭踴如成人。
未冠,以文學稱。
杜佑、裴胄等交辟之。
德宗聞其材,召為太常博,改左補阙。
關東、淮、浙大水,德輿建言:宜擇群明通者持節,問民疾苦,蠲其租。
從之。
裴延齡判度支,德輿疏斥其奸,不報。
屢遷禮部侍郎。
凡三歲,所得士,相繼為公卿。
憲宗元和初,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王锷由河中入朝,求兼宰相,德輿奏:宰相非可序進,帝乃止。
帝嘗問:政之寬猛孰先?對曰:列聖皆尚仁厚。
德輿善辨論,開陳古今,以覺悟人主,為輔相寬和,不務察蔡名。
久之,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進扶風郡公,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
卒,贈左仆射。
谧日文。
德輿四歲能賦詩,自始學至老,未嘗一日去書。
為文雅正,公卿侯王功德卓異者,銘記多出其手。
雖動止無外飾,而醞借風流,為缙紳羽儀。
子璩,曆監察禦史,能世其家。
尚公乃初為升州馮宏铎牙将,受命詣楊行密求潤州,慷慨大言。
及宏铎敗,歸行密,行密戲公乃曰:頗憶求潤州時否?公乃應曰:将吏各為其主,恨無成耳。
行密笑曰:爾事吾如馮公,吾無憂矣。
後公乃發田??反書以告,卒不負行密焉。
宋 刁行字元賓,其先上蔡人。
父彥能,仕南唐為昭武軍節度使,賜田京口,因占籍家焉。
行以蔭仕為秘書郎、集賢校理,從李煜入宋,授太常寺太祝,出知桐廬縣,上書谏淫刑,遷大理寺丞,獻文四十篇,召試,授殿中丞,通判湖州,上言五事。
曆知光、廬、穎諸州,辄有政績。
終兵部郎中,有集二十卷。
子湛、湜、渭,皆登進士第。
湛,三司度支判官,湜,屯田員外,渭,太常博士。
諸孫彜、總、緩、維、紡約曾孫珏、璠、珉、璹并仕于朝。
刁約字景純,衎諸孫。
天聖八年進士,寶元中為館閣校理,後直史館。
嘗使契丹,改判度支院。
治平中,出知揚州,浩然有山林之志,乃挂冠而歸,作藏春塢,日遊其閑,以壽終。
三時名公卿如蘇轼輩皆與之善,敬事之,呼為十八丈,蓋高流也。
陳汝奭,字公武,泉州晉江人,徙居丹徒。
登寶元元年進士,知海州。
時歲饑,不俟報發廪振,為監司所奏,奭請以身坐,毋及僚屬。
朝廷嘉之,置不問。
母憂去官,歎曰:仕本為養,養不及矣,何以仕為?遂終身不任。
子龍輔,别有傳。
蘇頌字子容,泉州同安人。
父紳葬潤州,因徙居之。
第進士,知江甯。
承李氏後,賦稅圖籍皆無藝,高下出吏手。
頌因訊他事,互問民鄰裡丁産,得其詳。
及定戶籍,民駭懼不敢隐,遂刬剔夙弊。
調南京留守推官,留守歐陽修委以政,二經閱覽,則不複省。
杜衍家居,見頌淡器之,自舉生平所設施出處,悉語頌,故頌後曆政多類衍。
同知太常禮院。
至和中,文彥博為相,請建家廟,事下太常,頌議以為禮大夫士有田則祭,無田則薦,是以有土者乃為廟祭也。
有田則有爵,無田則無爵,是有廟止于其躬,子孫無爵,祭乃廢。
若參合古今之制,依約封爵之令,為之差等,錫以土田,然後立廟。
制可。
遷集賢院校理。
頌在館九年,奉祖母及母,養姑姊妹與外族數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給,而處之晏如。
仁宗建山陵,有司以難緻物厲諸郡,頌以遺诏務從儉約争之。
英宗時,召提默開封府,遷度支判官。
送契丹使,宿驿舍火,頌不動。
州兵欲入救,閉門不納,徐使防卒撲滅。
還,入奏,稱善。
命為淮南轉運使。
召起居注,擢知制诰,知通進銀台司,知審刑院。
時知金州張仲宣。
坐杜怯,法官例杖春黥配,頌奏請免。
神宗今免杖而黝之,頌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仲宣五品官,貸死而黜使伍徒隸,雖其人無可矜,所重汗辱衣冠耳。
遂免杖,黥流海外,因為定法。
大臣薦秀州官李定,诏擢太子中允,除監察禦史裡行,頌與宋敏求、李大防後先皆封還,執奏不已,遂并落知制诰。
呂惠卿嘗語人曰:子容吾鄉裡先進,苟詣我,執政可得也。
頌聞之,笑而不應。
吳越饑,選知杭州。
民有哀?,轉運司責逋市易缗錢,囚系無以償,頌繹使營生,期以歲月足償,果如期不敢負。
轉右谏議大夫,使契丹,與論曆家節侯,還奏,神宗嘉之。
修契丹通好書成,帝甚喜,賜名魯衛信錄。
除吏部侍郎,遷光祿大夫。
??母喪,帝遣中貴人言勞,賜白金兩。
元祐七年,拜仆射兼侍中、門下侍郎。
頌為相,務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
染戒疆陽之臣徼功生事。
告老,以中太乙宮居京口。
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爵累趙郡公。
建中靖國元年卒,贈司空、魏國公。
頌器局宏遠,不與人校長短,以禮法自持,雖貴,奉養如寒士。
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尤明典故。
有子十人:嘉、京、攜,最知名。
嘉字景谟,遊山庠,知富陽縣,蘇轼稱其吏事,古循吏無以過。
以黨籍終宗正丞。
京、攜見名宦。
孫師德,字仁仲,以父任入官,曆許幕。
曾孫忠規,見名宦,照見隐逸。
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
其祖避地江南,因家于潤。
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身,翌曰澤生。
登元祐六年進士第。
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其直,置末。
中,調大名館陶尉、衢州龍遊令,晉州趙城今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餘缗,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克和議使。
議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止不遣。
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
者率托故不行,澤即日單騎就道。
磁經敵騎蹂躏,民逃徙。
澤至,繕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義勇,為固守計。
上言:邢、洛、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三郡,則四郡皆應,是三郡之兵常有。
十萬人。
帝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康王再。
使。
金行至磁,澤迎谒,勸王勿行,王遂回相州。
有诏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
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曰久入援,不可緩。
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雖封欽宗手诏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
澤曰:是欲款我師爾。
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馔渴。
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
萬三敵有異謀,則吾兵巳在城下。
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
自是澤不得預府中謀議矣。
年正月,澤自大名至開德,十三戰皆撓,遂以書勸康王,檄諸道兵會京城,屢敗金兵。
又移書北道總管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時金人逼二帝北行,澤聞,即提軍趨滑,走黎陽,至大名,欲徑渡河,據金人歸路,邀還二帝,而勤王之兵,卒無三至者。
王即位于南京,澤入見,涕泗交頤,陳興複大計。
時與李綱同入對,相見論國事,慷慨流涕。
帝欲留澤,潛善等沮之。
除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
時金人有割地之議,澤上疏谏。
阻言當躬旨矢石,為諸将先,捐軀以報國恩。
帝覽其言,壯之。
改知青州,時年六十九矣。
李綱丹徒縣志卷之八名臣民言:綏複舊都,非澤不可。
尋徙知開封府。
秉義郎嶽飛犯法,将刑,澤三見奇之。
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
飛大敗金人而還,擢飛統制,因授以陣圖。
飛曰:運用之妙,存乎二心。
澤是其言,诏遣官迎六宮往金陵。
澤上疏曰:京師,天下腹心也。
兩河雖未敉甯,特二手臂之不信耳。
今遽欲去之,非惟三臂之弗瘳,且并腹心而棄之矣。
昔景德間,契丹寇澶淵,王欽江南人即勸幸金陵,陳堯叟蜀人即勸幸成都。
惟寇準毅然請親征,卒二川成功,臣何敢望寇準,然不不以章聖望陛二。
及條上五事,共一言。
荀潛善、汪伯彥贊南幸,開澤前後名議,經從省、樞密院,辄為間善抑。
每見澤奏疏,皆笑以為狂。
金将黏桀唱此至西京,與澤相,持澤。
遣部将李景良、閣中立、郭公父民領兵趨鄭,遇敵大戰,中立死之,俊民降,景正氏遁去。
澤捕得景良,謂曰:不勝罪可恕,私自逃日,定無主将也。
斬其首狥。
既而俊民與金仲者比州書來招澤,澤數俊民罪,斬之,謂使者:我受此土,有死而巳。
汝為人将,不能以死敵我,乃欲以見女子語誘我乎?亦斬之。
金人複入滑,澤遺張?往救之。
?至,滑衆。
寡不敵,或請少避之,姫曰:避而偷生,何而日。
見宗公?力戰而死。
澤聞?急,遣王宣往援,已不及,因與金人大戰,破走之。
澤迎?喪歸,恤其家,以宣知滑州。
金自是不複窺東京。
澤得金将王河上策,故遼臣,澤擒之,解其縛,坐堂上,言:人既辱吾主,又滅而國,我當協謀雪恥。
策感問金之虛實,盡得其詳,逐決大舉之計。
召諸将謂曰:汝等有忠義心,當協謀克敵,期還二聖,以立大功。
言訖泣下,諸将皆聽命。
金人屢戰不利,悉引去。
澤複上疏請帝還京,曰:臣為升下保護京城,自去年秋至于今春,又三月矣。
升下不早回,則天下之民何所依戴?前後請帝還京二十餘奏,每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抑,憂憤成疾,疽發于背。
諸将入問疾,澤矍然曰:吾以帝蒙塵,積憤至此,汝能克敵,我死無恨。
衆皆流涕。
諸将出,澤歎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翼日,風雨畫晦,澤無三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而薨,年七,都人号恸。
遺表猶贊上還京,诏贈觀文殿學士、通義大夫,谥忠簡,歸葬京口。
教授力符哀其文集,藏于學宮。
子穎,居戎幕,素得士心。
澤薨數日,将十夫者十五,都人請以穎繼父任。
會朝廷已命樸京留守,乃以穎為判官,累官兵部郎中。
孫嗣尹制散大夫。
曾孫如圭、提世端平監,有中明州通制。
許旸,字升卿,政和四年,由貢士釋褐,曆福州閩海尉,知紹興蕭山縣人。
為大理寺正兼工部郎中,權大理少卿。
秦桧下嶽飛于大理,欲文緻以反,旸不可,出知南劍州,卒。
子蒼舒。
何公務字子忠,宋紹興中,累官至康州防禦使,精醫學。
高宗疾,征入侍藥,疾愈,授德壽宮太醫院使。
時秦桧執政,遂謝官隐居京口。
卒,賜葬鳳凰山,胡铨志其墓。
子朝柱,襲官太醫院使。
王烜字晦叔,其先衢州人。
曾祖介,徙居丹徒。
烜以父植在,曆監務監倉,改宣議郎,知旰眙軍、天長縣。
議論英發,襟度超豁,人以比孔北海、祢正平之流。
張大允字德誠,登紹興二十三年進士,曆海門簿,知建平縣、揚州簽判兼宗丞。
好學笃行,恬于勢利。
辛次膺,萊州人。
幼孤,從母依外氏王聖美于丹徒。
力學善詩文,登進士第。
肴宗朝,累官禦史中丞、參知政事。
立朝塞谔,為政貴清淨,仕宦五十,無毫發挂吏議。
陳景周字仲思,應忤子秀國公升之之族。
其先自建安徙丹徒,登嘉定十三年進士。
景周人物秀整,意氣軒朗,繩巴嚴而待人恕。
再舉于鄉,廷對擢乙科,授迪功郎、溧陽尉。
溧陽邑大事繁,風俗剽悍,多重辟滞囚。
景周謂察獄在初,而初情惟尉能得之,務察極微隐,職所當親,雖向細不憚也,故獄成不可變,而邑無冤民。
田文虎字炳叔,寶慶年進士,自儀真徙京口,仕至樞密院檢詳,出知常州。
居官極廉介,自奉甚約,妻子惟衣布,死之日,家無餘赀。
範炎字贊中,其先祖邦彥,邢州唐山人,徙居潤。
父如山,牢南伯。
張栻帥湖南,辟江陵公安令,再調張州胪溪。
炎以祖恩授新滏主簿、德安司明,改通直郎,知晉陵縣,治績上最。
真德秀帥湖南,僻主管機宜文字。
年四十,乞歸養母子寬字仲容,以